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門叁關直指▪P2

  ..續本文上一頁“若到諸方,一任舉似。”由此可知,禅師相互對驗,也會有“失作”的。

  ⑤天童鹹傑禅師雲:“達摩一宗,掃土而盡。所以雲門大師道,盡乾坤大地,無纖毫過患,猶是轉句,(因猶帶意識,所以只是轉入出世法之句)不見一法,始是半提。(如六祖提壁偈,只見空,未徹見本性,所以只符宗門之半。)更須知有全提底時節。”(按所謂“全提”者,“對宗門之綱要能全部提起也。”如六祖之五個“何期”。徹見本性。)這句是說:“必須經過由知有而至全提”的過程。所以“知有”在入佛過程中地位重要,它是由世間法轉到出世間法的關鍵。禅門中又稱它爲“破初關”或稱“破參”。

  此外另有一說昭昭靈靈禅,認爲靈臺智性,能見能聞,向五蘊身田裏作主宰。若此就爲善知識。玄沙師備曰:“恁麼爲善知識,大騙人。這是認賊作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緣氣。我可向你說明昭昭靈靈的根由。只因前塵色聲香等法而有分別,若無前塵,汝此昭昭靈靈,同于龜毛兔角。仁者,真實在什麼處,汝今欲得出他五蘊身田主宰,但識取汝秘密金剛體。”

  所以我們在認知“知有”,必須認識昭靈禅。不爲其所诳騙,而混同于“知有”學道之人,經過修持,其心比較安靜,在接境時,其心比較靈明,所見外物也比較明亮,便以爲開悟,實則猶未脫意識境界,與知有相隔一重牆在。

  叁、禅門破叁關行履

  禅門修道有叁種,即先修後悟,先悟後修,悟修同時。

  (1)先修後悟,如志勤禅師,有偈曰:

  叁十年來磨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而今總不疑。

  志勤禅師經叁十年修,始開悟。

  (2)先悟後修,如禅宗六祖,一聞《金剛經》即開悟,其後于黃梅依五祖忍大師而修,後又徹參,證五“何期”。

  (3)悟修同時,一般禅師在開悟後即依其師而修數年或數十年,至得轉身句後,甚至得末後句後始行住山。

  無論那一種,其第一個標的,都是在于知有而開悟,開悟即是開始悟道,如此其修才有著落,所以本文談禅門叁關從“知有”談起。

  (一)明心禅知有。

  在拙著《禅宗叁關與密宗叁妄》一文中說過:禅宗是以叁關驗證叁大阿僧祗劫。所以能破初關便是等于一大阿僧祗劫的道果,而“知有”便是破初關的反應,所以是入道的大關鍵所在。然而“知有”是“知”什麼?“有”什麼?禅宗認爲,知有必然是“心光頓現聖智初發”。“心光頓現”是月輪的基礎。“聖智初發”是般若的開端。起初雖是刹那叁昧,而由此可以發展成“月輪叁昧”。

  甲、“知有”中有兩種悟法:

  一是頓悟,因爲有強大的祖師力加持,不假修持,而突然而悟。雖然經曆一定的參訪,不斷進修,但在悟時卻是突然大悟。與原來的修持,並無關系,也是頓悟。上面所舉例子都屬頓悟,禅門中稱此爲祖師禅。自有一段雄偉精神出現。

  一是漸悟,多是在戒定慧的學習中,對佛性逐漸有多少理解,而致于開悟,這是從小乘法門而入。在禅門中對知有,有漸次。如洞山良價,岩頭說他“洞山好佛,只是無光”雖爲一宗之祖,仍屬漸悟,稱爲如來禅,氣象和緩。

  乙、“知有”有兩種境界

  1、是心光頓現,直下見月輪

  ① 洞山五位君臣頌,第一頌乃頌知有雲:

  正中偏,叁更初夜月明前,

  縱使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禅宗一向要求“無念爲宗,無相爲體,一法不立,亦無如相。”如今胸前出現有似月輪般的境界,而和過去的觀念不一,所以“相逢不相識”,必須禅師印證了。

  ② 洞山五位第二頌,乃頌返塵歸根仍屬知有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

  分明觌面總無真,休更埋頭猶弄影。

  月輪之現,必須根性歸原。而一根歸原,必然六根同住。一般稱此爲返塵歸根。是時心力向內,對境無心,因此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泯絕意識,所以又稱大死一回,以盡量破除入關以後的幹擾,因此對外來說,所見只是虛影,並無真相。

  ③ 汾陽善超禅師叁訣。

  師上堂雲:汾陽有叁訣,納僧無辨別。……師曰爲汝一時頌出:

  第一訣,接引無時節,巧語不能诠,雲綻青天月。

  第二訣,舒光辨賢哲,問答利生心,拔卻眼中楔。

  第叁訣,西國胡人說,濟水過新羅,北地用镔鐵。

  在第一訣中說得很明白,在隨時接引未悟之人時,用語言是講不清的只有加持使其心光頓現,有如雲開月現。

  ④ 翠岩可真禅師開悟因緣。

  師參慈明,明遽問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明瞋目喝曰:“頸白齒豁,猶作這個見解如何脫離生死?”師悚然。求指示。明曰:“汝問我”師理前語問之。明震聲曰:“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師于言下大悟。

