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門寺塔地宮的唐密曼荼羅之我見▪P2

  ..續本文上一頁《大日經入曼荼羅品》雲:“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爲曼荼羅。”

  《大日經疏》雲:“曼茶羅並發生義,今即名發生曼荼羅也,”如此只是片面立言。各家所譯更是多式多樣,《演密鈔》雲:“曼荼羅者,聖賢集會之處,萬德交歸之所。”這是從“聚集”方面說。《不空羂索陀羅尼經》雲:“曼茶羅者,此雲壇也。”《華嚴經探玄記》雲:

  “曼茶羅雲道場也,圓壇也。”這是從俗谛中片面立言。《演密鈔》又雲:“曼荼羅者,此雲道場,是與弟子發心修道處謂之道場。”此譯注不僅偏離原義很遠,而且將以佛爲核心之道場,變作以弟子修道爲核心之道場,完全背離了曼荼羅的原始概念。《慧琳音義》中雲:

  “曼荼羅無正翻”。這句話反映諸家對“曼荼羅”翻譯,皆一偏之見,未終一是。然《大日經》雲:“十方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密門,猶如華嚴藏,叁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晖相間,以如是衆德輪圓周備故,名曼荼羅。”又曰;“曼荼羅是輪圓之義”。如此等等,若歸納起來,其意也是說:

  “曼荼羅者,聚本尊真實功德而排比之,且輪圓具足也。”所以,從義譯中亦可判定“有叁十七尊法爾排列,以示輪圓具足”之曼荼羅,乃金剛界大日如來曼荼羅,再無它附件。

  從上曼荼羅之本義已明,金剛界大日如來曼荼羅是什麼,也就清楚了。

  說到這裏,還應該補充一點,就是應該明確“曼荼羅”、“壇”、“道場”這叁個詞之異同,以免混淆應用,造成胡塗觀念。

  法身原具體、相、用叁大。據《分別聖位經》和其它經典,可知曼荼羅乃表法身相大。而體、相二大原本相通,唯法界性作有序之排列而輪圓具足之相大一法,特別能顯曼荼羅之特點,故四曼相大,爲密教之主要教義。

  曼荼羅舊譯爲“壇”。此乃據印度築土壇于其上安置曼荼羅諸尊以供養之事實,故將曼荼羅稱爲“壇”。實則兩者含義不同。曼荼羅是主尊受用身之相大,包括圖畫、雕刻、塑造等各種形式。而壇則爲祭供曼荼羅之體現。其中除所供曼荼羅外,尚有供品、供具或其它建築,此皆受用身以外的東西。況且,壇的種類繁多,有戒壇、天壇、地壇、鬼壇、祭壇、佛壇……等等。通常,置鬼神佛菩薩于其上祭供者,均稱爲壇,這和曼茶羅本義相去遠了,所以新譯已不再用“壇”來表示曼荼羅,以免混淆。

  “道場”梵文作bodhi—mandalam,音譯應作“菩提曼荼嚂”,原意爲“證正覺處”,指釋尊于菩提樹下成道之金剛寶座,稱菩提道場,即修行而得道之場所,此和佛受用之相大無關。而其引用的範圍極廣,如《法華經》卷六雲:“若經卷所住之處,若于園中,若于林中,若于樹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

  當知是處,即爲道場。”此言凡有佛法處,即是道場。如《維摩經 菩薩品》所雲:“直心是道場,深心是道場,菩提心是道場,布施是道場,叁明是道場,于一念間知一切法是道場。”此指修行發心便是道場。而一般所謂道場,則指修習佛法之場所。隋炀帝大業九年,诏令天下佛寺必稱道場,從此道場又爲佛寺之別名。又某些法會亦稱道場,如水陸道場、慈悲道場等等。可見此之所稱道場,實有衆生修行主體之意,與曼荼羅爲諸佛菩薩之道場相去太遠了。

  另外有稱“壇場”者,不過將壇和道場合稱,無甚新意,就不論說了。

  由此可知,曼荼羅乃佛果功德輪圓具足之相大,壇乃是對曼荼羅供養之所,道場乃指修行處所,若對其中關系說得清楚一點,則是在修行的道場中,建有供佛的壇,壇上或供佛曼荼羅。可見此叁詞的含義是不同的,但極易混淆,曆史上就有濫用的例子。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于“曼荼羅”注釋曰:“舊譯多曰壇,又雲道場。新譯多曰輪圓具足,又雲聚集。此中就體而言,以壇或道場爲正意。就義而言,以輪圓具足或聚集爲本義,即築方圓之土壇,安置諸尊于此以祭供者,是爲曼荼羅之本體。而此壇中,聚集具足諸尊成一大法門,如毂網輻具足而成完滿之車輪,是曼荼羅之義也。而常稱曼荼羅者,是圖畫者,此爲四曼中之大曼荼羅。”

