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到诸方,一任举似。”由此可知,禅师相互对验,也会有“失作”的。
⑤天童咸杰禅师云:“达摩一宗,扫土而尽。所以云门大师道,尽乾坤大地,无纤毫过患,犹是转句,(因犹带意识,所以只是转入出世法之句)不见一法,始是半提。(如六祖提壁偈,只见空,未彻见本性,所以只符宗门之半。)更须知有全提底时节。”(按所谓“全提”者,“对宗门之纲要能全部提起也。”如六祖之五个“何期”。彻见本性。)这句是说:“必须经过由知有而至全提”的过程。所以“知有”在入佛过程中地位重要,它是由世间法转到出世间法的关键。禅门中又称它为“破初关”或称“破参”。
此外另有一说昭昭灵灵禅,认为灵台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身田里作主宰。若此就为善知识。玄沙师备曰:“恁么为善知识,大骗人。这是认贼作子,是生死根本妄想缘气。我可向你说明昭昭灵灵的根由。只因前尘色声香等法而有分别,若无前尘,汝此昭昭灵灵,同于龟毛兔角。仁者,真实在什么处,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田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
所以我们在认知“知有”,必须认识昭灵禅。不为其所诳骗,而混同于“知有”学道之人,经过修持,其心比较安静,在接境时,其心比较灵明,所见外物也比较明亮,便以为开悟,实则犹未脱意识境界,与知有相隔一重墙在。
三、禅门破三关行履
禅门修道有三种,即先修后悟,先悟后修,悟修同时。
(1)先修后悟,如志勤禅师,有偈曰:
三十年来磨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而今总不疑。
志勤禅师经三十年修,始开悟。
(2)先悟后修,如禅宗六祖,一闻《金刚经》即开悟,其后于黄梅依五祖忍大师而修,后又彻参,证五“何期”。
(3)悟修同时,一般禅师在开悟后即依其师而修数年或数十年,至得转身句后,甚至得末后句后始行住山。
无论那一种,其第一个标的,都是在于知有而开悟,开悟即是开始悟道,如此其修才有着落,所以本文谈禅门三关从“知有”谈起。
(一)明心禅知有。
在拙著《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一文中说过:禅宗是以三关验证三大阿僧祗劫。所以能破初关便是等于一大阿僧祗劫的道果,而“知有”便是破初关的反应,所以是入道的大关键所在。然而“知有”是“知”什么?“有”什么?禅宗认为,知有必然是“心光顿现圣智初发”。“心光顿现”是月轮的基础。“圣智初发”是般若的开端。起初虽是刹那三昧,而由此可以发展成“月轮三昧”。
甲、“知有”中有两种悟法:
一是顿悟,因为有强大的祖师力加持,不假修持,而突然而悟。虽然经历一定的参访,不断进修,但在悟时却是突然大悟。与原来的修持,并无关系,也是顿悟。上面所举例子都属顿悟,禅门中称此为祖师禅。自有一段雄伟精神出现。
一是渐悟,多是在戒定慧的学习中,对佛性逐渐有多少理解,而致于开悟,这是从小乘法门而入。在禅门中对知有,有渐次。如洞山良价,岩头说他“洞山好佛,只是无光”虽为一宗之祖,仍属渐悟,称为如来禅,气象和缓。
乙、“知有”有两种境界
1、是心光顿现,直下见月轮
① 洞山五位君臣颂,第一颂乃颂知有云: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纵使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禅宗一向要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一法不立,亦无如相。”如今胸前出现有似月轮般的境界,而和过去的观念不一,所以“相逢不相识”,必须禅师印证了。
② 洞山五位第二颂,乃颂返尘归根仍属知有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总无真,休更埋头犹弄影。
月轮之现,必须根性归原。而一根归原,必然六根同住。一般称此为返尘归根。是时心力向内,对境无心,因此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泯绝意识,所以又称大死一回,以尽量破除入关以后的干扰,因此对外来说,所见只是虚影,并无真相。
③ 汾阳善超禅师三诀。
师上堂云:汾阳有三诀,纳僧无辨别。……师曰为汝一时颂出:
第一诀,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绽青天月。
第二诀,舒光辨贤哲,问答利生心,拔却眼中楔。
第三诀,西国胡人说,济水过新罗,北地用镔铁。
在第一诀中说得很明白,在随时接引未悟之人时,用语言是讲不清的只有加持使其心光顿现,有如云开月现。
④ 翠岩可真禅师开悟因缘。
师参慈明,明遽问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明瞋目喝曰:“颈白齿豁,犹作这个见解如何脱离生死?”师悚然。求指示。明曰:“汝问我”师理前语问之。明震声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师于言下大悟。
此公案中,初可真禅师未悟,出语未脱意识见解。所以慈瞋喝,以制止其意识,随后慈明指示,全用可真所答原语,以答可真,可真反而因此大悟,其因缘在于慈明有加持力,与可真灵性相合。一听“月落波心”就心光顿现,而大悟了。所以直指人心,不在语言文字,此一例也。
