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密與廣東▪P3

  ..續本文上一頁畫龍身後點睛,

  授職阿遮黎大位,自知無上瑜伽行。

  唐密四度加行,便是學習普門大法。加行結願,始得傳法灌頂,入傳法大阿阇黎位。

  印度在龍智菩薩住世時,傳承一門之尊法者,頗不乏人。其後由空宗入密者,亦大有人在。密乘晚期之印度,由于伊斯蘭教入侵,習外金剛部法者,應在多數。對于包括金、胎兩部的普門大法,在印度是否另有所傳,無明確資料以作判斷。而無論在印度或中國,都沒有這方面的曆史資料,亦未有修持者。而金剛智和善無畏兩大士,也祗各學得一部。到中國後始互相傳授。不空叁藏和一行禅師得合一爐而冶之。此唐密之所以殊勝也。後由唐朝傳至日本,延續不斷,直至現在。

  (2)教令輪身是自性輪身的使者。

  唐密分佛菩薩身爲叁類:

  一爲自性輪身,二爲正*輪身,叁爲教令輪身。

  [輪]有摧破煩惱的意義。自性輪身是住于諸法自性的法身,即佛身。正*輪身是依本尊本誓正法以化度當機的尊身,即菩薩身。教令輪身則是對持強難以正法化度的衆生,示現大忿怒形以威力攝伏行使尊佛教令的尊身,一般稱爲明王。如金剛界東方阿 佛,以金剛薩埵爲正*輪身,以降叁世明王爲教令輪身。胎藏界曼荼羅持明院有五大明王。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教令輪身。大威德(閻曼德迦)明王是無量壽佛教令輪身。教令輪身和正*輪身都爲化度衆生而設,教令輪是以自性強大放射力,摧破煩惱、所知障,使行者[速獲叁摩地,住摩诃薩位]。明王和佛菩薩一般都是曼荼羅中的一尊,可以學其叁密,修其叁昧而獲速效。不過明王既是一門之尊,也祗代表一門法性,其作用主要是維護自性*輪身,輔佐正*輪身,目的在開顯自性的功德,所以稱明王爲佛的使者,一般修法儀軌皆以明王爲先鋒,所以忿怒部法祗是進修曆程中的一種過渡,不是終極的佛法。

    四、空樂不二是要點,卻不提倡行印。

  法法融歸一體發生無上喜樂是一乘教重要觀點。唐密金剛界有大樂金剛與其眷屬共享無上法樂;在胎藏界有大安樂不空菩薩,攝叁十七尊于一身而住于胎藏界一切菩薩能生總位,是皆以空樂不二爲歸。其樂而不空(著于幻迹,未契真谛),或空而不樂(祗歸幻迹,未徹真性)皆凡夫位。若證空樂不二,堅固不動,樂性所行,隨意入俗,莫非自在之境。唐密對此,是十分重視的。

  唐密證空樂不二,可有各種門徑:

  由佛頂部究竟門入。初則專注法塵引起現量樂性。樂性擴展終遍一切處,自他身份都泯,當體即證大樂如來自性法身。

  或從金剛部觀心門入。由開四輪道脈,輪輪定慧交融,破除所知障,樂性擴展終歸空樂不二,而證自性法身。

  或從蓮花部真言門入。法界理性,開顯漸盛,二障潛消,次第受于四喜,最後亦歸空樂不二而證自性法身。

  上述諸法,唐密均加采用。倘能如實修持,皆可成就。此外[行印]屬事相門,目的在對于定慧交融妙谛未能實際體會的行者,使能提持樂性,對上根利器的人,可能因此頓悟妙谛。不過弊病較大,易入魔道。而此雙身法,因與我中華風俗不相順應,一向無提倡者,亦無實踐者,祗在《毗那耶迦儀軌》中存此法例而已。更因有上述善法,不必用此低級行法也。

  曆史上,不空弟子、大興善寺住持——圓敬,曾試行雙身法以驗自己道行。結果犯刑律,得不空營救乃罷。北宋元禧年間,曾明令禁止新譯《毘盧遮那經》的流行,更不許續譯此類經本。所以雙身法終未爲中國人民所接受。日本東密立川流、弘真等,亦曾提倡雙身法,結果被各派聯合撲滅之。

  唐密認爲雙身法並非成佛之法,充其量祗屬諸天法。日本東密的毘那夜迦法,臺密的毘沙門天王法,印度左道瑜伽崇奉的濕婆神及其妻迦利,都是外金剛部的諸天。距佛菩薩的無上大覺相差甚遠。雙身法無論在法理上都不能達到成佛的要求。所以爲唐密所不取。

    五、解行相應、顯密交融。

  佛之說法,法報應叁身恒有連帶關系,法身性也。性相互融,一動即叁動。法身說法,無相可辨;報身說法,乃可分辨;應化身說法,乃得詳加認識。可見顯密二教不但不相斥,更是互相配合。達庵法師在所著的《佛教真面目》中,有一段極其精彩的論述:

  顯教由應化身隨緣施設;密教由受用法身恒常宣演;然彼此互相推動,缺一不可。蓋無受用身之主持,莫從應化;無應化身之流現,難顯受用。毘盧遮那之說大日經,蓋當釋迦成道之初,因化身出興之牽動,而襯起他受用身恒常說法之妙相。毘盧遮那之說金剛頂經,蓋當釋迦涅槃之後,因化身入滅之牽動,而襯起自受用身恒常享樂之妙相也。

  唐密極其重視顯教,對于性相二宗,空有兩法,莫不采之以爲隨機說法之用,也作爲解釋密行之用,而獲解行相應之果。

  [解]和[行]是修證佛法過程的兩個面,猶如車之有兩輪,缺一不可。倚輕倚重,皆有所失。在淺義方面說,必以慧解輔實修,實修才有指針;必以實修證慧解,慧解才能真實而深刻。實際上,無一法不可證,亦無一法不可解。顯教所說的各種不可思議,在密宗皆能究竟說之,華嚴有觀,法華有軌;龍女、善財之佛,唐密皆有修持之法,亦可作充分的解說。

