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禅宗哲學的開悟論
禅宗哲學的開悟論揭示重現本心的方法。由于分別意識的生起,人們逐物迷己,失去了本來的家園。在禅宗看來,一切二元相對的觀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獲得開悟,必須超越各種對立,“以鐵石心,將從前妄想見解、世智辯聰、彼我得失,到底一時放卻,直下如枯木死灰,情盡見除,到淨裸裸赤灑灑處,豁然契證”《圓悟錄》卷14。
“人之性命事,第一須是○。”《古尊宿》卷21《法演》○,即是空的形象表述。人要安身立命,第一步必須空。參禅的第一步是空,只有清除情塵欲垢之後,心境才能空明澄澈。黑氏梵志擎合歡、梧桐花供養佛,佛說:“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說:“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一株花。佛說: “放下。”梵志說我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放下個什麼?佛說我並不是要你放下手裏的花,而是要你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把這些統統放下,放到沒有可放的時候,你就能進入涅槃。梵志聽了,頓明本心《五燈》卷1《釋迦牟尼》。 外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境,內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六識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內六根和外六塵相接觸,産生虛妄的六識,引起許多煩惱塵勞,因此佛要人們將六根、六識、六塵統統放下,“全身放下,放盡還放,方有自由分” 同上卷14《景深》。
禅宗將斷盡妄想的機法稱作“休歇”,這是開悟論層面上的禅宗終極關懷。休歇,是諸佛出世的本懷:“諸佛出世,祖師西來,實無一法與人,只要諸人休歇”《圓悟錄》卷9; 是如來親證的境界:“如來地即大休歇、大解脫境界是也”《大慧錄》卷22; 是對向外尋求的徹底反撥:“佛是塵,法是塵,終日馳求,有甚麼休歇”《五燈》卷4《義端》; 是對珍貴本心的充分肯定:“今時人須是自尊自貴、自成自立始得。若能如此,方有個休歇處” 《古尊宿》卷31《清遠》; 是對心行意路的截斷斬除:“莫但向意根下圖度,作想作解;盡未來際,亦未有休歇分”《祖堂集》卷9《九峰》; 是對語言文字的揚棄摒落:“諸人更擬進步向前尋言逐句,求覓解會。千差萬巧,廣設問難。只是贏得一場口滑,去道轉遠,有什麼休歇時”《傳燈》卷19《文偃》; 是對煩惱心垢的剝離遣除,“直下休歇去,剝卻從前如許多不淨心垢”《祖堂集》卷12《荷玉》; 是無心應物恬淡閑適的情懷:“六門俱休歇,無心處處閑”同上卷11《文偃》; 是超越生死萬緣頓息的境界: “唯是休歇到一念不生處,即是透脫,不墮情塵,不居意想”《圓悟錄》卷14; 禅宗主張,“大丈夫漢,即今直下休歇去,頓息萬緣去”《碧岩錄》第19則,“千種言,萬般說,只要教君自家歇”《五燈》卷20《法忠》,禅師的千言萬語,都是要使人歇卻妄念,以明心見性,徹見“本來面目”。
“休歇”,在禅宗內部有漸修和頓悟兩類,現分別論之。
一、“磨鏡漸修”
漸修方法,也就是磨鏡的方法。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法海本《壇經》
這首偈把堅持不間斷修行的原因以及結果形象地表達了出來。宗密《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圖》說:“北宗意者,衆生本有覺性,如鏡有明性,煩惱覆之不見,如鏡有塵。若依師言教,息滅妄念,念盡則心性覺悟,無所不知。如摩拭昏塵,塵盡則鏡體明淨,無所不照。”《壇經》中載有志誠的話,說神秀的禅法是“住心靜觀”,“長坐不臥”,宗密在《圓覺經大疏抄》中也說神秀禅法的特點是 “拂塵看淨,方便通經”,可見“拂塵看淨”、“住心靜觀”是神秀禅法的旗幟,正如弘忍在《修心要論》中所說,“譬如磨鏡,塵盡自然見性”。
漸修之說與南北朝時佛性始有說、因緣見性說有內在聯系。佛性始有說把佛性解釋爲成佛的可能性,認爲衆生雖然有此可能性,但在凡位時,尚未得果。好比馬駒乃雌馬所生,但今日賣雌馬,卻不能向人要馬駒的價錢;油雖出自胡麻,但須經搗壓,始可得油,不可說麻就是油。要使雌馬下駒,就得不斷地喂飼料;想榨出油,就必須把胡麻反複搗壓,這便是漸修的功夫。因緣見性說主張衆生雖有正因佛性,尚須積德修道,待衆緣具足時,佛性方顯,方可成佛。《涅槃經》中有一則著名的七人渡河喻。七人皆有手足,喻衆生皆有佛性,但有佛性不等于成佛,還必須學道修行。好比雖有手足,如果不學習遊泳,還是渡不了河一樣。