  此公案中,初可真禅師未悟,出語未脫意識見解。所以慈瞋喝,以製止其意識,隨後慈明指示,全用可真所答原語,以答可真,可真反而因此大悟,其因緣在于慈明有加持力,與可真靈性相合。一聽“月落波心”就心光頓現,而大悟了。所以直指人心,不在語言文字,此一例也。

  2、是心光頓現直下起根身

  ① 德山宣釜一條脊骨硬似鐵。

  師簡州周氏子,年少出家,精究“律藏”,且通性相諸經,常講金剛般若經,時人稱之爲周金剛,嘗撰有《金剛經青龍疏抄》。曾往龍潭師待崇信,一夕侍立次,龍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師珍重便出,卻回來曰:“外面黑”,潭點紙燭給與師,師擬接,龍潭複吹滅,師于此大悟,便禮拜,來日,龍潭升座曰:“可中有一人,他時向孤峰頂上,立吾道去在。”師訪沩山,才跨入門,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擬取拂子,師便喝,拂袖而出,山曰:“此子以後,向孤峰頂上,盤結草庵,呵佛罵祖去在。”

  雪峰問:“從上宗乘,學人還有分也無?”師打一棒曰:“道什麼”答曰:“不會”師曰:“我宗無語句,實無一法與人。”峰因此有省。岩頭聞之,曰:“德山老人一條脊骨硬似鐵,拗不折,然雖如此于唱教門中猶較些子。”

  師示衆曰:“道得也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臨濟叫洛浦去問他,待他打時,接住棒送一送,看他怎樣。洛浦如教而問,師如常而打,洛浦接住送一送,師便歸方丈(轼注,禅門中叫此爲蛤蟆禅,只跳得一跳)。浦回舉似臨濟,濟曰:“我從來疑看這漢。”岩頭雲:“德山老人尋常只據一條白棒,佛來亦打,祖來亦打,爭奈較些子。”

  此公案中,德山是得根身,這也是學道過程中重要一著,月輪是在心,根身是在身,而根身中又有兩類,一類是由命根透頂,是謂有漏根身,也屬禅門初關階段,一類是撐天柱地,即藥山所謂“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就轉入無漏根身,如更破俱生我執,便可登菩薩位。德山的屬有漏根身,腳根未點地,所以岩頭說他如是。

  ② 叁交智嵩禅師悟道偈

  師參首山:問曰:“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山曰:“楚王城畔汝水東流。”師頓契佛意,乃作叁玄偈曰:

  A 須用直須用,心意莫定動,叁歲獅子吼,十方沒狐種。

  B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裏隱,打破六門關,顯出毘盧印。

  C 真骨金剛體可誇,六塵一拂永無遮,廓落世界空爲體,體上無爲真到家。

  這叁個偈很實際。A偈寫佛性之用,直如岩頭對雪峰說:“你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他後,若欲播陽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與我蓋天蓋地去”雪峰言下大悟。如此“正氣”一起,“邪氣”即消。B偈寫修道關鍵:真如爲無明所蓋,一切雜染由六根門頭所入,只要破除六根的影響,真性便顯露出來。C偈寫知有的妙用。“建立了真骨金剛(根身)便可將六塵的汙染清除,而見到大空本體。不離本體,又無爲而爲(起般若)功夫便到家了。”這是值得頌揚的。

  ③ 香嚴智閑禅師聞聲悟根身

  師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禅不得,百丈遷化後,參沩山,山問:“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師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的文字,從頭遍閱,找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乞沩山說破,山不肯。師乃將平昔所看經文燒卻曰:“此生不學佛法也,免役心神”,乃泣別沩山,直過南陽覩忠國師遺迹,遂止住于彼。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鹹言上上機。”

  此偈中,“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是寫身中幹線(根身)的建立,所以沩山聞之,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從上所舉例子,無論證月輪或見根身,禅門中都稱知有,也就是馬祖道一禅師所說的“即心即佛”。也稱破參或破初關這就是入道的顯示。其特點是“心光頓現,聖智初發”,所以名“明心禅”。在禅宗的語錄中,說月輪說根身說知有的,很多很多,這裏的目的,只在說明問題,所以不多舉了。

  丙、馮達庵大法師對明心禅的頌詞

  爲了啓籍學子的須要,馮法師寫了《禅關叁頌》。

  第一頌 初關

  塵消胸內感靈明 逐步研磨泯俗情

  六識不行心轉耀 一輪明月襯天清

  馬祖法嗣盤山寶積禅師上堂曰“夫心月孤園,光吞萬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複是何物?禅德,譬如擲劍揮空,莫論及之不及,斯乃空輪無迹,劍刃無虧。若能如是,心心無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無異,始爲道矣。”這是“一輪明月襯天清”的寫照及其意義,也是初關的最高境界,也是馬祖對入初關稱爲“即心即佛”的根據。

  馮法師爲了斥陳健民之非,而寫了題《禅海塔燈》四頌

  第一頌 知有

  真骨金剛體可誇 六塵一拂永無遮

  衆生逐妄不知有 反照心源速到家

  禅宗六祖在加持惠明開悟時,先叫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惠明經良久(相當長時間),收攝六根。至分別意識不行祖才再叫他“不思善,不思惡,直會其本來面目”時,才予以加持,所以惠明能言下大悟。馮法師根據自己經驗,在加持之前,先製…

《宗門叁關直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