  大日經住心品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舉個例子:在修密過程中,如將聲塵收入心中,則顯一段清凈妙趣。這意識現量,觀之純熟,則凝結爲白蓮花形,此則意識自證分,即轉識成智的表現,亦妙觀察智初步。行者如再發希哩之音,則音中帶諸德,則蓮花變爲赤色。行者如念五字真言,則五德齊彰,蓮花有衆寶嚴飾。此則顯密交融,唯識法理與密修持妙觀察智相應者也。《心經》也是解行相應,顯密交融的範例,祗是其真言因屬密教範圍,經中未作解說。若在唐密則解釋十分清楚也。

  達庵法師爲了提倡唐密這一特點,在其所著《法華特論》(1948年版)中,自題照像曰:

  解行相應,顯密交融。

  弘一乘教,嗣真言宗。

    六、一乘大教普攝群機。

  馮達庵法師所以提倡唐密,除了唐密富有中國特色外,還在于此一乘大教能普攝群機。

  唐密一般以准提菩薩接引初機。准提菩薩乃密宗胎藏界蓮花部遍知院中之一尊,原屬他受用身攝。但《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不空譯),則是佛在逝多林給孤獨園所說,是屬應化身法範圍。所以准提法包括應化和他受用兩部分,由等流法身而入他受用身。同時,《七俱胝獨步法》(善無畏譯),則以准提法是七俱胝佛母所加持,統攝二十五部神咒(佛部、金剛部、蓮花部、寶部、羯磨部,此五部各部互攝,共成二十五部),所以有大威力,因此,一般凡夫皆能相應。此法緣起,則是佛爲愍念未來薄福衆生而說。經雲:[薄福無善根衆生,但能誦此陀羅尼,皆得菩提芽生,決定菩提成就]。《七俱胝獨步法》雲:[此咒及印,能成就一切白法功德,不揀擇在家出家;若在家人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擇穢凈;但依本法,無不成就]。對世間法合理願望,法驗無不顯著。

  又按本尊圖像,隨機所感,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八、叁十二、八十四臂各尊之別。八十四臂尊攝八萬四仟法門和無量偈誦。今通用之十八臂尊,主要攝十八不共法,使當機由肉身證等流法身,再進而證他受用法身。

  准提菩薩由他受用身出到等流法身,爲了普攝群機所以手眼很多,對不同當機示以不同法門,從而引入相應本尊而證即身成菩薩位,對未破俱生我執的當機,則以施無畏印破除六塵見。對未破俱生法執的當機,以把劍手與教令輪身相應,以火大力盡焚賴耶中因緣所生法。對己見佛性的當機,則以賢瓶印與正*輪身相應,以水大力普潤諸法種以速開蓮花眼。對求生西方凈土的根基,則以蓮花手與觀世音菩薩相應,導入甘露法門。其第二右手施無畏印還在一切旁機行者,無論其根基如何,祗要信心堅定,依法而行,精進不懈,皆可直破叁關(分別二執、俱生我執、俱生法執),破法我二見與般若波羅密多相應。對只求世間福利之人,以本尊印明加持,堅持不懈,亦可得世間法種種成就。

  在唐密,法(自性法身)、報(自受用身、他受用身)、應(佛應化身、菩薩等流法身)叁身具足,體系完整。一方受中華民族性的影響,一方受禅宗頓悟法門的影響,進修曆程嚴密,接機之法,亦有更新。除沿襲印度由叁乘進入一乘蹊徑外,更有一乘頓法,這更顯唐密的特色了。

  達庵法師爲接引各種根機,更別出手眼,從事著作。以《佛法要論》接引凈土根機;著《八識規矩頌釋》以接引法相根機;著《心經廣義》、《金剛經大義》以接引性宗、空宗根機;《佛教真面目》則統攝各宗彙歸密教;《法華特論》則直示顯密交融,即身成佛之道。這些著作皆以實證爲前提,從自心流出,一氣呵成,如數家珍,深達法源。此外《佛學起源》、《佛學源流》、《學密須知》、《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天眼通原理》、《宿命通原理》、《心經大義》、《金剛經編訂、提綱、簡注》、《人死問題》、《廣東佛教史》、《惠州西湖佛化史》……等等。出版與未出版的不下二十多種。攝機之廣,可見一斑。

  達庵法師叁十六歲開始,即非常積極學佛。五十歲紹金剛阿遮黎位,即將全部生命投入佛學研究、實踐,開發人的潛在機能;有很多發現,有很高成就。其中有好多地方補諸經之不足。上面僅就其提倡唐密富有中國特色的密宗而言。其在度生方面,解放前組織有〔佛乘學社〕,在自已家中設有[普賢道埸] ,講述自己的著作,並爲求學者受戒和灌頂。其利益衆生大願,畢生未嘗或歇。他九十歲大壽時,還自提其照片曰:

  真如妙法身,一體赅叁用。

  這個暮年人,慈心永殷重。

  解放後,他很少舉行佛教活動。他七十

  自感詩曰:[缺緣不複談化],對社會人士及其弟子的請益,仍很誠懇接待。1978年9月22日(農曆8月20日)在家中圓寂,世壽九十二歲。其弟子有大學教授、軍人、學者、工程師、教師、職員、幹部、外商、一般市民等。現在除在廣東、廣州者外,有美籍人、加拿大人、澳洲人、港澳人、臺灣人等。他們在海外不斷印行達庵法師的著作。

  (完)

  

  

《唐密與廣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