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空觀印禅心——論《心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般若空觀印禅心

  ——論《心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

  吳言生

  [西安]人文雜志,2001年第4期

  102-108頁

  【作者簡介】吳言生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

  【內容提要】對中國文化産生巨大影響的《心經》,既是《大般若經》的精華,也是佛法的總綱領。《心經》五蘊皆空、色空相即、諸法空相、了無所得的般若空觀,深刻影響了禅宗破除五蘊執著、圓融真空妙有、體證澄明自性、徹見本來面目的思想。禅宗汲取《心經》精髓,並通過詩歌偈頌的形式,傳達對《心經》般若空觀的透徹之悟,流漾著玲珑透徹、色相俱泯的風致。體證般若空觀及其對禅思禅詩的影響,對建構21世紀禅悟詩學,有著重要的意義。般若空觀剔除感官的粘滯性,超越物質聲色世界,以躍入澄明自在的審美情境,與禅的終極關懷合若符契,以追求詩意地棲居的當代人文精神,也具有深刻的啓迪作用。

  【關 鍵 詞】心經/般若空觀/觀自在/禅思/禅詩

   在佛教的叁藏十二部爲數近萬的經典中,有一卷字數最少、內涵最深、流傳最廣的經典,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下簡稱《心經》)。《大般若經》20萬頌、640萬言的精要,全都濃縮在《心經》短短的260字中。《心經》是佛法的綱領。整個佛法以大乘佛法爲主要爲中心,大乘佛法以般若類經典爲主要爲中心,般若類經典又以此經爲主要爲中心,所以名爲《心經》。《心經》自傳入中國以來,至今已至少被翻譯21次,這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是僅見的。有關《心經》的注疏,曆代以來不勝枚舉,編入《大藏經》者即有80余種之多。這些注疏除一種所注爲羅什大師的譯本外,其余均爲玄奘譯本。故本文所論《心經》,即以奘譯本爲據(見《大正藏》第8冊)。

   《心經》般若空觀深邃澄明的般若之光,映照著壑智靈動的禅宗智慧。般若思想作爲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在佛教思想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般若真空與涅槃妙有,構成了禅宗思想的兩大源頭。禅宗汲取《心經》精髓,深化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維,並通過詩歌偈頌的形式,傳達對《心經》般若空觀的透徹之悟,從而使得流宕著般若慧光的禅宗詩歌,呈現出玲珑透徹、色相俱泯的風致,成爲禅林詩苑的妙勝景觀。

   一、五蘊皆空的禅思詩情

   “般若”,略等于“智慧”。經文不譯爲智慧,而仍保留其梵音,稱爲“般若”,這是因爲“智慧”只诠解出般若的部分意義,而不能代表般若全部深遠意義。般若是離一切妄相的無分別智,也是通達一切法性的無相智。它是超越相對,否定一切差別觀,直透萬法皆空的智慧。用般若慧眼來觀照,五蘊等有爲法頓然呈現出空虛的質性。《心經》的根本思想是運用般若進行澄明自在的禅悟觀照。“觀”是觀照,是以般若直觀照見諸法皆空而獲得自在解脫。“觀自在菩薩”是以澄明自在的審美襟懷觀照宇宙人生實相的大徹大悟者。當他深入般若直觀時,能夠從煩惱穢濁的此岸,直趨安祥清淨的彼岸。

   深入般若直觀的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心經》的要旨。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要使人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解除身心的束縛,明心見性,獲得自在。佛教宣稱人人皆有佛性,只因無始以來爲根本無明所覆蔽,以至于不能彰顯。而這覆蔽真如佛性的就是五蘊,即構成我們身心乃至一切有爲法的五種要素:色受想行識。其中色是一切物質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因爲五蘊是因緣所生法,而凡是因緣所生法,均沒有實體,所以是空,能這樣觀察、體驗,就可以“度一切苦厄”。衆生苦難的根源在于把自己看成有實體性,以自我爲前提,苦痛遂因之而起。若通達法性無我,則苦海波平,愛河浪息。佛教設立五蘊說的目的,即是爲了破除衆生的我執。洞悉五蘊皆空,就能高蹈濁世,在塵出塵,獲得審美觀照的澄明自在。

   “五蘊皆空”的般若觀照,深切影響了禅宗思想,使禅宗思想沐浴著空明的意趣。禅宗用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從而感受到浮沫般的色蘊虛無,水泡般的受蘊不有,陽焰般的想蘊非實,芭蕉般的行蘊空虛,幻化般的識蘊無依。圓悟禅師認爲,父母未生之前,淨裸裸赤灑灑,沒有纖毫翳蔽。等到投胎既生之後,同樣淨裸裸赤灑灑,沒有纖毫翳蔽。隨著年齡的增長,分別取舍之心漸重,人愈來愈深地陷墮在四大五蘊之中,情欲熾盛,清明的自性遂爲煩惱浮雲遮覆。法眼通徹之人,洞知四大空寂,五蘊本虛,回光返照,即可頓悟成佛(《圓悟錄》卷12)。照見五蘊皆空,禅宗對由五蘊和合而成的人身遂不複執著。當生老病死的相逼之時,禅者遂能平靜安詳地面對死亡。參禅悟道,就是要體證四大五蘊的空性,“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壇經•般若品》)。禅者吟雲: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叁毒水泡虛出沒。(《證道歌》)

