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密述要》第一部分:唐密流傳
自佛法東來,經過曆史的演進,中國佛教至唐朝時已分爲成實、俱舍、禅、律、天臺、華嚴、法相、法性、淨土、密等十宗。而在印度發源之地,大要只分兩宗,曰顯、曰密。顯者淺顯也,密者深秘也。顯宗教顯義著,學者但善觀經典,即可如法修行。密宗教義潛藏法海,非經師傳不可。
中國密宗自唐末五代失傳,越千余年于今,始由持松法師等于民國年間自東瀛傳回,一線曙光,宛如鐵塔初開,還我二部大法,求道者生逢其時,當聞法起修,精進不懈,早日即身成佛。
密宗,又名密教、秘密教、瑜伽宗、金剛頂宗、真言乘、金剛乘、秘密藏、持明藏、總持藏、陀羅尼藏、密乘、果乘等。該宗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深奧秘密教旨傳授,爲真實言教,行者依理事觀行,修習叁密瑜伽(相應)而獲得悉地(成就),故名。
密教始祖爲法身佛大日如來(音譯作摩诃毗盧遮那,又作毗盧遮那佛、最高顯廣眼藏、遍照王如來、光明遍照、大日遍照、遍一切處、遍照尊),大日如來傳法金剛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又稱金剛手、金剛手秘密主、執金剛、持金剛、金剛持、一切如來普賢、普賢薩埵、普賢金剛薩埵),是爲密宗第二祖。金剛薩埵據大日如來內證法樂之境界集成密法之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和《金剛頂經》,並將之納入南天鐵塔(然其全息意義乃有情本身法界之塔也),以期待後世有緣者。釋迦牟尼佛(化身佛)滅度後800余年時,龍樹菩薩(亦譯爲龍猛)開啓南天鐵塔,親自從金剛薩埵得受密法,爲第叁祖。龍樹菩薩傳法給其弟子龍智菩薩,是爲第四祖。又過數百年,龍智菩薩700余歲時,傳法給善無畏與金剛智兩大士,是爲第五祖,史稱“開元叁大士”的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叁位密教大師于中國盛唐時先後自印度來華廣弘密法,並經一行、惠果等祖師的努力,將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集于一身,是爲“兩部一具”,形成唐密。
第一部分:唐密流傳
第一章 唐密的形成
第一節 源于印度
佛教發源于印度。印度佛教曆史,自公元前五、六世紀至公元十二、叁世紀,大約有一千八百年曆史,總體上可分爲叁個時期,即前、中、後叁個六百年。
一、第一時期,前六百年,爲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即小乘佛教時期。這個時期佛教,由水路南傳至斯裏蘭卡等東南亞各國成爲南傳巴利語系上座部佛教。傳至中國,迄今仍在雲南傣族等數個少數民族地區流行。
二、第二時期,中六百年,主要是龍樹-提婆中觀學系與彌勒-無著、世親的瑜伽學系兩個系統,即大乘佛教時期。這個時期佛教,分別由陸路及海路傳至中國,又從中國傳至朝鮮半島、日本等東亞各國,成爲北傳漢語系佛教,迄今仍在東亞各國流行。
叁、第叁時期,後六百年,爲密乘佛教時期。稱此一時期爲密乘佛教時期,並非說密乘從此時才開始流傳。其實,早在公元二、叁世紀時,密教就由龍樹(亦稱龍猛)菩薩付出,而後一直秘密流傳,直到七世紀時取得主導勢力,公開流行。
大乘實教原分顯密兩部。顯部由文殊師利菩薩護持(即般若藏),稱爲顯乘,或顯教,義理較淺顯故。密部由金剛手菩薩護持(即陀羅尼藏),稱爲密乘,或密教,義理甚深密故。金剛手原系法身菩薩,對于學人修密教將入上品悉地(成就之義)者,乃現身其前而爲說法,佛滅後約八百余年,始由龍猛(即龍樹)見諸南天鐵塔中,密乘從此昭著于世。
第二節 叁個階段
從曆史上看,密乘佛教可總體分爲早、中、晚叁期。
早期密教。一般稱爲雜密,即雜部密教之義,指密宗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與《金剛頂經》未結集流傳前,由釋迦牟尼佛顯說于佛教經典各部中的密法及陀羅尼密咒等。隨著中國譯經事業的開展,早在西晉時已傳至中國,主要有菩提流支及阿地瞿多兩個從印度傳來的密法系統。現在流行于漢族地區的許多單行密法,多是早期雜密,它是與顯教各部經典的譯傳與各宗派的開創相聯系而發展的,至今不絕。
中期密教。學術界稱爲純密,即純正密教之義,指由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傳密宗胎藏界、金剛界兩部大法,即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結集傳出後之密教。具體地說,就是由開元叁大士善無畏(716年到長安)、金剛智、不空所傳之印密,由中國僧人一行、惠果繼傳而後形成的“兩部一具”之唐密,以及唐密分支:由日本僧人空海、最澄繼承唐密而在日本分別開創的東密和臺密。
