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门寺塔地宫的唐密曼荼罗之我见▪P2

  ..续本文上一页《大日经入曼荼罗品》云:“佛言此名发生诸佛曼荼罗,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曼荼罗。”

  《大日经疏》云:“曼茶罗并发生义,今即名发生曼荼罗也,”如此只是片面立言。各家所译更是多式多样,《演密钞》云:“曼荼罗者,圣贤集会之处,万德交归之所。”这是从“聚集”方面说。《不空羂索陀罗尼经》云:“曼茶罗者,此云坛也。”《华严经探玄记》云:

  “曼茶罗云道场也,圆坛也。”这是从俗谛中片面立言。《演密钞》又云:“曼荼罗者,此云道场,是与弟子发心修道处谓之道场。”此译注不仅偏离原义很远,而且将以佛为核心之道场,变作以弟子修道为核心之道场,完全背离了曼荼罗的原始概念。《慧琳音义》中云:

  “曼荼罗无正翻”。这句话反映诸家对“曼荼罗”翻译,皆一偏之见,未终一是。然《大日经》云:“十方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密门,犹如华严藏,三乘六道无量应身,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名曼荼罗。”又曰;“曼荼罗是轮圆之义”。如此等等,若归纳起来,其意也是说:

  “曼荼罗者,聚本尊真实功德而排比之,且轮圆具足也。”所以,从义译中亦可判定“有三十七尊法尔排列,以示轮圆具足”之曼荼罗,乃金刚界大日如来曼荼罗,再无它附件。

  从上曼荼罗之本义已明,金刚界大日如来曼荼罗是什么,也就清楚了。

  说到这里,还应该补充一点,就是应该明确“曼荼罗”、“坛”、“道场”这三个词之异同,以免混淆应用,造成胡涂观念。

  法身原具体、相、用三大。据《分别圣位经》和其它经典,可知曼荼罗乃表法身相大。而体、相二大原本相通,唯法界性作有序之排列而轮圆具足之相大一法,特别能显曼荼罗之特点,故四曼相大,为密教之主要教义。

  曼荼罗旧译为“坛”。此乃据印度筑土坛于其上安置曼荼罗诸尊以供养之事实,故将曼荼罗称为“坛”。实则两者含义不同。曼荼罗是主尊受用身之相大,包括图画、雕刻、塑造等各种形式。而坛则为祭供曼荼罗之体现。其中除所供曼荼罗外,尚有供品、供具或其它建筑,此皆受用身以外的东西。况且,坛的种类繁多,有戒坛、天坛、地坛、鬼坛、祭坛、佛坛……等等。通常,置鬼神佛菩萨于其上祭供者,均称为坛,这和曼茶罗本义相去远了,所以新译已不再用“坛”来表示曼荼罗,以免混淆。

  “道场”梵文作bodhi—mandalam,音译应作“菩提曼荼嚂”,原意为“证正觉处”,指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之金刚宝座,称菩提道场,即修行而得道之场所,此和佛受用之相大无关。而其引用的范围极广,如《法华经》卷六云:“若经卷所住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

  当知是处,即为道场。”此言凡有佛法处,即是道场。如《维摩经 菩萨品》所云:“直心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三明是道场,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此指修行发心便是道场。而一般所谓道场,则指修习佛法之场所。隋炀帝大业九年,诏令天下佛寺必称道场,从此道场又为佛寺之别名。又某些法会亦称道场,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等等。可见此之所称道场,实有众生修行主体之意,与曼荼罗为诸佛菩萨之道场相去太远了。

  另外有称“坛场”者,不过将坛和道场合称,无甚新意,就不论说了。

  由此可知,曼荼罗乃佛果功德轮圆具足之相大,坛乃是对曼荼罗供养之所,道场乃指修行处所,若对其中关系说得清楚一点,则是在修行的道场中,建有供佛的坛,坛上或供佛曼荼罗。可见此三词的含义是不同的,但极易混淆,历史上就有滥用的例子。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于“曼荼罗”注释曰:“旧译多曰坛,又云道场。新译多曰轮圆具足,又云聚集。此中就体而言,以坛或道场为正意。就义而言,以轮圆具足或聚集为本义,即筑方圆之土坛,安置诸尊于此以祭供者,是为曼荼罗之本体。而此坛中,聚集具足诸尊成一大法门,如毂网辐具足而成完满之车轮,是曼荼罗之义也。而常称曼荼罗者,是图画者,此为四曼中之大曼荼罗。”

