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學的本心論▪P3

  ..續本文上一頁,都是本心的作用。《頌古》卷17丹霞淳頌湖南觀察使太尊貴生:“燒香人靜杳無聲,苔滿丹墀皓月明。入戶當堂慵正坐,出門尤懶下階行。”  全怤離開鄂州參訪南塔,南塔問“鄂州使君”名叫什麼,全怤回答說不敢相觸忤,南塔說到這裏不必害怕觸忤,全怤說彼此都是參禅的大丈夫,何必相試,避免了對自性東塗西抹式的刻畫描摹,南塔只好作罷,結束了這場法戰同上卷12《全怤》。

   本心如如不動,禅宗還用“不動尊”、“不病者”來象征。在紛紛擾擾的變遷流動的現象之外,有一個不動的至尊者,這就是本心自性。《宏智廣錄》卷4:“綿綿長存也,得名“無量壽”。如如持久也,故號“不動尊”。”  但雖則不動,卻行遍十方,正如《華嚴經》卷6所說,“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本心的“不動尊”,縱是路途遙遠,也可以不動步而至《傳燈》卷17《普滿》。 因而禅師在回答什麼是“不動尊”時,往往描繪出遷動紛纭的情景,如“動從東來,卻歸西去”同上卷21《道匡》、 “飛飛揚揚” 同上卷25《玄則》、 “浪浪宕宕”同上卷20《善道》、 “單著布衫守市過”、“騎驢踏破洞庭波”《五燈》卷12《姜山方》、 “寸步千裏”同上卷16《沖會》、 “來千去萬”同上卷16《仁繪》、  “東走西走”《虛堂錄》卷2。 

   人身由四大、五蘊和合而成,違背了和合就會生病,禅宗指出,在五蘊的肉身之外還有一個“不病者”,這就是本心,“病與不病總不幹他事”《傳燈》卷14《圓智》。 不病者“無生死”,超越了長短壽夭的二分法《五燈》卷7《雪峰》。 禅宗還隨說隨掃,爲了破除學人對“不病者”不病的執著,禅師于生病之際又以“阿耶,阿耶”的喊痛聲來剿絕情念《祖堂集》卷5《宣鑒》, 禅宗還以“長安甚鬧”、“我國晏然”來表示外境喧鬧,本心湛然甯靜不受染汙:

   心王不妄動,六國一時通。罷拈叁尺劍,休弄一張弓。《黃龍錄續補》

   “六國”安甯是本心湛然澄明的象征。“六國”指六根,六根清淨方爲道, “六國罷煙塵”《五燈》卷13《守澄》即是回歸清淨澄明的本心,此時 “君王了了,將帥惺惺。一回得勝,六國平甯”同上卷19《元靜》。

   叁、“這個”“那個”

   “這個”、“那個”在特殊語境中也可以作爲清明本心的象征,側重于本心的不可言說性。本心不可觸犯,爲了指示學人體證本心,禅宗使用了一系列代詞來象征。

   “這個”又叫“那個”、“伊”、“自己”、“此身”、“有一人”、“什麼”、“那邊”等。“這個”的特點是“擁不聚,撥不散,風吹不入,水灑不著,火燒不得,刀斫不斷”《五燈》卷16《廣昭》。 它同于大千,因此“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時,“這個”卻不壞《傳燈》卷24《紹修》。 藥山見雲岩作務,問“那個”何在,雲岩謂人生來來去去,都是替“那個”在奔走;藥山見遵布衲洗佛,問這個從你洗,還洗得“那個”麼?遵布衲說你把“那個” 取來我就給你洗,藥山遂作罷同上卷14《惟俨》。 藥山還指出“他那個本來無耳目等貌”同上卷28《惟俨》; 曹山參洞山,洞山問他名字,曹山答叫作“本寂”,洞山問“那個”叫什麼,曹山說不叫本寂,洞山深予器重 同上卷17《本寂》; 清剖在大陽作園頭種瓜時,大陽說甜瓜給不入園者吃,不知你是否識得“伊”,清剖答“雖然不識,不得不與”,陽笑予印可 《五燈》卷14《清剖》。 “這個”、“那個”、“伊”,都是本來的“自己”。爲了避免觸犯,禅宗運用了這些代詞來象征。本先《明自己頌》雲:

   曠大劫來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天同地作麼形?作麼形兮無不是。 《傳燈》卷26《本先》

   衆生在業海之中,頭出頭沒,以致于“不明自己,無有出期”《碧岩錄》第19則。 禅宗注重自性的自主性,認爲自性獨立、尊貴猶如寰中天子塞外將軍《五燈》卷14《緣觀》, 反對向外尋求:“如何是學人自己?” “更問阿誰?”同上卷6《道虔》“如何是學人自己?”“失。”同上卷7《志圓》“自己”即自己,不須問別人。向人尋己,即是迷失。只有不被“別身”即真我之外的另一個我所操縱、擺布,才能使“此身”獲安《傳燈》卷17《龍牙》。 

   “有一人”即是自己,是自己肉質生命中的另一個自己。“有一人長不吃飯不道饑,有一人終日吃飯不道飽”《傳燈》卷6《懷海》, “有一人不受戒亦免生死”同上卷14《高沙彌》, “須知有一人,不從人得,不受教诏,不落階級。若識此人,一生參學事畢”《五燈》卷14《道楷》,  “有一人不拜歲不迎新,寒暑不能侵其體,聖凡不能混其迹”同上卷16《壽堅》, “有一人道我不承佛恩力,不居叁界,不屬五行,祖師不敢定當,先佛不敢安名”同上卷18《元正》。 “有一人”的最大特點,就是他的超越性。

