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門叁關直指▪P3

  ..續本文上一頁識不行,加持才易發生效果。因此根據“先修後悟”程序,指示初學進修曆程,及其頓悟月輪顯耀覺心爲止。法師從中加持,自不必說了。

  陳健民寫《禅海塔燈》曲解藥山所說:“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而反對之。又認爲入初關,不是“知有”。亦反對之。而且全文皆以意識解語錄。可以肯定,他根本未開悟。因此頌中指出,他“不知有”,只因他和衆生一般在逐妄,只要他老老實實反照心源,就可以迅速到家(指知有)的。陳不但不接受,反而捏造事實,顛倒是非,以逞其邪說。

  丁、禅師們常用的“直指人心”的方法

  ① 提持法 如禅宗五祖,爲六祖講金剛經,如禅宗六祖示惠明直會本來面目,如天皇悟示崇信心要及豎拳拈拂……等等,此法用得最多甚至哭罵都屬這一類,所謂“提”,是禅師,內示威神以加護,外示某種機用,以“提起”行者的本性。然非強大加持力不行,而能使行者感而受“持”之,當下便見。

  ② 喝法 這是一種通過耳根而直透心源,以顯本性之法。若用提法未生作用,而加之以喝,使加強其加持作用。此法起于馬祖,對百丈振威一喝,百丈驚慌之際,意識暫斂,于是心光頓現,從此悟道。其後用“喝法”最有名者爲臨濟,有享盛名的“臨濟四喝”,接機不少。

  ③ 棒法 此法主要是從身根透入學者心源也。禅宗史上,“德山棒,臨濟喝”常見並稱。臨濟義玄,未悟時于黃蘖處被叁次棒擊,正植契悟之基,後遇大愚之提契而後明。此後常棒喝相輔而行,臨濟亦常喝棒同用。

  棒喝在當面破其執著,同時加強法流,從耳根、身根入,直指人心,所以其效果較良。

  戊、學人方面怎樣才易見自本性(知有)

  上面所說是祖師直指人心的一面,其所常用的法是“提持”“喝”“棒”。這些法門,作用都很大,但不是一次必能奏效的,有時則須多次。有些人,一生修而未悟,所以不是單由祖師加持便能成功。與學人的根機也有關系,宗門一向認爲,開悟是無定法的,甚至說是無法的,只委之于時節因緣,時節因緣一到,自然水到渠成,但先修後悟的人,始終不少。怎樣易于促成水到渠成呢?還是一個問題的,汾陽叁問,第一問,便是“如何是學人著力句?”便是要解決這個怎樣才能頓悟的問題。今參合禅密兩宗的實踐經驗,提出下法,讓學者試用之。

  ①平心、直行 禅宗六祖雲:“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禅”,這兩句話通用于已透宗者或未透宗者,以未透宗者來說,平心便是不著兩邊,在日常生活中,此心平衡,“中道”就有機會顯現,更經加持。當下便顯自性。心既平,“行”宜直,維摩诘大士有雲:“直心是道場”。其意是說:“遇事皆根據自己靈知之良心機動而直行,這就合乎修道之理”的。

  ②嚴注自心爲下手功夫 嚴格注意自心,照而不審,可以抑製第六識之攀緣,排除第八識之種子流現。可達禅宗六祖所言,“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的目的,則易與祖師加持力相應,一遇加持,則凡心頓開,覺心頓耀。便見自性。

  上面是“直指人心”與“入初關”“知有”的各個方面。至于入初關,即心即佛據馬祖說,只“爲止小兒啼”。雲門緣密認爲還會“隨波逐浪,臨濟義玄,指爲“自救不了””。所以“知有的人”都急急要求向上。如汾陽叁句。有僧問汾陽善超:

  “如何是學人著力句?”汾陽雲:“嘉州打大像”

  “如何是學人轉身句?”汾陽雲:“陝府灌鐵牛”

  “如何是學人親切句?”汾陽雲:“西河弄獅子”

  又雲:“若人會得此叁句,已辨叁玄,更有叁要語在,切須薦取。”

  也有僧以此汾陽叁句,以問翠岩真禅師,以及其他禅師。

  此叁句實際上,第一句是問,“如何能入初關知有?”第二句是問,“如何轉身入重關?”第叁句是問,“如何能破重關,而踏牢關?”此叁句,包括了禅宗在實踐上的整個過程。

  又僧問報慈進英禅師,“到家一句事如何?”(以“到家”表般若)師答曰:“雪滿長空”,僧曰:“此又是時人知有,轉身一路又作麼生?”師便喝。(所以抑製其意識流注,同時予以加持)

  從上的公案中,可知,轉身入重關在宗門中的重要性。

  

  

  宗門叁關直指(下)

  唐普式

   (續上期)

  (二)轉身入重關,無生禅

  在宗門中,供意識去了解的語言,叫“死句”入初關六根向內,外不著境叫“大死”,入重關,靈知轉向外,叫“大活”或叫“轉身”。“大死”“大活”這些詞在宗門語錄中,是經常見到的。對學人來說,“知有”十分重要,“轉身”亦十分重要,“不知有”,永遠不能入道,“不轉身”,不能深入法藏,立腳不穩或只得到蝦蟆禅,只跳得一跳。受外境牽引,便會風雲變色。德山宣斧與雪峰義存屢“失作”,就因他倆只“知有”,未轉身向上。禅宗有句流行的話:“不破初關不閉關。不破重關不住山。”(住山指應衆說法)大多禅師在“知有”後,仍在師身邊,不肯離去,數年或數十年,禅宗語錄中都說是在師身邊奉侍恩師。我看,長期在師身邊的目的,不在于奉侍師尊,而在于繼續向上修道,如沩山雲: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學人繼續得師加持,及至破重關後,可以收放自如,提放無礙,始出住山應衆說法。所以“轉身一句”是禅宗門中缺少不得的修持階段。所以汾陽叁句中在“如何是學人著力句?(入初關知有)”後緊接著就是,“如何是學人轉身句”就是入重關句。