  这里,不加分析而将旧译和新译全部采用,而各予以一定的地位,且不论其当否。而明显是将“土坛”、“道场”作为曼荼罗之本体,分明是大错误。

  又有人问:既然图画、雕刻、塑造都是曼荼罗,为何还要严格规定“七日作坛”以建立曼荼罗呢

  这个确是密宗中的关键问题。从法身方面说,法身三世常住,无在不在,性相不二。若主尊所具功德,作法尔之排列而圆具无缺,则无论图画、雕刻、塑造,无论有无供养坛场,皆为自性身曼茶罗实体,以法身无处不在故。从相大非地前菩萨及众生可见方面说,则无论作坛、造像、图画、雕刻,都是对法身曼荼罗的象征,无有实体。要见法身相大,非五智证之不可。所以怎样发挥曼荼罗作用以度众生,乃成为密教能否成立、能否存在的一大关键。密教解决此问题之法,在令其与众生“相应(Yogha)”。相应之法,成佛法之无上妙法。其法是大阿阇黎入本尊三摩地,作法加持使图像或定位成为羯磨(事业)曼荼罗而加持众生,所以有建坛作法之事。另一方面,大阿阇黎以本尊身、口、意三密授与学人,使能和本尊相应,所以有作坛供养曼茶罗,有大阿阇黎为学人灌顶授法之举。若学人得阿阇黎引入曼荼罗如法修行,则可与曼荼罗相应,速得悉地(成就),即身成佛,这就是曼荼罗的大作用。但经灌顶而得其法者,也不必在坛场中修法,因相应后可自作道场观(即本尊曼荼罗观)随处可以修法,只要发心如法而行,随处随心都是道场,只要与本尊相应,则无论图画、雕刻、塑造,坛上或非坛上的曼荼罗都能相应.

  —切曼荼罗都是真身曼茶罗,可见“坛”、 “道场”、“曼荼罗”概念不同。

  

  二、法门寺塔地宫是否曼荼罗

  上面对“曼荼罗”作了全面探讨,下面可以结合实际,对照法门寺地宫圣物,而作出判断了。

  经核对,法门寺地宫后室墙内秘龛之中,覆盖佛真身舍利鎏金银宝函顶面之錾刻图像,中台为金刚界大日如来,四方为四波罗蜜菩萨,四隅为内四供菩萨,外重为外四供和四摄菩萨、四大明王及四大神。宝函四个侧面,东南西北依次为阿閦、宝生、观自在王及不空成就四佛,各有其四亲近菩萨,这是众所公认的事实。那么,作为金刚界自受用身曼荼罗的三十七尊标帜已经齐备,可以肯定这是金刚界的曼荼罗了。其所以特置于后室密龛下,是依法理之措施,即表示金刚界曼荼罗,乃法身境界,非凡夫可能知见,故 以此法,表示虽存而隐,隐而常存。

  后室八重宝函,由内至外之第四重,前 面刻六臂思维菩萨,显然是如意轮观音。函 左主尊左手托钵盂,右手以棒拨调,应是药师如来。函右主尊,肉髻高耸,右手施无畏

  印,左手于袈裟内,应是释迦如来。后面主尊,头戴金刚宝冠,操智拳印,身光硬直,与 大日如来同中有异,此乃大日金轮。这就表明,此乃以大日金轮为主体的法界。此尊作用与大日如来不同,大日如来在“放”,将所 证功德全部开放而成曼荼罗,以自受用。大 日金轮在“收”,将一切法性,皆敛入涅槃。

