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拨灰,沩山开悟,顿时点燃起自性之火。而众多未悟之人,仍然求禅问道,役役歧途:“拨动寒灰火便明,晓来山外尚荧荧。堪嗟法眼堂前客,犹向南方问丙丁。” 《颂古》卷15上方益颂 为了使学人直下承当,禅宗反复强调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儿休说梦,谁家灶里火无烟?” 同上卷2无量寿颂 “逆顺短长休要说,谁家屋里灶无烟?” 同上卷28虚堂愚颂 “君看陌上二三月,那个枝头不带春?” 同上卷33惠因净颂 “那个台无月,谁家树不春?” 《五灯》卷13《归仁》
奉报往来人,家中原有宝。家内不曾寻,拄棒缘门讨。任使讨过半,辛苦生烦恼。不如归去来,去却门前草。 《续传灯录》卷11《和禅师》
此诗形象地描绘了抛却家宝沿门乞讨的愚昧。“金佛不渡炉,木佛不渡火,泥佛不渡水”,赵州形容三佛,正是为了让人体证“真佛内里坐”,识取“自家宝藏”:“三佛形容总不真,眼中瞳子面前人。若能信得家中宝,啼鸟山花一样春。” 《颂古》卷18冶父川颂 “自家宝藏”是存在于每个人生命深处的自性佛,一如布袋所咏:“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五灯》卷2《布袋》 自性佛不假雕琢,描摹不成,贼窃不得,体相如如,清净本然,通过千百亿化身,发挥出妙用。可世人偏偏不能承当,“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半夜盲人问故乡,不知身在长安道” 《颂古》卷28雪窦宗颂 , “通身画锦赤骨力,卖扇老婆手遮日” 《续古》卷5《空叟印》 。 对这种迷失,禅宗生动地形容为: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颂古》卷16佛慧泉颂
“钓鱼翁”抛铒牵丝,耗尽气力,只知向外索求,了无心思领受现前清景,纵是置身水月交辉澄明剔透的水晶宫殿,却丝毫不能感受到清风明月的美丽。禅宗用一系列的诗学喻象告诫学人:“巨岳不曾乏寸土,四海参寻演若狂” 《五灯》卷6《道虔》 , “已在含元宫殿里,不须更觅长安道” 同上卷4《景岑》 , “溪畔披沙徒自困,家中有宝速须还” 同上卷8《遇缘》 , “是佛不须更觅佛,只因如此便忘缘” 同上卷4《正元》 。
在“抛却家宝”意象群中,“衣珠”之喻也用来象征对本心的悖离。《法华经·授记品》说,有一位贫苦的人,去拜访显贵的亲戚。亲戚怜悯他的潦倒,热情地款待他,他因此而痛饮美酒,醉后便睡着了。这时正巧衙门通知那个亲戚值班,亲戚一时叫他不起,无法与他告别,在他的衣服里缝了些珍宝就先走了。这个人醒后,并不知道此事,依旧过着飘泊的生活。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遇到那位亲戚。亲戚把藏珠的事告诉他,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衣服里藏有贵重的珍宝。这个故事在《楞严经》卷4中有大致相同的记载:“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衣珠”象征真如佛性、般若智慧,而富有的亲戚则象征佛。众生佛性被妄念之垢所遮蔽,不自觉知,无从显现,一如贫人不识衣珠。众生如果了知“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 《法华文句》卷3 , 就会“获髻中宝,得衣里珠,当坐道场,总愿成佛” 《受五戒八戒文》 , “迷情不了,背觉合尘。如识衣珠,不从别得” 《汾阳录》卷上 。 禅宗指出,世人“衣珠历历分明,只管伶俜飘荡” 《通玄百问》 , 昧却衣珠,是人生极大的迷妄,使原本自足的人生产生了缺憾,因此亟待拯济, 《续古》卷3《月庵果》:“其如智眼朦胧,衣珠尚昧,又且如何?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法的要旨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认识到本有的 “衣珠”:“祖师西来,特唱此事,只要时人知有。如贫子衣珠,不从人得。三世诸佛,只是弄珠底人。十地菩萨,只是求珠底人。” 《五灯》卷16《倚遇》
与“衣珠”相同的比喻还有“额珠”。据《涅槃经》卷7,一力士“眉间有金刚珠,与余力士较力相扑,而彼力士以头抵触其额上,珠寻没肤中,都不自知是珠所在”,良医据情实告,力士不信,“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能亲近善知识,故虽有佛性,皆不能见”。意谓力士虽迷而额珠不失,众生虽迷而本心恒存。《传心法要》:“当下无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额内珠向外求觅,周行十方终不能得,智者指之,当时自见本珠如故,故学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遂向外求觅。起功用行,依次第证,历劫勤求,永不成道。”悟道之时,无非是体证到本心。由于“衣珠”、“额珠”形象可感,禅僧诗客每发于吟咏。如遇贤偈: “泥人再三叮嘱,莫教失却衣珠。” 《五灯》卷8《遇贤》 德山缘密《褒贬句》:“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 《古尊宿》卷18《缘密》 清远偈:“莫于佛祖结冤亲,好看衣珠常离垢。” 同上卷29《清远》 岑参《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顶上巢新鹤,衣中带旧珠。” 《全唐诗》卷200 独孤及《诣开悟禅师问心法次第》:“得知身垢妄,始喜额珠完。” 同上卷247 郁回《题照上人院》:“破暗衣珠明有焰,照窗心月净无尘。” 同上卷902 杨亿《可久道人之歙州兼简知郡李学士》:“旧传心印都忘念,自有衣珠岂患贫。” 《全宋诗》卷117 又《赠文照大师》:“读遍龙宫七佛书,一尘无念得衣珠。” 同上 苏轼《次韵潜师放鱼》:“法师自有衣中珠,不用辛苦泥沙底。” 《苏轼诗集》卷17 范成大《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巅》:“此行且复印心地,衣有宝珠奚外营?” 《全宋诗》卷2259
《禅宗哲学象征 第六章 禅宗哲学的迷失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