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洗癡暗”《宏智廣錄》卷1, “一段光明亘古今,有無照破脫情塵”同上卷5, “淨治心地廓無垠,一段光明破夙昏”同上卷8。 “一道神光”是神妙的本心發出的光輝,是人人本具虛靈不昧的心光,它照徹森羅萬象,“森羅萬象,海印交參。一道神光,更無遮障”《五燈》卷16《廣照》。 它從來沒有間歇過, “如如觸處得逢渠,一道神光本無間”《圓悟錄》卷20。 正如龍山所詠:
叁間茅屋從來住,一道神光萬境閑。莫把是非來辨我,浮生穿鑿不相關。 《傳燈》卷8《龍山》
“神光”幽閉之人,縱是住在山中,不免萬境喧鬧。“神光”發露之人,轉變外境而不爲外境所轉,萬事萬物,如如不動,安恬現前。龍山“不從雲水來”, “春秋不涉”,自性的“神光”輝映天地,是非、穿鑿等一切相對的觀念、言語酬問,與“神光”了無關涉。“神光”是超越一切對立的自在灑脫:“萬法歸一,生也猶如著衫。一歸何處,死也還同脫褲。生死脫著不相幹,一道神光常獨露。” 《如淨語錄》卷下
“淨裸裸”、“赤灑灑”、“圓陀陀”、“露裸裸”、“孤迥迥”、“峭巍巍”、“清寥寥”、“白滴滴”、“明曆曆”等,也是自性的象征。其中最爲典型的是“淨裸裸赤灑灑”。對本心纖翳不著、光華燦爛的質性,禅宗用“淨裸裸赤灑灑”來表示:“淨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五燈》卷19《慧遠》禅宗非常重視本心光明燦爛的狀態,認爲它是祖師西來所傳的佛法大意,如蚌中明珠圓明珍貴,《續古》卷2《古岩璧》:“異國傳來種性殊,圓陀陀似蚌中珠。” 是人人本具的覺悟之心:“直得淨裸裸赤灑灑,人人常光現前,處處壁立萬仞。”《圓悟錄》卷4是相對意識還沒有生起時純潔無染的本真狀態:“淨裸裸脫塵情,赤灑灑無蓋覆。”同上卷1“初不分得失、彼我、是非,淨裸裸赤灑灑,輝騰今古,迥絕知見。”同上卷12 “露裸裸赤灑灑,四維無遮障,上下沒可把。”《古尊宿》卷41《文悅》 本心的迷失是由于相對意識的生起:“父母未生已前,淨裸裸赤灑灑,不立一絲毫。及乎投胎既生之後,亦淨裸裸赤灑灑,不立一絲毫。然生于世,墮于四大五蘊中,多是情生翳障。”《圓悟錄》卷12“須知人人分上有一段事,輝騰今古,迥絕見知,淨裸裸赤灑灑,先沒許多般。只爲爾諸人從無始時來妄想濃厚,背卻自己,只從他覓。”同上卷13“然此心雖人人具足,從無始來清淨無染,初不取著,寂照凝然。了無能所,十成圓陀陀地。只緣不守自性,妄動一念,遂起無邊知見,漂流諸有。”同上卷15“逐日起來應用處,圓陀陀地與釋迦達摩無少異,自是當人見不徹透不過,全身跳在聲色裏。” 《大慧錄》卷26本心雖然在染,卻隨緣不變,不會喪失其本有的光明與純潔:“有一大事在你尿囊裏、糞堆頭,光爍爍地圓陀陀地。”《傳燈》卷30《華嚴僧》“這個元無變易,諸禅老知不知,孤迥迥峭巍巍。”《續古》卷5《遁庵演》因此,只要截斷兩頭,將相對的意識清除,即可重新使本心煥發出光明:“超出二見,不墮中間,淨裸裸無遺,赤灑灑全露。”《圓悟錄》卷3“若淨若穢一時舍卻,令教淨裸裸赤灑灑。”同上卷13“情盡見除,到淨裸裸赤灑灑處,豁然契證。”同上卷14“是非已去,得失兩忘,淨裸裸赤灑灑。”《碧岩錄》第84則爲了避免執著,禅宗運用金剛般若對這種光明狀態予以掃除:“直饒淨裸裸,赤灑灑,沒可把,尚有廉纖。” 《五燈》卷19《楚文》“直得生佛無階級,空界悉等平,淨裸裸絕思惟,赤灑灑沒可把,猶未離這邊事在。”《圓悟錄》卷2
