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鸟迹。” 《古尊宿》卷22《法演》 清远《坐禅》:“道本无瑕,拟心已差。才生朕兆,遍界空花。” 同上卷30《清远》 守初《法身颂》:“法法尽含真妙用,莫将眼病见空花。” 同上卷38《守初》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艳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 《全唐诗》卷437 贯休《山居诗》:“举世只知叹逝水,无人微解悟空花。” 同上卷837 卢鉟《勖曹生》:“莫为狂花求眼界,须求真理定心王。” 同上卷771 宋祁《和成上人》:“披云示驶月,拂果去空花。” 《全宋诗》卷206 文彦博《送弥陀实师访积庆西堂顺老》:“禅心究实际,慧眼绝空花。” 同上卷277 王安石《北窗》:“空花根蒂难寻摘,梦境烟尘费扫除。” 同上卷554 张耒《冬日放言》:“浮世本幻妄,空华电露然。” 同上卷1160 朱松《书护国上方》:“久知喧寂两空华,分别应缘一念邪。” 同上卷1857 范成大《病中不复问节序四遇重阳既不能登高又不觞客聊书老怀》:“如今衰飒悟空华,现在去来飞电走。” 同上卷2268
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有,一如镜中之花影。《诸法无行经》卷上:“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大智度论》卷6:“诸法因缘无自性,如镜中像。”水中本来无月,天上之月和地上之水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人们应当了解一切现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虚幻不实。《摩诃僧祇律》卷7载有井中捞月之典,譬喻愚者认幻为实,更起贪心去追逐,徒劳无功,身陷灾苦。镜花水月遂成为禅僧诗客喜爱讽吟的意象。《证道歌》: “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王梵志诗云: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如采水中月,似捉树头风。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王梵志诗校注》卷3
人身本空,如水中月影,树头风声。众生不明身空之理,执幻成真,以假为实,身处梦中而不知其为梦。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红楼梦》第五回《枉凝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都表达了执幻为实的枉然。
禅宗以“贪观天上月,失却掌中珠” 《五灯》卷15《志先》 讽谕贪求远处的、身外的东西,反而失去了近处的、身内的珍宝,象征参禅者悖离圆满自足的本心,迷己逐物。同类的象征有“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珠” 同上卷19《道宁》 ,“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桡” 同上卷10《德韶》 , “贪他一杯酒,失却满船鱼” 同上卷6《常察》 , “贪他一粒粟,失却半年粮”。 《五灯》卷19《景元》。《颂古》卷19海印信颂婆子偷赵州笋:“虽是贪他一粒米,谁知失却半年粮。”卷27佛灯珣颂石霜迁化侍者入寂:“贪他一粒多年粟,失却家中万斛珍。”卷32长灵卓颂镜清雨滴声:“贪他蓑笠者,失却旧茅亭。”
二、“舍父逃走”
禅宗以本心自性为“父”,舍离本心,追逐外物,就是“舍父逃走”。《法华经·信解品》谓,有人年幼无知,舍父逃走,在他乡流浪乞食。其父思子迁居,家道富有。后来其子来到父所,其父欲将家财全部传给其子,其子却不敢相认。其父为了使之心安,采用了种种方便手段。穷子虽受厚遇,仍然以为自己不过是 “客作贱人”,全无高尚之志。禅宗认为,众生正如穷子,因妄想邪念的盖覆而流转于迷界,向外求佛,而远离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己灵独耀,不肯承当。心月孤圆,自生违背。何异家中舍父,衣内忘珠。” 《五灯》卷18《希明》 神秀偈云: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传灯》卷4
禅宗将世人“抛家日久,流浪年深”的行为“唤作背觉合尘,亦名舍父逃走” 《传灯》卷18《道怤》 。 “舍父逃走”的“穷子”,即是“客作汉”。 《古尊宿》卷43《克文》:“众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如今人多是外求,盖根本自无所悟,一向客作,数他人珍宝,都是虚妄,终不免生死流转。” 《法华经》中的比喻,本意谓须菩提等声闻,虽耳闻大乘之法,尚未发大乘之心,禅宗借以喻悖离自性,不敢承当:“弃本逐末,区区客作,不如归去来,识取自家城郭。” 《古尊宿》卷42《克文》 禅宗对穷子归家充满着期盼, 《黄龙四家录·晦堂心》:“火云欲卷空,圭月渐成魄。穷子归未归,相将头尽白。” 通过种种机法,引导“穷子”归来,使之成为富足的主人。 《黄龙四家录·晦堂心》:“何当诱取穷子归,令渠暗室生光辉。”《庞居士语录》卷下:“珠从藏中现,显赫呈光辉。昔日逃走为穷子,今日还家作富儿。” 百丈涅槃禅师示众说,大家为我开田,我为大家说佛法大义。众人开田之后,请他宣说佛法大义,禅师展开两手,众人罔措。鼎需颂:
