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空觀印禅心——論《心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P3

  ..續本文上一頁體證。淨覺禅師《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雲:“若解時,苦集本空,識龜毛之不有;無道不實,了兔角之元無。即四谛本空,空無四谛。此空破聲聞妄想四谛生滅之見也。”而經文中的“無智亦無得”,則是佛對大乘所說的法門。在般若直觀中,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畢竟空寂。慧淨《心經疏》雲:

   明與無明無二相,說苦斷集爲凡愚。人法性空非智得,假設叁乘並是無。

   以般若空觀來看,明與無明體性相同,苦集滅道只是爲緣覺所說,佛爲小乘說無色受想行識使之領悟人法雙空,爲中乘說十二因緣使之從緣而悟,爲大乘說無智亦無得。其實,連小乘、緣覺、大乘叁乘的本身都是空無體性,更何況運用方便權宜爲叁乘之人所說的法。

   四、了無所得的禅思詩情

   “無所得”是般若觀照時一切皆空的基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緣起、四谛、智、得,其自性均不可得,所以是空相。這裏我們在“無所得”前冠一“了”字,即表示徹底的空性。在般若空觀看來,一切法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衆生因無明而執爲實有,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從而陷入種種苦惱。般若空觀照見五蘊等一切法空,由此遠離我法二執而得到解脫。“無所得”總括五蘊等皆空的理由,是五蘊等一切法皆空的理由:以無所得故,無五蘊,無六根,無六塵,無十八界,無十二因緣。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但是,大乘佛學的精神不僅僅在于去除妄想分別,還要有轉身一路,要依據無所得的實相有所作爲。所以經文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體證諸法空性了無所得,培植成自在空明的襟懷,才是徹底的覺悟。依據般若空觀而得到圓滿覺悟,心中就沒有障礙,安祥甯靜。因此,般若空觀是能解脫生死煩惱魔障的大神咒;是能破除衆生愚癡無明昏暗的大明咒,能夠除去人生的一切痛苦,使人得到實實在在的受用。經文最後的咒語再一次向人們發出熱切呼喚:“去,去,度過煩惱海,到彼解脫岸!大衆到彼岸,速速證菩提!”

   大乘的般若經典以強調空義爲特色。這個“空”有二方面的含義:理論性的空,指一切物質無固定實體,是無自性空;實踐性的空,則是無所得、無執著的態度。般若空觀了無所得是觀照諸法空相的基礎。《心經》說一切皆空,于一切不可得處乃得無上正等正覺。禅宗深谙個中叁昧。禅宗主張,真正的覺悟一法不立,一絲不挂,一塵不染。要體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來面目,就要將一切放下,無得無證,才能與之相應。“無所得”成爲禅悟思維的一大特色。六祖將無所得看作是最上乘的禅法。禅宗宣稱:“凡有所得,即有虛妄”(《絕觀論》),“無所得者,即是真解脫”(《神會錄》)。五祖法演偈雲:

   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丁甯問祖翁。幾度賣來還自買,爲憐修竹引松風。(《五燈會元》卷19《法演》)

   田地象征本來面目。它本來就是自己所有,由于逐妄迷真,以致于一度失去。如今重新得到,仍舊是原先的那片田地。禅宗把未能明心見性者喻爲不耕種“祖父田園”的不肖子孫,說他們向外馳求,只能得些浮財,解決不了根本的饑飽。因此,禅宗主張“直下識取本來契券”。佛性本有,故迷時不失,悟時不得。參禅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所明之心是本心,所見之性是本性,是本來面目,離開本來的心、面目,別無另一面目可尋。如果舍此他求,就是“騎驢覓驢”。既得驢(開悟)之後,以爲真有所得,就犯了“騎驢不肯下”的禅病。龐蘊偈雲: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虛。欲得心神真解脫,一切名相本來無。(《龐居士語錄》卷下)

   將菩提、般若、涅槃、真如等一切名相都予以否定,以體證纖翳不著的空性,即可獲致真正的解脫。正因爲無所得,禅宗才有“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卓錐之地也無”的灑脫;開悟之時的禅者,才能澄觀萬象,此時,萬象都以其纖翳不著的原真狀態在悟者大圓鏡般的心靈中騰踔、呈顯:“春來草自青”、“雙眉本來自橫,鼻孔本來自直”、“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來”、“冬到寒食一百五”、“日出東方月落西”、“六六叁十六”、“九九八十一”,乃至于“石頭大的大,小的小”,“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都是纖毫畢現的原真狀態,是不加粉飾的本來面目。而能夠感受、欣賞原真狀態、本來面目的,就是觀自在,是脫落一切意識雲翳、纖塵不著的澄明的悟心。

   結語:澄明自在的審美襟懷

   《心經》開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全經的總綱,而首句“觀自在”更是綱中之綱,重中之重。《心經》的般若空觀由五蘊皆空、色空相即、諸法空相、了無所得四個部分構成。般若思想成爲禅宗思想最爲重要的源頭之一:其一,禅宗運用五蘊皆空的般若空觀體證五蘊空性,指出執著五蘊和合而成的人法,是導致人們輪回痛苦的根源,同時又從煩惱即菩提的立場,肯定五蘊的本身即是佛性,關鍵在于一心的轉換。其二,禅宗運用色空相即的般若空觀,圓融真空妙有,既避免了執色而引起的痛苦煩惱,又避免了執空而引起的滯于斷滅頑空。悟色即空,成大智而遠離煩惱;悟空即色,成大慧而不入涅槃。其叁,禅宗運用諸法空相的般若空觀,體證六根、六塵、六識乃至十二因緣、四聖谛、智得與證果的空性,躍入脫落一切意識雲翳的內證之境。其四,禅宗運用了無所得的般若空觀,體證到悟了同未悟的禅境,明本心見本性,徹見我與萬物的本來面目,並以虛明澄湛、晶瑩灑脫的審美情懷,感悟宇宙萬物的原真。

   般若空觀在諸多層面,給禅悟思維以靈性的啓迪,使得表達禅思的禅詩,也閃灼著般若的慧光,從而在中國禅林詩苑,形成了獨特的景觀。21世紀是百川東朝海的世紀,多元文化在異彩紛呈的湧動中呈現著向東方哲學歸趨的大勢。東方哲學以其般若空觀而別具特色。體證澄明自在的般若空觀,挹取氤氲其中的佛心禅韻詩情,我們即可“詩意地棲居”在這個世界上。

  

《般若空觀印禅心——論《心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