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哲学象征 第七章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

  第七章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揭示重现本心的方法。由于分别意识的生起,人们逐物迷己,失去了本来的家园。在禅宗看来,一切二元相对的观念都是妄想,都是迷失。要获得开悟,必须超越各种对立,“以铁石心,将从前妄想见解、世智辩聪、彼我得失,到底一时放却,直下如枯木死灰,情尽见除,到净裸裸赤洒洒处,豁然契证”《圆悟录》卷14。 

   “人之性命事,第一须是○。”《古尊宿》卷21《法演》○,即是空的形象表述。人要安身立命,第一步必须空。参禅的第一步是空,只有清除情尘欲垢之后,心境才能空明澄澈。黑氏梵志擎合欢、梧桐花供养佛,佛说:“放下。”梵志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说:“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一株花。佛说: “放下。”梵志说我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放下个什么?佛说我并不是要你放下手里的花,而是要你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把这些统统放下,放到没有可放的时候,你就能进入涅槃。梵志听了,顿明本心《五灯》卷1《释迦牟尼》。 外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内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内六根和外六尘相接触,产生虚妄的六识,引起许多烦恼尘劳,因此佛要人们将六根、六识、六尘统统放下,“全身放下,放尽还放,方有自由分” 同上卷14《景深》。

   禅宗将断尽妄想的机法称作“休歇”,这是开悟论层面上的禅宗终极关怀。休歇,是诸佛出世的本怀:“诸佛出世,祖师西来,实无一法与人,只要诸人休歇”《圆悟录》卷9; 是如来亲证的境界:“如来地即大休歇、大解脱境界是也”《大慧录》卷22; 是对向外寻求的彻底反拨:“佛是尘,法是尘,终日驰求,有甚么休歇”《五灯》卷4《义端》; 是对珍贵本心的充分肯定:“今时人须是自尊自贵、自成自立始得。若能如此,方有个休歇处” 《古尊宿》卷31《清远》; 是对心行意路的截断斩除:“莫但向意根下图度,作想作解;尽未来际,亦未有休歇分”《祖堂集》卷9《九峰》; 是对语言文字的扬弃摒落:“诸人更拟进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巧,广设问难。只是赢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休歇时”《传灯》卷19《文偃》; 是对烦恼心垢的剥离遣除,“直下休歇去,剥却从前如许多不净心垢”《祖堂集》卷12《荷玉》; 是无心应物恬淡闲适的情怀:“六门俱休歇,无心处处闲”同上卷11《文偃》; 是超越生死万缘顿息的境界: “唯是休歇到一念不生处,即是透脱,不堕情尘,不居意想”《圆悟录》卷14; 禅宗主张,“大丈夫汉,即今直下休歇去,顿息万缘去”《碧岩录》第19则,“千种言,万般说,只要教君自家歇”《五灯》卷20《法忠》,禅师的千言万语,都是要使人歇却妄念,以明心见性,彻见“本来面目”。

   “休歇”,在禅宗内部有渐修和顿悟两类,现分别论之。

   一、“磨镜渐修”

   渐修方法,也就是磨镜的方法。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法海本《坛经》

   这首偈把坚持不间断修行的原因以及结果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宗密《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图》说:“北宗意者,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摩拭昏尘,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坛经》中载有志诚的话,说神秀的禅法是“住心静观”,“长坐不卧”,宗密在《圆觉经大疏抄》中也说神秀禅法的特点是 “拂尘看净,方便通经”,可见“拂尘看净”、“住心静观”是神秀禅法的旗帜,正如弘忍在《修心要论》中所说,“譬如磨镜,尘尽自然见性”。

   渐修之说与南北朝时佛性始有说、因缘见性说有内在联系。佛性始有说把佛性解释为成佛的可能性,认为众生虽然有此可能性,但在凡位时,尚未得果。好比马驹乃雌马所生,但今日卖雌马,却不能向人要马驹的价钱;油虽出自胡麻,但须经捣压,始可得油,不可说麻就是油。要使雌马下驹,就得不断地喂饲料;想榨出油,就必须把胡麻反复捣压,这便是渐修的功夫。因缘见性说主张众生虽有正因佛性,尚须积德修道,待众缘具足时,佛性方显,方可成佛。《涅槃经》中有一则著名的七人渡河喻。七人皆有手足,喻众生皆有佛性,但有佛性不等于成佛,还必须学道修行。好比虽有手足,如果不学习游泳,还是渡不了河一样。