  所以此尊一现,则诸尊、两部曼荼罗皆隐。这 是一字金轮法理,也是五重宝函之金刚界曼荼罗亦必隐于后墙壁下的原因。然《菩提场经》云:“大日金轮能促成我法”,所以复集释迦表佛部,药师东方佛表金刚部,六臂如 意轮观音表莲花部。这是以大日金轮泯胎曼之相,而发胎曼佛莲宝三部大用之唐密精妙手眼,所以说,地宫能有无表相之胎藏界曼荼罗,但和金刚界曼荼罗(五重宝函)一样,都是相虽常隐,而用则常存。况以六臂如意观 音居前面,正表六道同度之大用。又此宝函之第五重前面为释迦牟尼如来说法(右手说法印)像,后面为大日金轮,左、右两面是普贤和文殊菩萨,皆僮仆如云。这应该是第四重的延展,相当于胎藏界曼荼罗中释迦院之用,如此,后室五重和八重宝函,显示了法、报、应三身同动之法理,显示了大日如来理智二法身,由自受用而他受用而应化身之完整法理。这种以简寓繁,以隐表存之唐密之精妙手眼,真是旷古烁今,无与伦比,令人赞仰至极。

  此函第六重是素面银函。所以素面,中有道理,因为第七重是四大天王,属外金刚部,属于世法的诸天,与出世间法的佛菩萨有本质上的差别,必须将其分隔开来,因此,第六重素面银函之作用,等于曼茶罗最外重的间道,而将不同本质之护法诸天与菩萨明显分隔开来,所以不宜在其上刻划图案,面最恰当了。

  从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看到,法门寺地宫中,不但有唐密曼荼罗,而且是非常精妙的曼荼罗,其设计之精细、布置之巧妙,皆臻其极,非即身成佛之金刚普门传灯阿阇黎,不能有此智能。其中法理,也非一般人所易理解。若有人认为“八重宝函像是显密教的混合形式,不能构成曼荼罗”,这是只见外表,未了解实质。

  至于地宫内坛作法,虽未见记录,然考其情况:因择地、掘地、治地程序,已经数次整理,不必再行施工。又地宫狭小,最宜水坛作法,可从塔底地面加持直透地心,然后平正地宫内地,洒以法水,香泥涂地,在其上安置宝函曼荼罗,即成坛法。于八重宝函下,还敷平正光洁石板。宝函前又置纯金钵盂、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炉顶有香熏烟灸,炉前有香案,案上有炉台、餐具、手炉、阏伽瓶……等不但表现地宫的坛场,而且反映在地宫曾作过盛大的佛事。以供养曼荼罗和佛舍利,所以地宫后室是唐密金胎相合的道场。

  金胎两部曼荼罗,皆法身相大,其中不能参杂任何物事,而供养坛上供品,则多多益善。所以后室内供品供具,重重叠叠满塞其中,在密宗看来,也是可以的。密宗供养法中,须观供品遍周法界,此乃密教特有之法。后室供品供具很多,可象征此意。

  八重宝函面上置有一莲座坐佛,螺髻高耸,右手施无畏,左手作托物状,与释尊肉髻高耸状貌不同,应是药师如来左手托药钵之状。其所以重将药师如来置于八重之上,分明是要特别表示祈祷“圣寿万春,圣枝万叶”之意,而与中室之捧真身菩萨之祈愿遥相呼应。

  中室以汉白玉灵帐及捧真身菩萨为主体,表示唐王朝对唐密曼荼罗及释尊的极端崇敬和最高礼遇。菩萨面向后室,捧真身而胡跪,是在朝拜曼荼罗。其托盘上刻有唐懿宗诞辰日子,其莲座底内凹处,錾刻有“象征皇帝与密教融洽关系”的注释,所以不必再考。可以肯定,这是象征唐皇永远朝拜供奉佛曼荼罗的表示。朝中的唐皇,正是地宫捧真身朝拜之菩萨,所以有说是“地宫乃唐皇宫的内道场”。这是有理由的,也是恰当的。

  前室乃表示释迦佛真骨舍利来到扶风法门寺的事实,对证实佛真骨有大作用,但对金刚界曼荼罗无影响,所以不加论说了。

  综上所述,无论从教相上、事相上、教理上、教义上、仪轨上,以及从具体供没上考察,法门寺塔地宫内都存在唐密曼荼罗及其坛。

  

《法门寺塔地宫的唐密曼荼罗之我见》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唐密与广东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