  這裏,不加分析而將舊譯和新譯全部采用,而各予以一定的地位,且不論其當否。而明顯是將“土壇”、“道場”作爲曼荼羅之本體,分明是大錯誤。

  又有人問:既然圖畫、雕刻、塑造都是曼荼羅,爲何還要嚴格規定“七日作壇”以建立曼荼羅呢

  這個確是密宗中的關鍵問題。從法身方面說,法身叁世常住,無在不在,性相不二。若主尊所具功德,作法爾之排列而圓具無缺,則無論圖畫、雕刻、塑造,無論有無供養壇場,皆爲自性身曼茶羅實體,以法身無處不在故。從相大非地前菩薩及衆生可見方面說,則無論作壇、造像、圖畫、雕刻,都是對法身曼荼羅的象征,無有實體。要見法身相大,非五智證之不可。所以怎樣發揮曼荼羅作用以度衆生,乃成爲密教能否成立、能否存在的一大關鍵。密教解決此問題之法,在令其與衆生“相應(Yogha)”。相應之法,成佛法之無上妙法。其法是大阿阇黎入本尊叁摩地,作法加持使圖像或定位成爲羯磨(事業)曼荼羅而加持衆生,所以有建壇作法之事。另一方面,大阿阇黎以本尊身、口、意叁密授與學人,使能和本尊相應,所以有作壇供養曼茶羅,有大阿阇黎爲學人灌頂授法之舉。若學人得阿阇黎引入曼荼羅如法修行,則可與曼荼羅相應,速得悉地(成就),即身成佛,這就是曼荼羅的大作用。但經灌頂而得其法者,也不必在壇場中修法,因相應後可自作道場觀(即本尊曼荼羅觀)隨處可以修法,只要發心如法而行,隨處隨心都是道場,只要與本尊相應,則無論圖畫、雕刻、塑造,壇上或非壇上的曼荼羅都能相應.

  —切曼荼羅都是真身曼茶羅,可見“壇”、 “道場”、“曼荼羅”概念不同。

  

  二、法門寺塔地宮是否曼荼羅

  上面對“曼荼羅”作了全面探討,下面可以結合實際,對照法門寺地宮聖物,而作出判斷了。

  經核對,法門寺地宮後室牆內秘龛之中,覆蓋佛真身舍利鎏金銀寶函頂面之錾刻圖像,中臺爲金剛界大日如來,四方爲四波羅蜜菩薩,四隅爲內四供菩薩,外重爲外四供和四攝菩薩、四大明王及四大神。寶函四個側面,東南西北依次爲阿閦、寶生、觀自在王及不空成就四佛,各有其四親近菩薩,這是衆所公認的事實。那麼,作爲金剛界自受用身曼荼羅的叁十七尊標幟已經齊備,可以肯定這是金剛界的曼荼羅了。其所以特置于後室密龛下,是依法理之措施,即表示金剛界曼荼羅,乃法身境界,非凡夫可能知見,故 以此法,表示雖存而隱,隱而常存。

  後室八重寶函,由內至外之第四重,前 面刻六臂思維菩薩,顯然是如意輪觀音。函 左主尊左手托缽盂,右手以棒撥調,應是藥師如來。函右主尊,肉髻高聳,右手施無畏

  印,左手于袈裟內,應是釋迦如來。後面主尊,頭戴金剛寶冠,操智拳印,身光硬直,與 大日如來同中有異,此乃大日金輪。這就表明,此乃以大日金輪爲主體的法界。此尊作用與大日如來不同,大日如來在“放”,將所 證功德全部開放而成曼荼羅,以自受用。大 日金輪在“收”,將一切法性,皆斂入涅槃。

