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撥灰,沩山開悟,頓時點燃起自性之火。而衆多未悟之人,仍然求禅問道,役役歧途:“撥動寒灰火便明,曉來山外尚熒熒。堪嗟法眼堂前客,猶向南方問丙丁。” 《頌古》卷15上方益頌 爲了使學人直下承當,禅宗反複強調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兒休說夢,誰家竈裏火無煙?” 同上卷2無量壽頌 “逆順短長休要說,誰家屋裏竈無煙?” 同上卷28虛堂愚頌 “君看陌上二叁月,那個枝頭不帶春?” 同上卷33惠因淨頌 “那個臺無月,誰家樹不春?” 《五燈》卷13《歸仁》
奉報往來人,家中原有寶。家內不曾尋,拄棒緣門討。任使討過半,辛苦生煩惱。不如歸去來,去卻門前草。 《續傳燈錄》卷11《和禅師》
此詩形象地描繪了抛卻家寶沿門乞討的愚昧。“金佛不渡爐,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趙州形容叁佛,正是爲了讓人體證“真佛內裏坐”,識取“自家寶藏”:“叁佛形容總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寶,啼鳥山花一樣春。” 《頌古》卷18冶父川頌 “自家寶藏”是存在于每個人生命深處的自性佛,一如布袋所詠:“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五燈》卷2《布袋》 自性佛不假雕琢,描摹不成,賊竊不得,體相如如,清淨本然,通過千百億化身,發揮出妙用。可世人偏偏不能承當,“抛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半夜盲人問故鄉,不知身在長安道” 《頌古》卷28雪窦宗頌 , “通身畫錦赤骨力,賣扇老婆手遮日” 《續古》卷5《空叟印》 。 對這種迷失,禅宗生動地形容爲:
碧波深處釣魚翁,抛铒牽絲力已窮。一棹清風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宮。 《頌古》卷16佛慧泉頌
“釣魚翁”抛铒牽絲,耗盡氣力,只知向外索求,了無心思領受現前清景,縱是置身水月交輝澄明剔透的水晶宮殿,卻絲毫不能感受到清風明月的美麗。禅宗用一系列的詩學喻象告誡學人:“巨嶽不曾乏寸土,四海參尋演若狂” 《五燈》卷6《道虔》 , “已在含元宮殿裏,不須更覓長安道” 同上卷4《景岑》 , “溪畔披沙徒自困,家中有寶速須還” 同上卷8《遇緣》 , “是佛不須更覓佛,只因如此便忘緣” 同上卷4《正元》 。
在“抛卻家寶”意象群中,“衣珠”之喻也用來象征對本心的悖離。《法華經·授記品》說,有一位貧苦的人,去拜訪顯貴的親戚。親戚憐憫他的潦倒,熱情地款待他,他因此而痛飲美酒,醉後便睡著了。這時正巧衙門通知那個親戚值班,親戚一時叫他不起,無法與他告別,在他的衣服裏縫了些珍寶就先走了。這個人醒後,並不知道此事,依舊過著飄泊的生活。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遇到那位親戚。親戚把藏珠的事告訴他,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衣服裏藏有貴重的珍寶。這個故事在《楞嚴經》卷4中有大致相同的記載:“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衣珠”象征真如佛性、般若智慧,而富有的親戚則象征佛。衆生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自覺知,無從顯現,一如貧人不識衣珠。衆生如果了知“衣裏無價之珠,與王頂上唯有一珠,無二無別” 《法華文句》卷3 , 就會“獲髻中寶,得衣裏珠,當坐道場,總願成佛” 《受五戒八戒文》 , “迷情不了,背覺合塵。如識衣珠,不從別得” 《汾陽錄》卷上 。 禅宗指出,世人“衣珠曆曆分明,只管伶俜飄蕩” 《通玄百問》 , 昧卻衣珠,是人生極大的迷妄,使原本自足的人生産生了缺憾,因此亟待拯濟, 《續古》卷3《月庵果》:“其如智眼朦胧,衣珠尚昧,又且如何?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法的要旨就是要使每個人都認識到本有的 “衣珠”:“祖師西來,特唱此事,只要時人知有。如貧子衣珠,不從人得。叁世諸佛,只是弄珠底人。十地菩薩,只是求珠底人。” 《五燈》卷16《倚遇》
與“衣珠”相同的比喻還有“額珠”。據《涅槃經》卷7,一力士“眉間有金剛珠,與余力士較力相撲,而彼力士以頭抵觸其額上,珠尋沒膚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良醫據情實告,力士不信,“一切衆生亦複如是,不能親近善知識,故雖有佛性,皆不能見”。意謂力士雖迷而額珠不失,衆生雖迷而本心恒存。《傳心法要》:“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額內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智者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故學道人迷自本心,不認爲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證,曆劫勤求,永不成道。”悟道之時,無非是體證到本心。由于“衣珠”、“額珠”形象可感,禅僧詩客每發于吟詠。如遇賢偈: “泥人再叁叮囑,莫教失卻衣珠。” 《五燈》卷8《遇賢》 德山緣密《褒貶句》:“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塵。己靈猶不重,佛祖爲何人。” 《古尊宿》卷18《緣密》 清遠偈:“莫于佛祖結冤親,好看衣珠常離垢。” 同上卷29《清遠》 岑參《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頂上巢新鶴,衣中帶舊珠。” 《全唐詩》卷200 獨孤及《詣開悟禅師問心法次第》:“得知身垢妄,始喜額珠完。” 同上卷247 郁回《題照上人院》:“破暗衣珠明有焰,照窗心月淨無塵。” 同上卷902 楊億《可久道人之歙州兼簡知郡李學士》:“舊傳心印都忘念,自有衣珠豈患貧。” 《全宋詩》卷117 又《贈文照大師》:“讀遍龍宮七佛書,一塵無念得衣珠。” 同上 蘇轼《次韻潛師放魚》:“法師自有衣中珠,不用辛苦泥沙底。” 《蘇轼詩集》卷17 範成大《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此行且複印心地,衣有寶珠奚外營?” 《全宋詩》卷2259
《禅宗哲學象征 第六章 禅宗哲學的迷失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