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第一章 破五蕴
此正宗分基本法理也;故冠篇首。夫五蕴为我见之巢穴。我见为轮回之根源(我相被蕴不能散,则生反动如回响,起我人等相,流转无穷)。是知欲脱轮回得大自在,须从破五蕴始。然只破其执著,非破其条理。师子吼经云:“欲求菩提,当于五蕴中求。”盖其条理,非特不可磨灭,且为成道之要需也。
众生出现于世,不外身心二事;俗以物质精神分摄之。
众生,统括一切生物未能解脱者言之。当其潜伏未出现时,各各惟有相当法性;绝无相状可言。及出现于世,外而身量,内而心量,皆有相状表示。亦有惟具心相而舍身相者(约众生本性曰无始,约众生现象则有缘起)。世也者,变迁不已之虚妄现象也。众生随波逐流于其间,谓之出现于世。约吾人常识:对世间所亲见之生物,其身以物质构成;其心以精神演成(精神本由心意识三事构成,而以意识为最显)。所谓物质者,或有眼见;或由耳闻;或由鼻嗅;或由舌尝;或由身接;或推究其最微元素,唯以意知。所谓精神者,显现于外,如饮食起居嬉笑怒骂之类。隐发于内,如思维想象忧喜迷悟之类。此等物质,只属六尘;此等精神,偏属意识。自见性者观之,莫非虚妄标帜;藉表法界种种作用而已。
不明所自,迷为实有:于是执著生焉。
众生初自法界随缘流现也,本自灵明。一度开拓为心,原与一切佛心相感通。再度开拓为身,仍与一切佛身相辉映。所谓本来成佛是也。后则现身世间,起前六识以经验种种法相。偏所注意,暂厚于一境而略于他境。浸假为此境所牵,不知放弃;遂凝成幻象。喧宾夺主,灵明渐失;不觉幻象之来历,误以为真实。(如愚者错认云使为云运,舟行为岸移)。是谓不明所自,迷为实有。即无明境界也。既以一境为实有,则与相对之自身,亦连类作真。推而至于一切身境,亦莫非真实。初犹执著物质;继则连累精神。于精神作用中,误认有我为主宰。执此我见,无时或息;故轮回六道,不能自已。
蕴也者,执著经验所得之积习不能舍离,犹蕴藏也。
此从执著立名。执著亦名执取,以贪欲为主。希求未来乐事谓之欲;恋爱现在乐事谓之贪。经验所得,即对前六尘幻象之深刻认识也。经验已熟,遂成积习。如人之溺于种种嗜好,皆属此例。此等积习,若不力行破除;则蕴藏于心,永不相舍。以欲贪二事,坚其执取也,故又名蕴为取蕴。
由执着故,能掩蔽福德智慧。如劫初原人,福智优厚,自然地味供给资养。后以贪著其味,成为积习;致失天眼等智;只得从肉眼等渺小功能,以接尘境。地肥入地渐深,须藉植物零星吸收之。平坦庄严之地,亦变为凹凸垢染诸相矣。又如古代君主,因贪于财色,聪明固渐昏聩。国家从而灭亡;即掩蔽福智之征验也。(世人以骄奢淫佚失败前程者,例此)。
或译曰阴,荫覆之义也。
此从盖障立名;即上文掩蔽之义也。修行人不能顿入一乘者以此。
圆觉经金刚藏菩萨尝以三事问佛:
(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二)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如来以此三问为三乘菩萨应有之惑。以滞于识解,尚未超出轮回,无从知此甚深秘密究竟方便之道。能达此者必须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之人;即真入一乘境界者。(口谈一乘者不足语此)。否则纵与解答妙义,只以识心来会,终属门外汉:三乘教不许行者思维众生及世界等起源者,免其徒滋纷扰也。(哲学家探求宇宙真理,每犯此弊)。真入一乘,对此三惑自能通达。其要如下:
(一)本来成佛,约最初随缘流现之身言之。及入世间,以经验一切详细事相;因识成习,畸形发展,渐渐昧于来路;乃起无明境界,沦为众生。
(二)因起无明,乃名众生。若无明未起之前,不妨说本来成佛;不过于事相未曾有一切经验而已。无明已起,虽迷失佛境;而佛境乃隐寓于中,未尝消灭。若凭三密加持力,仅可随时发现。此名胎藏界本有法身佛。
(三)十方异生本成佛道,约未尝经验之本有法身佛也。入世历练,乃起无明。而世间所尊一切如来,原指历尽事相经验具足者。此则金刚界修生法身佛,不复再染烦恼。犹金出于矿,不再为矿。
金刚藏菩萨乃金刚界流现之菩萨,实已成修生佛者。为欲对治三乘菩萨之疑,故兴三问。如来却以一乘尚实证,不尚口谈,故以此疑为不正当,不加酬答;欲令行人从知幻即离之道,径会本有法身也。
【注】直彻法界本源,洞达众生缘起;始知根机确有顿渐。盖自佛境初入世间,缠缚未深,即遇接引者,是未顿机。缠缚深者,须从三乘教渐渐熏陶,故为渐机。(其多劫熏习仍有隔阴之迷,蒙善知识开示,恍若顿悟者,仍渐机摄。)但缠缚深者,亦得迳转顿机,惟真言乘乃有此教力也。
或译曰众,众生有为法混合成习之义也。
