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鳥迹。” 《古尊宿》卷22《法演》 清遠《坐禅》:“道本無瑕,擬心已差。才生朕兆,遍界空花。” 同上卷30《清遠》 守初《法身頌》:“法法盡含真妙用,莫將眼病見空花。” 同上卷38《守初》 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豔色即空花,浮生乃焦谷。” 《全唐詩》卷437 貫休《山居詩》:“舉世只知歎逝水,無人微解悟空花。” 同上卷837 盧鉟《勖曹生》:“莫爲狂花求眼界,須求真理定心王。” 同上卷771 宋祁《和成上人》:“披雲示駛月,拂果去空花。” 《全宋詩》卷206 文彥博《送彌陀實師訪積慶西堂順老》:“禅心究實際,慧眼絕空花。” 同上卷277 王安石《北窗》:“空花根蒂難尋摘,夢境煙塵費掃除。” 同上卷554 張耒《冬日放言》:“浮世本幻妄,空華電露然。” 同上卷1160 朱松《書護國上方》:“久知喧寂兩空華,分別應緣一念邪。” 同上卷1857 範成大《病中不複問節序四遇重陽既不能登高又不觞客聊書老懷》:“如今衰飒悟空華,現在去來飛電走。” 同上卷2268
水中之月似有而實無有,一如鏡中之花影。《諸法無行經》卷上:“譬如鏡中像,雖可目見而無有實。一切色亦如是。”《大智度論》卷6:“諸法因緣無自性,如鏡中像。”水中本來無月,天上之月和地上之水因緣和合,就産生了水中月的幻相。因此人們應當了解一切現象“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虛幻不實。《摩诃僧祇律》卷7載有井中撈月之典,譬喻愚者認幻爲實,更起貪心去追逐,徒勞無功,身陷災苦。鏡花水月遂成爲禅僧詩客喜愛諷吟的意象。《證道歌》: “鏡裏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王梵志詩雲:
觀影元非有,觀身亦是空。如采水中月,似捉樹頭風。攬之不可見,尋之不可窮。衆生隨業轉,恰似寐夢中。 《王梵志詩校注》卷3
人身本空,如水中月影,樹頭風聲。衆生不明身空之理,執幻成真,以假爲實,身處夢中而不知其爲夢。黃庭堅《沁園春》:“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觑著無由得近伊。”《紅樓夢》第五回《枉凝眉》:“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都表達了執幻爲實的枉然。
禅宗以“貪觀天上月,失卻掌中珠” 《五燈》卷15《志先》 諷谕貪求遠處的、身外的東西,反而失去了近處的、身內的珍寶,象征參禅者悖離圓滿自足的本心,迷己逐物。同類的象征有“貪觀天上月,失卻手中珠” 同上卷19《道甯》 ,“貪觀天上月,失卻手中桡” 同上卷10《德韶》 , “貪他一杯酒,失卻滿船魚” 同上卷6《常察》 , “貪他一粒粟,失卻半年糧”。 《五燈》卷19《景元》。《頌古》卷19海印信頌婆子偷趙州筍:“雖是貪他一粒米,誰知失卻半年糧。”卷27佛燈珣頌石霜遷化侍者入寂:“貪他一粒多年粟,失卻家中萬斛珍。”卷32長靈卓頌鏡清雨滴聲:“貪他蓑笠者,失卻舊茅亭。”
二、“舍父逃走”
禅宗以本心自性爲“父”,舍離本心,追逐外物,就是“舍父逃走”。《法華經·信解品》謂,有人年幼無知,舍父逃走,在他鄉流浪乞食。其父思子遷居,家道富有。後來其子來到父所,其父欲將家財全部傳給其子,其子卻不敢相認。其父爲了使之心安,采用了種種方便手段。窮子雖受厚遇,仍然以爲自己不過是 “客作賤人”,全無高尚之志。禅宗認爲,衆生正如窮子,因妄想邪念的蓋覆而流轉于迷界,向外求佛,而遠離了自己的本心本性:“己靈獨耀,不肯承當。心月孤圓,自生違背。何異家中舍父,衣內忘珠。” 《五燈》卷18《希明》 神秀偈雲: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傳燈》卷4
禅宗將世人“抛家日久,流浪年深”的行爲“喚作背覺合塵,亦名舍父逃走” 《傳燈》卷18《道怤》 。 “舍父逃走”的“窮子”,即是“客作漢”。 《古尊宿》卷43《克文》:“衆生本自具足,不假外求。如今人多是外求,蓋根本自無所悟,一向客作,數他人珍寶,都是虛妄,終不免生死流轉。” 《法華經》中的比喻,本意謂須菩提等聲聞,雖耳聞大乘之法,尚未發大乘之心,禅宗借以喻悖離自性,不敢承當:“棄本逐末,區區客作,不如歸去來,識取自家城郭。” 《古尊宿》卷42《克文》 禅宗對窮子歸家充滿著期盼, 《黃龍四家錄·晦堂心》:“火雲欲卷空,圭月漸成魄。窮子歸未歸,相將頭盡白。” 通過種種機法,引導“窮子”歸來,使之成爲富足的主人。 《黃龍四家錄·晦堂心》:“何當誘取窮子歸,令渠暗室生光輝。”《龐居士語錄》卷下:“珠從藏中現,顯赫呈光輝。昔日逃走爲窮子,今日還家作富兒。” 百丈涅槃禅師示衆說,大家爲我開田,我爲大家說佛法大義。衆人開田之後,請他宣說佛法大義,禅師展開兩手,衆人罔措。鼎需頌:
大義開田創祖基,分明書契示傳持。兒孫不肯遺先業,乞食年年役路歧。 《頌古》卷12懶庵需頌
衆人的迷失,在于不知開田的本身即是“大義”,反而更求“大義”,猶如兒孫不肯繼承祖父留下來的田産,反而到外邊流浪乞食。只要識得家寶,即可歸家穩坐。