  所以此尊一現,則諸尊、兩部曼荼羅皆隱。這 是一字金輪法理,也是五重寶函之金剛界曼荼羅亦必隱于後牆壁下的原因。然《菩提場經》雲:“大日金輪能促成我法”,所以複集釋迦表佛部,藥師東方佛表金剛部,六臂如 意輪觀音表蓮花部。這是以大日金輪泯胎曼之相,而發胎曼佛蓮寶叁部大用之唐密精妙手眼,所以說,地宮能有無表相之胎藏界曼荼羅,但和金剛界曼荼羅(五重寶函)一樣,都是相雖常隱,而用則常存。況以六臂如意觀 音居前面,正表六道同度之大用。又此寶函之第五重前面爲釋迦牟尼如來說法(右手說法印)像,後面爲大日金輪,左、右兩面是普賢和文殊菩薩,皆僮仆如雲。這應該是第四重的延展,相當于胎藏界曼荼羅中釋迦院之用,如此,後室五重和八重寶函,顯示了法、報、應叁身同動之法理,顯示了大日如來理智二法身,由自受用而他受用而應化身之完整法理。這種以簡寓繁,以隱表存之唐密之精妙手眼,真是曠古爍今,無與倫比,令人贊仰至極。

  此函第六重是素面銀函。所以素面,中有道理,因爲第七重是四大天王,屬外金剛部,屬于世法的諸天,與出世間法的佛菩薩有本質上的差別,必須將其分隔開來,因此,第六重素面銀函之作用,等于曼茶羅最外重的間道,而將不同本質之護法諸天與菩薩明顯分隔開來,所以不宜在其上刻劃圖案,面最恰當了。

  從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法門寺地宮中,不但有唐密曼荼羅,而且是非常精妙的曼荼羅,其設計之精細、布置之巧妙,皆臻其極,非即身成佛之金剛普門傳燈阿阇黎,不能有此智能。其中法理,也非一般人所易理解。若有人認爲“八重寶函像是顯密教的混合形式,不能構成曼荼羅”,這是只見外表,未了解實質。

  至于地宮內壇作法,雖未見記錄,然考其情況:因擇地、掘地、治地程序,已經數次整理,不必再行施工。又地宮狹小,最宜水壇作法,可從塔底地面加持直透地心,然後平正地宮內地,灑以法水,香泥塗地,在其上安置寶函曼荼羅,即成壇法。于八重寶函下,還敷平正光潔石板。寶函前又置純金缽盂、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朵帶銀香爐,爐頂有香熏煙灸,爐前有香案,案上有爐臺、餐具、手爐、阏伽瓶……等不但表現地宮的壇場,而且反映在地宮曾作過盛大的佛事。以供養曼荼羅和佛舍利,所以地宮後室是唐密金胎相合的道場。

  金胎兩部曼荼羅,皆法身相大,其中不能參雜任何物事,而供養壇上供品,則多多益善。所以後室內供品供具,重重疊疊滿塞其中,在密宗看來,也是可以的。密宗供養法中,須觀供品遍周法界,此乃密教特有之法。後室供品供具很多,可象征此意。

  八重寶函面上置有一蓮座坐佛,螺髻高聳,右手施無畏,左手作托物狀,與釋尊肉髻高聳狀貌不同,應是藥師如來左手托藥缽之狀。其所以重將藥師如來置于八重之上,分明是要特別表示祈禱“聖壽萬春,聖枝萬葉”之意,而與中室之捧真身菩薩之祈願遙相呼應。

  中室以漢白玉靈帳及捧真身菩薩爲主體,表示唐王朝對唐密曼荼羅及釋尊的極端崇敬和最高禮遇。菩薩面向後室,捧真身而胡跪,是在朝拜曼荼羅。其托盤上刻有唐懿宗誕辰日子,其蓮座底內凹處,錾刻有“象征皇帝與密教融洽關系”的注釋,所以不必再考。可以肯定,這是象征唐皇永遠朝拜供奉佛曼荼羅的表示。朝中的唐皇,正是地宮捧真身朝拜之菩薩,所以有說是“地宮乃唐皇宮的內道場”。這是有理由的,也是恰當的。

  前室乃表示釋迦佛真骨舍利來到扶風法門寺的事實,對證實佛真骨有大作用,但對金剛界曼荼羅無影響,所以不加論說了。

  綜上所述,無論從教相上、事相上、教理上、教義上、儀軌上,以及從具體供沒上考察,法門寺塔地宮內都存在唐密曼荼羅及其壇。

  

《法門寺塔地宮的唐密曼荼羅之我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唐密與廣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