  (1)宗門中對轉身入重關的關鍵。

  甲、天衣義懷禅師的偈

  師因爲挑水過重,挑擔突然折斷,內心一震,即得大悟乃有偈曰:

  一二叁四五六七 萬刃山頭獨足立

  骊龍颌下奪明珠 一言勘破維摩诘

  此偈第一句只是借用其聲調,沒有意義的,第二句表示根身突然上沖很高很高以萬刃山頭喻之。第叁句是表示這根身是很難得的寶貝,等于骊龍颌下之明珠,第四句表示得到這樣寶貝,便可通達很深秘的佛理,對于維摩诘經都明白了。

  這樣,根身離體上沖是關鍵,由初關覺性向內轉爲覺性向外。

  乙、五祖演禅師的開示

  上堂曰:“此個物,上拄天,下拄地,皖口作眼,皖山作鼻。”(注:皖口是皖山水口)五祖演描寫這根身,縱則拄地撐天,橫則非山可比。

  丙、藥山禅師答李翺太守問

  李問:“如何是戒定慧?”藥山答曰:“貧僧這裏沒有這些閑家俱。”李莫測玄旨。藥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爲滲漏。”

  按,由戒生定,定生慧,這乃叁乘教法的一般曆程,藥山答言,表示,禅門不是依此而行,所以指它是閑家俱,不再應用。(應直指人心悟自本性)太守若欲想得保任自性不失,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方直須“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這便是指“撐天拄地的根身”的名句。另一方面,要舍閨閣中物(女性)否則功力不全,效果便差了。

  丁、香嚴智閑禅師的偈

  香嚴由偶抛瓦礫,擊竹作聲乃大悟作述所知偈(見前),仰山來勘驗,香嚴仍舉此頌,仰山不肯曰:“若是正悟,別更說看”香嚴即成頌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曰:“如來禅,許師弟會。祖師禅,未夢見在。”香嚴複有頌曰:“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

  這裏香嚴先以“錐”象征“根身”,“貧”象征“脫離六根無所得。”“錐也無”意謂連根身也泯了。而入真如法界。仰山根據這偈也許可其成就,但偈中由建根身至泯根身有一個過程,所以仰山還懷疑其是由漸悟而來,所以只許可其成就屬如來禅,及至最後一偈,外無迹象,而本體及其大用現前。仰山曰:“可喜師弟得祖師禅也。”這宗公案中反映,由即心即佛,不離肉身,由肉身進至根身階段,再由根身階段而進到法身階段。

  (注:這裏有兩個名詞,如來禅與祖師禅在宗門有所不同,未顯法界性,依經教參修而得謂之如來禅,氣象平和,直顯法界性,由祖師加持而得,謂之祖師禅,氣象雄猛,禅宗貴祖師禅因屬頓悟,如來禅參修漸悟屬教內禅。)

  戊、報慈進英禅師用喝起根身

  僧問進英禅師:“到家一句事如何?”師答曰:“雪滿長安”僧曰:“此又是時人知有,轉身一路又作麼生?”師便喝。

  按 “到家”一語,在禅門中乃指能和出世法相應,有用以指開悟知有,亦有用以指入重關轉身。此公案中到家是指轉身。師用喝法,以製止其意識攀緣流注,同時加持以起其根身。

  上面數例,由甲至丁四例,皆直指其體,加持其起根身。雖然,以境示人,但以佛力貫穿其中故,便能一念相應,直下承當,而由“死句”變爲“活句”,戊例則意圖以強大加持力,使其自悟。

  (2)馮達庵大法師對轉身入重關的直指

  A、禅關叁頌 第二頌 重關

  月散翻成柱杖雄 下窮地底上蒼穹

  內成禅定根身活 涉世唯資般若功

  在大法師的強大法流加持下,對初關集成的月輪,轉成人身法流的總幹線,或初關悟入而成的法流總幹線,行者覺得有一段如是力,將其沖出體外,及至下達娑婆底,上至娑婆世界頂,八風吹不動,是謂無漏根身。不但破煩惱障,亦可破所知障。此時,脫離六根六塵,不見身與心,只覺一條力線大柱子,撐天拄地在活動。行者,觀點,重在根身本身,便內成禅定,此爲一乘教的基礎。所以稱名“禅宗”根據在此。以此身根隨緣接物,貫徹于世法活動之中。那就“般若”功成,不爲情識所汙染。聖智成就,悟性大增自有神通表現。般若波羅蜜在十波羅蜜中居于第六,所以禅者常自稱“六渡萬行”。在禅者修行中,初關屬“信忍”重關屬“順忍”。破初關,即破意識上的分別二執(分別我執和分別法執),在重關的順忍中,不是依行者預定的規範而行,而是依加持力的引導而行。所以可說是“非心非佛”。破除執著。由“順忍”至“無生忍”…

《宗門叁關直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