此从积集分量立名。由积习出生之法,皆生灭法。缘集则现,名生;缘散则隐,名灭。生灭无常,绝非常住之道。如人建屋,落成时,谓之缘集。及被火焚,则谓之缘散。缘之聚散,由于终生业力之感召。凡以业力为因,所成之法,即名终生有为法。此等有为法,其数无量。往往多众同起,互相混合,以支持我见积习;故又名蕴为众。众义已明,众生之义不待繁言而解;谓五众和合中生也。成习者,遂其积习之意。
别其种类:一曰色法,统括物质现象言之。二曰心法,统括精神现象言之。
有为法虽无数无量,要可以色心二法括之。上文所论之物质,即色法所属也。所论之精神,即心法所属也。
迷于色法者,所积之习通名色蕴。迷于心法者,所积之习,分名受想行识四蕴。
色心二法,皆如镜中之影;当体即空。迷则执为实有,而五蕴生焉。集论一云:“何故蕴唯有五?为显五种我事故。”谓各别能引起我及我所之见也。由识蕴起我见;由余蕴起我所见;下文详之。此五种我事,皆足缠缚生死,故特标举。余法大都摄于行蕴,不必分立耳。
今各别释之:
不明五蕴内容,难言破除之道,故须分类详释。学者务宜细心体会,方得实益。勿草草读过。
(一)色蕴
色法大别三种:
⑴五根
⑵五尘
⑶法处所摄色
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此名清净色。内心所证;不同外境。众生初现身时,由地藏中吸引种种福德性融于身内。本无迹象,谓之虚空藏。及为外境牵引,即起相当法性与之感应。内外勾结,法力显著;从而加以认识。返熏其心,至适宜程度时,遂成为根。由形等方面熏习者为眼根。由音声方面熏习者为耳根。由香臭方面熏习者为鼻根。由味境方面熏习者为舌根。由所触方面熏习者为身根。此等色法,本来有性无相。因外境认识力之熏习,妙观察智证具理趣;亦得于根中开出清净色。(楞严五根圆通章:阿那律旋见,观世音反闻,周利盘特迦反息,憍梵钵提还味,毕陵伽婆蹉遗身,皆会清净色也)
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此名浮尘色。外境所现,接触内根;众生随业各起相当活动力播于外境。业力同类者丛集一处,结成尘相。接触眼根,成为色尘。接触耳根,成为声尘。接触鼻根,成为香尘。接触舌根,成为味尘。接触身根,成为触尘。初只勾结力用,有性无相。由五识了别故,加以意识,遂成浮尘相。
色尘内分四相:
(一)颜色,如青黄等
(二)光色,如明暗等(以上二相亦称显色)
(三)形色,如方圆等
(四)表色,如动静等
声尘内分二相:
(一)迳直声,如器物之响
(二)屈曲声,如言语之音
香尘内分二相:
(一)本质香,如沉檀等
(二)待缘香,或和合或变异
味尘内分二相:
(一)本质味,如甘苦等
(二)待缘味,或和合或变异
触尘内分二相:
(一)大种触,如坚湿暖动
(二)现境触,如滑涩痛痒等
法处所摄色者,意识所缘之相分也。意识原分四类:
(一)五俱意识:其所缘相分,混合于浮尘色之内,不属本种色法。
(二)定中意识:其所缘相分如四禅等境界,是名自在色。
(三)独头意识:其所缘相分,或属过去事,或属未来事,或属梦中事,或属误会事,皆名影像色。
(四)有质意识:其所缘相分,或依微昧之物,非五识所能亲缘者,是名极略色;或依辽远之物,非五识所能明了者,是名极迥色(此两色若缘虑谬误,则入影像)。
上列三种色法,不论现量似现量,总属空中虚象。若能任其起灭,不稍执著;便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自在无碍。一误为实有,便成色蕴。本有妙用恒被盖障,不能自由矣。如遇墙则阻,遇水则溺,遇火则毁,遇斩则伤,皆色蕴之害也。
物质现象,随五尘所接而起种种分别;视肉身是否适应而冥相迎拒。
物质现象,五尘为主,与根接触,辄起我见(此名分别我执)。如接色尘时,肉眼之中,隐有我相加以了别。余尘准此。了别时籍意识详细缘虑,遂生种种分别之相。适宜我身享用者欢迎之;有损害者则拒绝之。如眼见好色,耳闻好声等,辄尽量接纳以娱乐。反是,则随力屏弃以避苦,所谓适宜者,乃与前六识习惯相顺,不适宜者,即与前六识习惯相违也。
积习相沿,若有一定条件不可移易,是名色蕴。
习惯有二种:
(一)与正理相应
(二)为情识所牵
众生有动作(不论身心)。则肉体有消耗;消耗若干,即须补给若干;此乃幻影上通则。
补给之际,本能自然拣择所需;适可而止。所需恒与所耗同其质量。此谓与正理相应之习惯。
吾人饮食,须经口舌。参以意识,有所比较,渐贪厚味;进及种种激刺较深之物质。久习成癖,肉体亦转变与之适应。一旦缺其补给,若罹疾苦矣。此谓为情识所牵之习惯。
如身常保持某种温度,天气骤变,遂觉违和;舌常享受某种…
《心经广义 第一章 破五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