2、是心光顿现直下起根身
① 德山宣釜一条脊骨硬似铁。
师简州周氏子,年少出家,精究“律藏”,且通性相诸经,常讲金刚般若经,时人称之为周金刚,尝撰有《金刚经青龙疏抄》。曾往龙潭师待崇信,一夕侍立次,龙潭曰:“更深何不下去”师珍重便出,却回来曰:“外面黑”,潭点纸烛给与师,师拟接,龙潭复吹灭,师于此大悟,便礼拜,来日,龙潭升座曰:“可中有一人,他时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去在。”师访沩山,才跨入门,提起坐具曰:“和尚”,山拟取拂子,师便喝,拂袖而出,山曰:“此子以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师打一棒曰:“道什么”答曰:“不会”师曰:“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峰因此有省。岩头闻之,曰:“德山老人一条脊骨硬似铁,拗不折,然虽如此于唱教门中犹较些子。”
师示众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叫洛浦去问他,待他打时,接住棒送一送,看他怎样。洛浦如教而问,师如常而打,洛浦接住送一送,师便归方丈(轼注,禅门中叫此为蛤蟆禅,只跳得一跳)。浦回举似临济,济曰:“我从来疑看这汉。”岩头云:“德山老人寻常只据一条白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争奈较些子。”
此公案中,德山是得根身,这也是学道过程中重要一着,月轮是在心,根身是在身,而根身中又有两类,一类是由命根透顶,是谓有漏根身,也属禅门初关阶段,一类是撑天柱地,即药山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就转入无漏根身,如更破俱生我执,便可登菩萨位。德山的属有漏根身,脚根未点地,所以岩头说他如是。
② 三交智嵩禅师悟道偈
师参首山:问曰:“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山曰:“楚王城畔汝水东流。”师顿契佛意,乃作三玄偈曰:
A 须用直须用,心意莫定动,三岁狮子吼,十方没狐种。
B 我有真如性,如同幕里隐,打破六门关,显出毘卢印。
C 真骨金刚体可夸,六尘一拂永无遮,廓落世界空为体,体上无为真到家。
这三个偈很实际。A偈写佛性之用,直如岩头对雪峰说:“你不见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他后,若欲播阳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与我盖天盖地去”雪峰言下大悟。如此“正气”一起,“邪气”即消。B偈写修道关键:真如为无明所盖,一切杂染由六根门头所入,只要破除六根的影响,真性便显露出来。C偈写知有的妙用。“建立了真骨金刚(根身)便可将六尘的污染清除,而见到大空本体。不离本体,又无为而为(起般若)功夫便到家了。”这是值得颂扬的。
③ 香严智闲禅师闻声悟根身
师在百丈时,性识聪敏,参禅不得,百丈迁化后,参沩山,山问:“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师茫然。归寮将平日看过的文字,从头遍阅,找一句酬对,竟不能得。乞沩山说破,山不肯。师乃将平昔所看经文烧却曰:“此生不学佛法也,免役心神”,乃泣别沩山,直过南阳覩忠国师遗迹,遂止住于彼。
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省悟,乃有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此偈中,“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是写身中干线(根身)的建立,所以沩山闻之,谓仰山曰:“此子彻也。”
从上所举例子,无论证月轮或见根身,禅门中都称知有,也就是马祖道一禅师所说的“即心即佛”。也称破参或破初关这就是入道的显示。其特点是“心光顿现,圣智初发”,所以名“明心禅”。在禅宗的语录中,说月轮说根身说知有的,很多很多,这里的目的,只在说明问题,所以不多举了。
丙、冯达庵大法师对明心禅的颂词
为了启籍学子的须要,冯法师写了《禅关三颂》。
第一颂 初关
尘消胸内感灵明 逐步研磨泯俗情
六识不行心转耀 一轮明月衬天清
马祖法嗣盘山宝积禅师上堂曰“夫心月孤园,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禅德,譬如掷剑挥空,莫论及之不及,斯乃空轮无迹,剑刃无亏。若能如是,心心无知,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始为道矣。”这是“一轮明月衬天清”的写照及其意义,也是初关的最高境界,也是马祖对入初关称为“即心即佛”的根据。
冯法师为了斥陈健民之非,而写了题《禅海塔灯》四颂
第一颂 知有
真骨金刚体可夸 六尘一拂永无遮
众生逐妄不知有 反照心源速到家
禅宗六祖在加持惠明开悟时,先叫他“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惠明经良久(相当长时间),收摄六根。至分别意识不行祖才再叫他“不思善,不思恶,直会其本来面目”时,才予以加持,所以惠明能言下大悟。冯法师根据自己经验,在加持之前,先制…
《宗门三关直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