大义开田创祖基,分明书契示传持。儿孙不肯遗先业,乞食年年役路歧。 《颂古》卷12懒庵需颂
众人的迷失,在于不知开田的本身即是“大义”,反而更求“大义”,犹如儿孙不肯继承祖父留下来的田产,反而到外边流浪乞食。只要识得家宝,即可归家稳坐。
“舍父逃走”的必然结果,是“反认他乡作故乡”。《楞严经》卷1载憍陈那领悟“客尘”二字而成就佛果。他的领悟是:“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行客投寄旅店,暂时寄居,不会安住。主人则安居不动,不会往来不定。因此憍陈那认识到,变动不住的是客人,安居不动的是主人。《楞严经》卷2亦谓:“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旅客寄住邮亭,暂住即离,不会常住,主人则不会离去。自性真心,也同这个道理一样。禅宗将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人,比喻为流浪在外的游子。游子作客既久,就会把自己追逐的六尘当作生命的本源,反认他乡作故乡。题为唐代贾岛的《渡桑干》诗云: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全唐诗》卷574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后半写离故乡更远时的心理感受。并州距故乡咸阳已是千里迢迢,如今又要渡过在并州北部的桑干河,到离故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竟希望把并州当作故乡。诗歌抒写了作客他乡者离家乡更远这一特定情形下的普遍心理感受。禅宗截用诗的后二句,用来讽谕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迷失。《楞严经》卷9:“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众生沉迷于有为法,不识本觉真心,堕入生死轮回。虽然经过漫长的时间,仍不能得到彻底的清净,这是因为他们随顺着杀盗淫三业去造作一切。北涧简颂此经文,即引贾岛诗为咏,以说明世人轮回不已,反认他乡作故乡的迷失 《颂古》卷4北涧简颂 。
禅宗在形容迷失时,还用“万里望乡关”、“白云万里”来象征。游子流浪在外,遥望乡关而归去无由,喻学人从语言文字等知见妄想上求禅,则难以归家稳坐:“若驰求知解义句,即万里望乡关” 《祖堂集》卷5《义忠》 , “言锋若差,乡关万里” 《五灯》卷13《真禅师》 。 禅宗甚至将一切悟道言辞、迅疾机锋也同样看作是“万里望乡关”:“相逢不擎出,举意便知有,也是万里望乡关。” 《古尊宿》卷40《文悦》
“万里望乡关”之时,白云遮断望乡眼,使得游子生起远离家乡的喟叹,故禅宗以“白云万里”象征学人难以明心见性,距道遥远。禅悟的境界是内证境界,一起心动念,就悖离了本来的家园,故圆悟谓“当阳晓示,只贵知归。才涉思量,白云万里” 《圆悟录》卷1 。 因为语言文字、棒喝机锋、肯定否定、四句百非,都是成道的障碍:“说佛说法,拈槌竖拂,白云万里;德山入门便棒,临济入门便喝,白云万里;然后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也则白云万里” 《五灯》卷19《法演》 。
三、“抛却家宝”
“自家宝藏”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侧重本心的珍贵性。禅宗认为,每个人在精神上都圆满自足,都有纯真的人性,这就是“自家宝藏”。禅宗迷失论中,与此相联系的是“抛却家宝”意象系列。
《涅槃经》的贫女宝藏喻、力士额珠喻,《法华经》的衣珠喻,都是“自家宝藏”的生动象征,在禅林形成了很多机锋。师祖禅师初参南泉,问:“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如何是藏?”南泉说:“与汝往来者是。”又问如何是珠,泉召师祖,师祖应诺,南泉说:“去!汝不会我语。”师祖从此信入 《五灯》卷4《师祖》 。 禅林颂云:“往来是藏珠何在,省去方知不外求。罔象得之犹特地,回光返照便甘休。” 《颂古》卷16海印信颂 意为人人皆有摩尼珠,光华四射。但不可起心外求,即使是无心的罔象在赤水得到它也是有心。回光返照,将外求的意念彻底放下,摩尼宝珠便会顿时放光,照彻六根;慧海参马祖,马祖说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慧海问什么是“自家宝藏”,马祖告诫他:“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遂自识本心。 《传灯》卷6《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贫道闻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从此一时休去,自己财宝,随身受用,可谓快活。” 学人问如何是地藏手中珠,石臼反问你手中还有没有,学人不解,石臼说不要欺谩大众,并作一颂:“不识自家宝,随他认外尘。日中逃影质,镜里失头人。” 《颂古》卷13引 清锐说自己孤贫,请师赈济,曹山召之,清锐应喏,曹山说:“泉州白家酒三盏,吃后犹道未沾唇” 《曹山元证录》 。 百丈…
《禅宗哲学象征 第六章 禅宗哲学的迷失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