北宗漸修說注重的是將煩惱漸漸調伏,典型的象征有“磨鏡”、“調狂象”、 “調心猿”、“防六賊”、“牧牛”等等。馬祖在南嶽般若寺坐禅,懷讓磨磚,馬祖說:“磨磚豈能作鏡?”懷讓反問:“坐禅又豈能成佛?”並告訴他,佛沒有一定的形象,如果想坐禅成佛,就等于扼殺了佛;如果執著于坐相,便永遠見不到大道。馬祖遂放棄了坐禅成佛的意圖《傳燈》卷5《懷讓》。 坐禅成佛,即由定發慧,試圖通過把心放在無感覺的狀態下來獲得解脫。如陸遊《仰首座求鈍庵詩》:“掘井及泉那用巧,磨磚作鏡未爲愚。”《全宋詩》卷2177即是把“磨磚作鏡”理解爲長期的漸修而加以贊許的。但是對這種方法,頓悟禅卻予以否定。範浚《次韻六兄茂永論有無之作》:“磨磚不成鏡,畫餅不可食。”同上卷1925卷沈與求《贈老禅》:“磨磚幾日能成鑒,閉戶何人欲造車?”同上卷1676
禅宗以製服狂象喻調伏妄心。“狂象”也稱“醉象”、“惡象”,比喻爲害極大的迷亂之心。《涅槃經》卷31:“心輕躁動轉,難捉難調,馳騁奔逸,如大惡象。”同書卷25:“譬如惡象,狂癡暴惡,多欲殺害。有調象師,以大鐵鈎鈎斷其頸,即時調順,惡心都盡。一切衆生亦複如是。”禅宗修行,就是要調伏狂象,使頑戾的心性得以調柔。《古尊宿》卷39《光祚》:“狂象無鈎,將何製勒?若製勒不住,莫教犯他苗稼。”《汾陽錄》卷上:“狂象無鈎,不能製伏。壞淨蓮池,圖個什麼?” 王維《秋夜對雨》:“白法調狂象。” 《全唐詩》卷126白法指一切善法,也就是對治叁毒的叁學戒定慧。以戒定慧調伏貪嗔癡,是佛教馴伏狂象的基本方法。詩家亦形諸吟詠,如元稹《醉別盧頭陀》:“醉迷狂象別吾師,夢覺觀空始自悲。”同上卷413李德裕《奉和韋侍禦陪相公遊開義》:“念法珍禽集,聞經醉象調。”同上卷475 司馬光《遊叁門開化寺》:“狂象調難伏,空華滅複生。”《全宋詩》卷507 狂象一旦調伏,鐵鈎就純屬多余,無鈎狂象遂成露地白牛,一如黃庭堅《何造城作浩然堂陳義甚高》所詠:“無鈎狂象聽人語,露地白牛看月斜。” 同上卷999
調伏“心猿”就是調伏妄心。心逐境起,如猿猴之攀樹,故雲心猿。《大日經·住心品》分述六十種心相,最後一種爲猿猴心,謂此心如猿猴,攀援外境。《心地觀經》卷8:“心如猿猴,遊五欲樹。”意流注不息,一味追逐外境,猶如奔馳之馬,故稱“意馬”。“心猿意馬”是成道的大障礙,“心猿擾擾,意馬喧喧,恣縱叁毒無明,妄執人我等相,如水澆水,愈加濃厚,障卻自己靈光,決定無由得現”《高峰禅要》。 因此必製伏之而後可,“向叁條椽下,死卻心猿,殺卻意馬,直使如枯木朽株頑石頭相類”《圓悟錄》卷16。 束縛住心猿意馬,就不會逐境而生貪求之心,從而使“意馬已成于寶馬,心牛頓作于白牛”《傳燈》卷26《道誠》。 此時心性調柔,縱是萬境現前,是非蜂起,也毫不爲動。釋道潛《贈賢上人》:“心猿意馬就羁束,肯逐萬境爭驅馳?” 《全宋詩》卷922沈遼《靜照庵》:“心猿不動無余境,照見人間是與非。”同上卷718
“六賊”喻“六塵”。《涅槃經》卷23:“六大賊者,即外六塵……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衆生沒有智慧,處無明黑暗之中,色聲等塵境常趁無明黑暗,依六根爲媒介,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等,來劫掠善法。妙普偈雲:
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中軍主將能行令,不動幹戈致太平。 《五燈》卷18《妙普》
“六根”引賊入室,故《楞嚴經》卷4雲:“汝現前眼耳鼻舌聲及與身心,六爲賊媒,自劫家寶。”爲了防止六賊劫掠家寶,必須守護六根,勿生貪欲,所以學道猶如守禁城,不但白天要謹慎,夜裏也要清醒。“中軍主將”即是無染的本心。保持警惕,不貪戀外境,就會心國太平,不起騷動。
調伏妄心的重點之一是對情欲的斷除。《楞嚴經》卷1:“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蒸煮沙石,永遠不能變成美餐,比喻盲目修行,方法不對,道行難成,終屬徒勞。佛門視淫習爲最大的妄情。一切衆生都藉淫欲之緣而生,因此《楞嚴經》反複強調“斷淫”是修行的先決條件,欲平苦海浪,先幹愛河水。《楞嚴經》卷4:“愛河幹枯,令汝解脫。”卷6: “若不斷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淫心不除,塵不可出”,“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成愛見魔,失如來種。”卷8: “當觀淫欲,猶如毒蛇,如見怨賊”,“欲愛幹枯,根境不偶。” 《涅槃經》卷13則用花蕊中的毒蛇等九種譬喻來象征女色的危害。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無明,即與生俱來的欲望,種種欲望中尤以對美色的貪溺爲罪大惡極。李翺向惟俨請教如何修行,惟俨告訴他“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爲滲露”《傳燈》卷14《惟俨》。 修行必須割舍情欲,如果割不斷床榻上的夫婦之歡,不管花費多大努力來修行,也難成正果。愛欲難舍就永難進入禅門,故蘇轼《叁朵花》曾致…
《禅宗哲學象征 第七章 禅宗哲學的開悟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