   與“這個”、“那個”相類象征本心的是“什麼”。無業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的心印,馬祖讓他以後再問,無業剛走出門,馬祖突喝:“大德!”無業回首,馬祖問:“是什麼?”無業頓然領悟《傳燈》卷8《無業》。 懷海說法結束後,待衆人下堂,猝然召喚,衆人回首,懷海問:“是什麼?”叢林目爲百丈下堂句同上卷6《懷海》。 

   參禅的根本目的是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而本心自性又不能用言語表述用理性把握,因此指向本心的語言、動作都只能是象征性符號。百丈下堂句正是提醒、暗示學人證悟本心。在陡地呼喚中,使衆人蓦然回首,從其固有的思維定勢中扭轉身來,以徹見本來面目。神晏參雪峰,雪峰知其開悟機緣已熟,蓦地一把將他抓住,喝問:“是什麼?”神晏頓然了悟同上卷18《神晏》。 禅師通過對“是什麼”的提撕,啓迪學人在生活中的一切處明心見性:“行不見行,是個甚麼?坐不見坐,是個甚麼?著衣時不見著衣,是個甚麼?吃飯時不見吃飯,是個甚麼?”《五燈》卷16《悟禅師》

   與現象界此岸相對的“那邊”,也是清淨本心的象征。同類的象征還有“那邊人”、“那邊句”。閩王問豐慧覺“那邊事”怎樣,禅師讓他“向那邊問” 《傳燈》卷21《慧覺》。 “那邊事”不可用言語來提問、回答,一落文字,就悖離“那邊”,因此要證得本來面目,必須超出文字語言。“那邊人”是 “鋒前不露影,句後覓無蹤”《五燈》卷6《智罕》, “那邊事”是“黑漆牧童不展手,銀籠鶴畔野雲飛”同上《興古》, “那邊句”是“石牛吐出叁春霧,靈雀不棲無影林”同上卷13《歸仁》。 

   四、“父母未生時”

   “父母未生時”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側重于時間的超越。沩山一日問香嚴:“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沩山錄》香嚴絞盡腦汁,終不能答,後來擊竹開悟,桶底脫落。“父母未生前”是禅林普遍參究的話頭之一。個體生命的源頭則是“父母未生時”,宇宙生命的源頭是“混沌未分時”。

   “混沌未分時”也叫“黑豆未生芽時”、“最初一句”、“第一句”、“洪鍾未擊時”、“古帆未挂時”、“一漚未發時”、“明暗未分時”、“日月未生前”等。“混沌”象征著本源狀態,“混沌未分時”是“不思善不思惡”時的 “本來面目”。“混沌未分時如何?”“混沌。”“分後如何?”“混沌。” 《傳燈》卷20《弘通》混沌分化的前後都是混沌,喻本心處迷而不失,在煩惱而不減。混沌未分,語言文字、聲音都無從産生,“混沌未分時,無此個面孔”《圓悟錄》卷20, 此時也就是“黑豆未生芽”時。文字色黑,狀如豆點,禅宗以“黑豆”喻指文字。文字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文字沒産生,相對的意識也沒有産生,故“黑豆未生芽”時的內證境界“佛亦不知”《祖堂集》卷5《叁平》。 要參禅必須向“黑豆未生芽”時領會《續古》卷1《翠岩真》。 《華嚴經》裏善財遍參,所悟也是“黑豆未生芽”的內證境界:“打鼓弄琵琶,還他一會家。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煎茶。雲散天邊月,春來樹上華。善財參遍處,黑豆未生芽。”《頌古》卷4延慶忠頌禅宗隨說隨掃,指出縱是向“黑豆未生芽”時領會,仍是“劍去遠矣”《五燈》卷16《崇梵余》, 必須使一念不生的意念也不要生起,才與禅悟契合:“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顛。更尋言語會,特地隔西天。”《古尊宿》卷18緣密頌

   本心超于言句之外,隨著言句的産生,“不思善不思惡”的渾融原整狀態被破壞,真我淹沒于言句之中。“最初一句”或“第一句”是指相對意識還沒有産生時的清淨本源狀態。《傳燈》卷13《貞邃》:“如何是最初一句?”“未具世界時,阇梨亦在此。”《古尊宿》卷15《文偃》:“如何是最初一句?” “九九八十一。”  它不可思量擬議,稍一尋思,即落第二句。《傳燈》卷18《皎然》:“僧問雪峰:“如何是第一句?”雪峰良久。僧退舉似于師,師曰:“此是第二句。””  甚至一提出這個問題,就落了第二句。《傳燈》卷21《可隆》:“問:“如何是普賢第一句?”師曰:“落第二句也。””  乃至于不論如何表述,都落了第二句:“且第一句如何道?汝等若向世界未成時、父母未生時、佛未出世時、祖師未西來時道得,已是第二句。且第一句如何道?直饒你十成道得,未免左之右之。”《五燈》卷20《正賢》。《明覺語錄》卷4:“威音王已前無師自悟是第二句,還我第一句來。”  因此師家在接機時往往將這個問題堵截回去,《傳燈》卷21《傳心》:“如何是松門第一句?”“切不得錯舉。”《古尊宿》…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學的本心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