   權將漚水類余身,五蘊虛攢假立人。解達蘊空漚不實,方能明見本來真。(《祖堂集》卷9《落浦》)

   永嘉指出,一旦覺悟,則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實,除了原本的心態之外,別無一物可得。當我們回溯到生命的源頭,佛性便皎然現前。此時就會發現,障蔽清明自性的陰霾只不過像暫掩日光的浮雲而已。由五蘊派生的貪嗔癡毒,也像倏生倏滅的泡沫一樣,暫有還無,虛幻不實。洛浦以水上泡沫譬喻五蘊合成的人身,不但深知五蘊合成的人身不實,而且洞察五蘊的本身亦空,從而明明白白地見到超出虛幻蘊漚之外亘古長新的本來面目。臨濟大聲疾呼:“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諸人面門出入,未證據者,看,看!”(《臨濟錄》)“赤肉團”是五蘊合成的身體,“無位真人”是本來面目。禅的終極關懷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照見五蘊的空相,破除對五蘊的執著,發現五蘊之中輝騰今古的清明自性,複歸于纖塵不染的生命源頭。

   當五蘊成爲障蔽自性的塵埃時,必須用般若照見其空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徹底否定五蘊。如果只看到五蘊的“空”,則是避俗求真,落入新的執著。當照見其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此的空性,就不會對它生起執著,此時五蘊不再是障蔽自性的塵埃,而是自性的顯現,是自性的妙用,故《大般若經》雲:“五蘊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五蘊。”(卷513)這與煩惱是道場、淫怒癡性即是解脫息息相通,是“生死即涅槃”式的大乘佛教的究極境界。龐蘊詩雲:

   易複易,即此五蘊成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無相法身豈有二?若舍煩惱覓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龐居士語錄》卷下)

   離煩惱之外並無菩提可求。“真智”在表面上雖與“五蘊”相對立,但在本體上,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如實地觀照諸法空相,洞明緣起與無自性,以般若直觀照徹貪嗔癡等煩惱,則知煩惱的全體皆是法性,四大五蘊即是真智本身。

   “行深般若”而“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夠“度一切苦厄”,解除人生的種種痛苦,而直濟涅槃解脫的彼岸。“度一切苦厄”,就是將人類精神從“不自在”提升到“觀自在”,獲得灑落通達安祥圓滿的澄明襟懷。

   二、色空相即的禅思詩情

   般若空觀“五蘊皆空”旨在破除我執,並進一步破除法執。但破有易沈空,故經文在闡說“五蘊皆空”義之後,接著闡說色空相即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表達了緣起性空的般若空觀。《心經》中最關鍵的一個字就是“空”。“色”指有形質的一切萬物,“空”指事物的空性。萬物雖有形相,而究其實際,無非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所以說“色不異空”。但這個“空”並不是斷滅頑空,而是真空,是色蘊的本體。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等假相,正依本體而立,是本體的顯現,所以叫“空不異色”。簡言之,色雖分明顯現而無實體,故雲色不異空;雖無實體而分明顯現,故雲空不異色。世人或執色,或沈空,故經文先以色空不異破其偏見。但“不異”的說法,仍有“相等”的含義,觀念上仍然有色與空的相對概念存在。因此經文進一步說明色空的絕對等同,指出並不是滅色之後才是空,而是色的本身就是空。一切法的生滅有無,都因無自性畢竟空而得成立。

   色空相即的理趣是大乘般若思想的精華。禅宗往往以向上一路的峻峭機鋒,來逼拶學人徹骨徹髓地體證空性。從宗教修行的角度看,體證色空相即,有叁方面的積極意義。首先,可以消彌無明煩惱,避免由貪著而滋生種種惡念。玄覺指出,修行者洞悉肉質生命的虛幻,認識到色身即是空,就不會執著于“我”。並且不但“我”空,諸“法”也空(《永嘉集》)。其次,可以避免溺于枯木頑空。禅宗只承認水月鏡花般的幻有空、真空,而不承認龜毛兔角式的斷滅空、頑空。“遣有沒有,從空背空”(《信心銘》),把空變成名相,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容易使人起執。真空是將與有相對立的、將空也空掉的空。是枯木生花、春意盎然的生命律動,是定雲止水中的鸢飛魚躍。第叁,可以悲智雙運,弘法利生。空境固然勝妙,但粘滯于空境,則非大乘所爲。從了悟之境轉過身來,入廛垂手,才是禅者生活的真正價值所在。

   表達色空相即的禅詩很多,其中法眼禅詩尤爲神韻高古,啓人遐思。江南國主李煜,邀法眼同賞牡丹花,法眼即景賦詩: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發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豔治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是空?

   牡丹盛開之時,姹紫嫣紅,豔溢香濃,蜂圍成陣,美不勝收。但轉瞬之間,就會綠暗紅稀,落英缤紛,半作香塵半逐風。明眼人見色明空,深知花開的當體即是空,何待花殘葉落,始知芳春已去,好事成空?詩于深情綿婉的唱歎之中,表達了當體即空的感悟。…

《般若空觀印禅心——論《心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