“舍父逃走”的必然結果,是“反認他鄉作故鄉”。《楞嚴經》卷1載憍陳那領悟“客塵”二字而成就佛果。他的領悟是:“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行客投寄旅店,暫時寄居,不會安住。主人則安居不動,不會往來不定。因此憍陳那認識到,變動不住的是客人,安居不動的是主人。《楞嚴經》卷2亦謂:“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爲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旅客寄住郵亭,暫住即離,不會常住,主人則不會離去。自性真心,也同這個道理一樣。禅宗將迷失本心追逐外物的人,比喻爲流浪在外的遊子。遊子作客既久,就會把自己追逐的六塵當作生命的本源,反認他鄉作故鄉。題爲唐代賈島的《渡桑幹》詩雲: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更渡桑幹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全唐詩》卷574
詩的前半寫久客並州的思鄉之情,後半寫離故鄉更遠時的心理感受。並州距故鄉鹹陽已是千裏迢迢,如今又要渡過在並州北部的桑幹河,到離故鄉更遠的地方去,此時竟希望把並州當作故鄉。詩歌抒寫了作客他鄉者離家鄉更遠這一特定情形下的普遍心理感受。禅宗截用詩的後二句,用來諷谕反認他鄉作故鄉的迷失。《楞嚴經》卷9:“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衆生沈迷于有爲法,不識本覺真心,墮入生死輪回。雖然經過漫長的時間,仍不能得到徹底的清淨,這是因爲他們隨順著殺盜淫叁業去造作一切。北澗簡頌此經文,即引賈島詩爲詠,以說明世人輪回不已,反認他鄉作故鄉的迷失 《頌古》卷4北澗簡頌 。
禅宗在形容迷失時,還用“萬裏望鄉關”、“白雲萬裏”來象征。遊子流浪在外,遙望鄉關而歸去無由,喻學人從語言文字等知見妄想上求禅,則難以歸家穩坐:“若馳求知解義句,即萬裏望鄉關” 《祖堂集》卷5《義忠》 , “言鋒若差,鄉關萬裏” 《五燈》卷13《真禅師》 。 禅宗甚至將一切悟道言辭、迅疾機鋒也同樣看作是“萬裏望鄉關”:“相逢不擎出,舉意便知有,也是萬裏望鄉關。” 《古尊宿》卷40《文悅》
“萬裏望鄉關”之時,白雲遮斷望鄉眼,使得遊子生起遠離家鄉的喟歎,故禅宗以“白雲萬裏”象征學人難以明心見性,距道遙遠。禅悟的境界是內證境界,一起心動念,就悖離了本來的家園,故圓悟謂“當陽曉示,只貴知歸。才涉思量,白雲萬裏” 《圓悟錄》卷1 。 因爲語言文字、棒喝機鋒、肯定否定、四句百非,都是成道的障礙:“說佛說法,拈槌豎拂,白雲萬裏;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白雲萬裏;然後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也則白雲萬裏” 《五燈》卷19《法演》 。
叁、“抛卻家寶”
“自家寶藏”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側重本心的珍貴性。禅宗認爲,每個人在精神上都圓滿自足,都有純真的人性,這就是“自家寶藏”。禅宗迷失論中,與此相聯系的是“抛卻家寶”意象系列。
《涅槃經》的貧女寶藏喻、力士額珠喻,《法華經》的衣珠喻,都是“自家寶藏”的生動象征,在禅林形成了很多機鋒。師祖禅師初參南泉,問:“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如何是藏?”南泉說:“與汝往來者是。”又問如何是珠,泉召師祖,師祖應諾,南泉說:“去!汝不會我語。”師祖從此信入 《五燈》卷4《師祖》 。 禅林頌雲:“往來是藏珠何在,省去方知不外求。罔象得之猶特地,回光返照便甘休。” 《頌古》卷16海印信頌 意爲人人皆有摩尼珠,光華四射。但不可起心外求,即使是無心的罔象在赤水得到它也是有心。回光返照,將外求的意念徹底放下,摩尼寶珠便會頓時放光,照徹六根;慧海參馬祖,馬祖說我這裏一物也無,求甚麼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麼?”慧海問什麼是“自家寶藏”,馬祖告誡他:“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慧海遂自識本心。 《傳燈》卷6《慧海》。《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下:“貧道聞江西和尚道:“汝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我從此一時休去,自己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 學人問如何是地藏手中珠,石臼反問你手中還有沒有,學人不解,石臼說不要欺謾大衆,並作一頌:“不識自家寶,隨他認外塵。日中逃影質,鏡裏失頭人。” 《頌古》卷13引 清銳說自己孤貧,請師赈濟,曹山召之,清銳應喏,曹山說:“泉州白家酒叁盞,吃後猶道未沾唇” 《曹山元證錄》 。 百丈…
《禅宗哲學象征 第六章 禅宗哲學的迷失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