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宗门三关直指▪P3

  ..续本文上一页识不行,加持才易发生效果。因此根据“先修后悟”程序,指示初学进修历程,及其顿悟月轮显耀觉心为止。法师从中加持,自不必说了。

  陈健民写《禅海塔灯》曲解药山所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而反对之。又认为入初关,不是“知有”。亦反对之。而且全文皆以意识解语录。可以肯定,他根本未开悟。因此颂中指出,他“不知有”,只因他和众生一般在逐妄,只要他老老实实反照心源,就可以迅速到家(指知有)的。陈不但不接受,反而捏造事实,颠倒是非,以逞其邪说。

  丁、禅师们常用的“直指人心”的方法

  ① 提持法 如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如禅宗六祖示惠明直会本来面目,如天皇悟示崇信心要及竖拳拈拂……等等,此法用得最多甚至哭骂都属这一类,所谓“提”,是禅师,内示威神以加护,外示某种机用,以“提起”行者的本性。然非强大加持力不行,而能使行者感而受“持”之,当下便见。

  ② 喝法 这是一种通过耳根而直透心源,以显本性之法。若用提法未生作用,而加之以喝,使加强其加持作用。此法起于马祖,对百丈振威一喝,百丈惊慌之际,意识暂敛,于是心光顿现,从此悟道。其后用“喝法”最有名者为临济,有享盛名的“临济四喝”,接机不少。

  ③ 棒法 此法主要是从身根透入学者心源也。禅宗史上,“德山棒,临济喝”常见并称。临济义玄,未悟时于黄蘖处被三次棒击,正植契悟之基,后遇大愚之提契而后明。此后常棒喝相辅而行,临济亦常喝棒同用。

  棒喝在当面破其执着,同时加强法流,从耳根、身根入,直指人心,所以其效果较良。

  戊、学人方面怎样才易见自本性(知有)

  上面所说是祖师直指人心的一面,其所常用的法是“提持”“喝”“棒”。这些法门,作用都很大,但不是一次必能奏效的,有时则须多次。有些人,一生修而未悟,所以不是单由祖师加持便能成功。与学人的根机也有关系,宗门一向认为,开悟是无定法的,甚至说是无法的,只委之于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自然水到渠成,但先修后悟的人,始终不少。怎样易于促成水到渠成呢?还是一个问题的,汾阳三问,第一问,便是“如何是学人著力句?”便是要解决这个怎样才能顿悟的问题。今参合禅密两宗的实践经验,提出下法,让学者试用之。

  ①平心、直行 禅宗六祖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这两句话通用于已透宗者或未透宗者,以未透宗者来说,平心便是不著两边,在日常生活中,此心平衡,“中道”就有机会显现,更经加持。当下便显自性。心既平,“行”宜直,维摩诘大士有云:“直心是道场”。其意是说:“遇事皆根据自己灵知之良心机动而直行,这就合乎修道之理”的。

  ②严注自心为下手功夫 严格注意自心,照而不审,可以抑制第六识之攀缘,排除第八识之种子流现。可达禅宗六祖所言,“屏息诸缘,勿生一念”的目的,则易与祖师加持力相应,一遇加持,则凡心顿开,觉心顿耀。便见自性。

  上面是“直指人心”与“入初关”“知有”的各个方面。至于入初关,即心即佛据马祖说,只“为止小儿啼”。云门缘密认为还会“随波逐浪,临济义玄,指为“自救不了””。所以“知有的人”都急急要求向上。如汾阳三句。有僧问汾阳善超:

  “如何是学人著力句?”汾阳云:“嘉州打大像”

  “如何是学人转身句?”汾阳云:“陕府灌铁牛”

  “如何是学人亲切句?”汾阳云:“西河弄狮子”

  又云:“若人会得此三句,已辨三玄,更有三要语在,切须荐取。”

  也有僧以此汾阳三句,以问翠岩真禅师,以及其他禅师。

  此三句实际上,第一句是问,“如何能入初关知有?”第二句是问,“如何转身入重关?”第三句是问,“如何能破重关,而踏牢关?”此三句,包括了禅宗在实践上的整个过程。

  又僧问报慈进英禅师,“到家一句事如何?”(以“到家”表般若)师答曰:“雪满长空”,僧曰:“此又是时人知有,转身一路又作么生?”师便喝。(所以抑制其意识流注,同时予以加持)

  从上的公案中,可知,转身入重关在宗门中的重要性。

  

  

  宗门三关直指(下)

  唐普式

   (续上期)