唐密的兩部大法,一曰胎藏界,系講色法,說明物質世界的本體與現象,根據胎藏界根本經典《大日經》而建立胎藏界曼荼羅;《大日經》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行法、供養的方式方法。二曰金剛界,系講心法,說明精神世界的本體與現象,根據金剛界根本經典《金剛頂經》而建立金剛界曼荼羅。《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爲自受用身,宣傳“五佛顯五智說”,所謂“五佛顯五智”是中央大日如來的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南方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西方無量壽如來的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體性智,除了法界體性智外,其余四智都是唯識所轉,采納了瑜伽行派“轉識成智”的思想。胎藏界與金剛界兩部大法一爲從因到果,一爲從果到因,本爲不二。既然不二,談所謂的“金胎合曼”也就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後期密教。學術界認爲,“開元叁大士”的入唐,致使印度本土可以傳授金胎兩部的具德阿阇梨乏人,爲吸引信衆並應對重新興起的婆羅門教,後期印度密教不得已引入了婆羅門教的性瑜伽內容,並在後來陸續發展出了易行乘、幻化網、時輪乘,導致佛教被婆羅門教逐漸同化。自公元8世紀起,隨著伊斯蘭軍隊的逐步深入,中亞地區和印度的佛教陸續受到毀滅性打擊。回教軍隊的屢次入侵與徹底摧毀,使佛教在公元12世紀末(約處于我國南宋甯宗時)在印度本土即告銷聲匿迹。學術界認爲,後期印度密教由于棄舍了大乘戒律,性修成風,是導致佛教在印度滅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叁節 東傳漢土
一、雜密的傳入
在唐密創立之前,印度密教的經典、咒語已逐漸輾轉傳入中國內地,但這些真言密咒多數夾雜于各類經典中還沒有組織成一個有系統的統一體系,因而只屬雜密、雜咒範圍,與盛唐譯傳的密教典籍所說有所區別。
陀羅尼經和真言咒經的漢譯,始自叁國時代。竺律炎譯出有密咒的《摩登伽經》二卷,支謙譯出《八吉祥神咒經》一卷、《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西晉永嘉(307-313)中,西域僧帛屍梨蜜多羅來華,專門從事陀羅尼法門的傳播,據說他本人善持咒術,常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顔容不改。他譯有《大灌頂神咒經》十二卷、《大孔雀王神咒經》一卷、《孔雀王雜神咒經》一卷等。自東晉起,對雜密的介紹逐漸增多。孝武帝(373-396在位)時,西域僧昙無蘭譯出《陀鄰缽咒經》、《請雨咒經》、《止雨咒經》、《咒小兒經》、《咒時氣病經》等二十余部。當時活躍于北方地區的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常“以道術歆動徒衆”(《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昙無谶早年便“與同學數人讀咒”,故而“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爲大咒師”(《高僧傳》卷二《昙無谶傳》)。南北朝時期,密典的譯傳有增無減,當時來華的印度或西域僧侶,一般都兼習密咒、法術,因而掌握著與道士鬥法取勝的多種手段。隋代阇那崛多的譯經中,密典占有很大比重。那連提黎耶舍和達摩笈多兩人對密咒都十分精通,如耶舍“每于宣譯之暇,時陳神咒,冥救顯助立功多牟”(《續高僧傳》卷二)。入唐以後,菩提流志、實叉難陀等譯家也各有若幹密典翻譯,就連玄奘、義淨也都曾傳譯過密法。初唐諸大譯家中,沒有一人不譯介密教典籍的。
隨著密典譯傳的不斷趨于繁盛,各種密咒彙編的總集也相繼傳入中國內地,如東晉失譯《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四卷、梁代失譯《陀羅尼雜集》十卷。這類經典所宣傳的密法便是“雜密”(與“純密”相對,意爲不純或不系統的密法)。雜密的根本經典是《持明咒藏》,即所謂《金剛大道場經》十萬頌,于唐代永徽叁年(652年)由阿地瞿多譯出,名爲《陀羅尼集經》,共十二卷。
雜密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的咒術可應用于息災、求祥,安家、治病,驅鬼、役神,降龍、祈雨,無所不能;法術包括火祀、占蔔、星象、魔幻等。雜密又與中國傳統的道教、儒術以及民間巫術有許多相通之處,它在中國的流傳,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
將佛教某些顯教理論秘密化的經典,早在西晉竺法護時已有譯本;將某些雜密用顯教理論系統化起來的經典,在東晉昙無谶時也已介紹過來。但在中國佛教史上真正産生重要影響,並形成一個宗派的,乃是把密教正式引入朝廷殿堂的“開元叁大士”。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雜密的長期流傳與後來密宗的建立毫無關系。恰恰相反,正是這些雜密的譯傳和流行,爲“開元叁大士”等人的傳譯純密、建立密宗准備了各種條件。雜密雖不同于純密,但在某些方面畢竟尚有相似之處。
二、唐密的形成
純正密教正式傳入中國開始于唐玄宗時期。玄宗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叁位印度密宗大師先後來到中國弘揚密法,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開元叁大士”,中間經一行和惠果等的發揚,形成唐密。
善無畏(公元637-735年):又譯淨師子,稱無畏叁藏,是中天竺烏荼國佛手王之子,出家後于那蘭陀寺得遇達摩掬多尊者(即龍智菩薩)爲其授胎藏界大法灌頂,爲密教五祖。其後,善無畏叁藏遵師命,攜帶佛經,繞道中亞,于公元716年(唐玄宗開元4年)到達唐都長安,後奉皇帝之诏翻譯《大日經》于洛陽大…
《《唐密述要》第一部分:唐密流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