   北宗渐修说注重的是将烦恼渐渐调伏,典型的象征有“磨镜”、“调狂象”、 “调心猿”、“防六贼”、“牧牛”等等。马祖在南岳般若寺坐禅,怀让磨砖,马祖说:“磨砖岂能作镜?”怀让反问:“坐禅又岂能成佛?”并告诉他,佛没有一定的形象,如果想坐禅成佛,就等于扼杀了佛;如果执着于坐相,便永远见不到大道。马祖遂放弃了坐禅成佛的意图《传灯》卷5《怀让》。 坐禅成佛,即由定发慧,试图通过把心放在无感觉的状态下来获得解脱。如陆游《仰首座求钝庵诗》:“掘井及泉那用巧,磨砖作镜未为愚。”《全宋诗》卷2177即是把“磨砖作镜”理解为长期的渐修而加以赞许的。但是对这种方法,顿悟禅却予以否定。范浚《次韵六兄茂永论有无之作》:“磨砖不成镜,画饼不可食。”同上卷1925卷沈与求《赠老禅》:“磨砖几日能成鉴,闭户何人欲造车?”同上卷1676

   禅宗以制服狂象喻调伏妄心。“狂象”也称“醉象”、“恶象”,比喻为害极大的迷乱之心。《涅槃经》卷31:“心轻躁动转,难捉难调,驰骋奔逸,如大恶象。”同书卷25:“譬如恶象,狂痴暴恶,多欲杀害。有调象师,以大铁钩钩断其颈,即时调顺,恶心都尽。一切众生亦复如是。”禅宗修行,就是要调伏狂象,使顽戾的心性得以调柔。《古尊宿》卷39《光祚》:“狂象无钩,将何制勒?若制勒不住,莫教犯他苗稼。”《汾阳录》卷上:“狂象无钩,不能制伏。坏净莲池,图个什么?”  王维《秋夜对雨》:“白法调狂象。” 《全唐诗》卷126白法指一切善法,也就是对治三毒的三学戒定慧。以戒定慧调伏贪嗔痴,是佛教驯伏狂象的基本方法。诗家亦形诸吟咏,如元稹《醉别卢头陀》:“醉迷狂象别吾师,梦觉观空始自悲。”同上卷413李德裕《奉和韦侍御陪相公游开义》:“念法珍禽集,闻经醉象调。”同上卷475  司马光《游三门开化寺》:“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复生。”《全宋诗》卷507 狂象一旦调伏,铁钩就纯属多余,无钩狂象遂成露地白牛,一如黄庭坚《何造城作浩然堂陈义甚高》所咏:“无钩狂象听人语,露地白牛看月斜。” 同上卷999

   调伏“心猿”就是调伏妄心。心逐境起,如猿猴之攀树,故云心猿。《大日经·住心品》分述六十种心相,最后一种为猿猴心,谓此心如猿猴,攀援外境。《心地观经》卷8:“心如猿猴,游五欲树。”意流注不息,一味追逐外境,犹如奔驰之马,故称“意马”。“心猿意马”是成道的大障碍,“心猿扰扰,意马喧喧,恣纵三毒无明,妄执人我等相,如水浇水,愈加浓厚,障却自己灵光,决定无由得现”《高峰禅要》。 因此必制伏之而后可,“向三条椽下,死却心猿,杀却意马,直使如枯木朽株顽石头相类”《圆悟录》卷16。 束缚住心猿意马,就不会逐境而生贪求之心,从而使“意马已成于宝马,心牛顿作于白牛”《传灯》卷26《道诚》。 此时心性调柔,纵是万境现前,是非蜂起,也毫不为动。释道潜《赠贤上人》:“心猿意马就羁束,肯逐万境争驱驰?” 《全宋诗》卷922沈辽《静照庵》:“心猿不动无余境,照见人间是与非。”同上卷718

   “六贼”喻“六尘”。《涅槃经》卷23:“六大贼者,即外六尘……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没有智慧,处无明黑暗之中,色声等尘境常趁无明黑暗,依六根为媒介,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等,来劫掠善法。妙普偈云: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 《五灯》卷18《妙普》

   “六根”引贼入室,故《楞严经》卷4云:“汝现前眼耳鼻舌声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为了防止六贼劫掠家宝,必须守护六根,勿生贪欲,所以学道犹如守禁城,不但白天要谨慎,夜里也要清醒。“中军主将”即是无染的本心。保持警惕,不贪恋外境,就会心国太平,不起骚动。

   调伏妄心的重点之一是对情欲的断除。《楞严经》卷1:“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蒸煮沙石,永远不能变成美餐,比喻盲目修行,方法不对,道行难成,终属徒劳。佛门视淫习为最大的妄情。一切众生都藉淫欲之缘而生,因此《楞严经》反复强调“断淫”是修行的先决条件,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楞严经》卷4:“爱河干枯,令汝解脱。”卷6: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成爱见魔,失如来种。”卷8: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欲爱干枯,根境不偶。”  《涅槃经》卷13则用花蕊中的毒蛇等九种譬喻来象征女色的危害。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与生俱来的欲望,种种欲望中尤以对美色的贪溺为罪大恶极。李翱向惟俨请教如何修行,惟俨告诉他“直须向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露”《传灯》卷14《惟俨》。 修行必须割舍情欲,如果割不断床榻上的夫妇之欢,不管花费多大努力来修行,也难成正果。爱欲难舍就永难进入禅门,故苏轼《三朵花》曾致…

《禅宗哲学象征 第七章 禅宗哲学的开悟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