  (二)转身入重关,无生禅

  在宗门中,供意识去了解的语言,叫“死句”入初关六根向内,外不着境叫“大死”,入重关,灵知转向外,叫“大活”或叫“转身”。“大死”“大活”这些词在宗门语录中,是经常见到的。对学人来说,“知有”十分重要,“转身”亦十分重要,“不知有”,永远不能入道,“不转身”,不能深入法藏,立脚不稳或只得到虾蟆禅,只跳得一跳。受外境牵引,便会风云变色。德山宣斧与雪峰义存屡“失作”,就因他俩只“知有”,未转身向上。禅宗有句流行的话:“不破初关不闭关。不破重关不住山。”(住山指应众说法)大多禅师在“知有”后,仍在师身边,不肯离去,数年或数十年,禅宗语录中都说是在师身边奉侍恩师。我看,长期在师身边的目的,不在于奉侍师尊,而在于继续向上修道,如沩山云: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学人继续得师加持,及至破重关后,可以收放自如,提放无碍,始出住山应众说法。所以“转身一句”是禅宗门中缺少不得的修持阶段。所以汾阳三句中在“如何是学人著力句?(入初关知有)”后紧接着就是,“如何是学人转身句”就是入重关句。

  (1)宗门中对转身入重关的关键。

  甲、天衣义怀禅师的偈

  师因为挑水过重,挑担突然折断,内心一震,即得大悟乃有偈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万刃山头独足立

  骊龙颌下夺明珠 一言勘破维摩诘

  此偈第一句只是借用其声调,没有意义的,第二句表示根身突然上冲很高很高以万刃山头喻之。第三句是表示这根身是很难得的宝贝,等于骊龙颌下之明珠,第四句表示得到这样宝贝,便可通达很深秘的佛理,对于维摩诘经都明白了。

  这样,根身离体上冲是关键,由初关觉性向内转为觉性向外。

  乙、五祖演禅师的开示

  上堂曰:“此个物,上拄天,下拄地,皖口作眼,皖山作鼻。”(注:皖口是皖山水口)五祖演描写这根身,纵则拄地撑天,横则非山可比。

  丙、药山禅师答李翱太守问

  李问:“如何是戒定慧?”药山答曰:“贫僧这里没有这些闲家俱。”李莫测玄旨。药山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按,由戒生定,定生慧,这乃三乘教法的一般历程,药山答言,表示,禅门不是依此而行,所以指它是闲家俱,不再应用。(应直指人心悟自本性)太守若欲想得保任自性不失,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直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便是指“撑天拄地的根身”的名句。另一方面,要舍闺阁中物(女性)否则功力不全,效果便差了。

  丁、香严智闲禅师的偈

  香严由偶抛瓦砾,击竹作声乃大悟作述所知偈(见前),仰山来勘验,香严仍举此颂,仰山不肯曰:“若是正悟,别更说看”香严即成颂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香严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这里香严先以“锥”象征“根身”,“贫”象征“脱离六根无所得。”“锥也无”意谓连根身也泯了。而入真如法界。仰山根据这偈也许可其成就,但偈中由建根身至泯根身有一个过程,所以仰山还怀疑其是由渐悟而来,所以只许可其成就属如来禅,及至最后一偈,外无迹象,而本体及其大用现前。仰山曰:“可喜师弟得祖师禅也。”这宗公案中反映,由即心即佛,不离肉身,由肉身进至根身阶段,再由根身阶段而进到法身阶段。

  (注:这里有两个名词,如来禅与祖师禅在宗门有所不同,未显法界性,依经教参修而得谓之如来禅,气象平和,直显法界性,由祖师加持而得,谓之祖师禅,气象雄猛,禅宗贵祖师禅因属顿悟,如来禅参修渐悟属教内禅。)

  戊、报慈进英禅师用喝起根身

  僧问进英禅师:“到家一句事如何?”师答曰:“雪满长安”僧曰:“此又是时人知有,转身一路又作么生?”师便喝。

  按 “到家”一语,在禅门中乃指能和出世法相应,有用以指开悟知有,亦有用以指入重关转身。此公案中到家是指转身。师用喝法,以制止其意识攀缘流注,同时加持以起其根身。

  上面数例,由甲至丁四例,皆直指其体,加持其起根身。虽然,以境示人,但以佛力贯穿其中故,便能一念相应,直下承当,而由“死句”变为“活句”,戊例则意图以强大加持力,使其自悟。

  (2)冯达庵大法师对转身入重关的直指

  A、禅关三颂 第二颂 重关

  月散翻成柱杖雄 下穷地底上苍穹

  内成禅定根身活 涉世唯资般若功

  在大法师的强大法流加持下,对初关集成的月轮,转成人身法流的总干线,或初关悟入而成的法流总干线,行者觉得有一段如是力,将其冲出体外,及至下达娑婆底,上至娑婆世界顶,八风吹不动,是谓无漏根身。不但破烦恼障,亦可破所知障。此时,脱离六根六尘,不见身与心,只觉一条力线大柱子,撑天拄地在活动。行者,观点,重在根身本身,便内成禅定,此为一乘教的基础。所以称名“禅宗”根据在此。以此身根随缘接物,贯彻于世法活动之中。那就“般若”功成,不为情识所污染。圣智成就,悟性大增自有神通表现。般若波罗蜜在十波罗蜜中居于第六,所以禅者常自称“六渡万行”。在禅者修行中,初关属“信忍”重关属“顺忍”。破初关,即破意识上的分别二执(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在重关的顺忍中,不是依行者预定的规范而行,而是依加持力的引导而行。所以可说是“非心非佛”。破除执着。由“顺忍”至“无生忍”…

《宗门三关直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