六、“桃源春水”
“桃源春水”也是禅宗對人性本源的象征,側重本心的純潔性。桃花源本是陶淵明創造的藝術世界,東晉阮晨、劉肇入天臺山采藥,在桃源遇仙子,經曆了短暫而美麗的愛情,超然世外、恬淡自足的武陵桃源,和邂逅激情、美麗浪漫的天臺桃源組合到一起,賦予了桃源意象以新的內涵。禅宗將告別了世路的顛簸,回到精神的故裏,稱爲回到美麗的桃源。國師叁喚侍者,旨在使其回到精神故鄉:
世路風波不風君,一回見面一傷神。水流花落知何處?洞口桃花別是春。 《頌古》卷8鼓山珪頌
人生多風雨,花發足別離。世路崎岖,風波險惡。師家猶如深情缱绻的桃源仙子,不住地呼喚著劉郎歸來。但每次呼喚,劉郎都懵然無知,徒使人黯然神傷。在熾烈的期待中,春心付落花,隨水到人間,以期望劉郎能尋蹤覓迹而來。只可惜劉郎縱是尋覓舊時路,也只怕是煙鎖桃源,霧失津渡,杳不知仙蹤何處。此詩惆怅低徊,柔腸欲絕。“桃源春水”意象,以其清純美麗而成爲“本來面目”的絕佳象征,禅僧對之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向往:“只見桃花逐水流,幾人親到桃源裏?”《頌古》卷36肯堂充頌“入到桃源舊遊處,一層峰鎖一層峰。” 同上卷38柏庭永頌桃源超塵絕俗,其人美,其景淳,明媚甯谧,與機巧奸佞、浮華躁動的紅塵形成了鮮明對比。禅宗將回到本源性狀態的禅悟體驗比作回到桃源:
親到桃源景物幽,一壺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殘日,無數紅英逐水流。 《頌古》卷12成枯木頌
重疊峰巒俱鎖斷,知誰深入到桃源。行人只見一溪水,流出桃花片片鮮。 同上卷14肯堂充頌
回到了“桃源”,就是徹見“本來面目”,回到了美麗而清純的人性的源頭,回到精神的故裏。“還鄉”的學理性象征是“還源”,善慧大士有《還源詩》十二章《善慧錄》卷3, 同安察有《還鄉曲》、《破還鄉曲》二首《傳燈》卷29《同安察》。 洞山《新豐吟》:“古路坦然誰指足,無人解唱還鄉曲” 《洞山悟本錄》, 也是禅林盛傳的名言。
七、“寸絲不挂”
禅宗以“寸絲不挂”象征修行者臻于四大皆空、一塵不染之境,即明心見性。蘇轼《戲贈虔州慈雲寺長老》“一絲不挂且逢場”《蘇轼詩集》卷45, 黃山谷《僧景宣相訪寄法王航禅師》“一絲不挂魚脫淵”《全宋詩》卷984, 都寫出了擺脫世俗情念、灑脫自在的心境。爲了避免執著,禅宗主張將空的念頭再放下。連“寸絲不挂”的意念都“不挂”,才是真正的“寸絲不挂”。
尼玄機一日往參雪峰,雪峰問她叫什麼名字,尼答玄機。雪峰問既是玄妙之機,一天可以織多少布?玄機自負地答道:“寸絲不挂!”寸絲不挂的原意是赤身裸體,玄機借以表示自己不受任何外物的牽製,灑脫無礙,說完就轉身得意離去。雪峰目送她的背影,突喚:“袈裟角拖地了!”玄機慌忙回頭察看,只聽得雪峰拊掌而笑:好一個“寸絲不挂”!《五燈》卷2《玄機》一回頭時,早已“挂”上了萬縷千絲;陸亘對南泉說已知佛法妙義,“寸絲不挂”,南泉說: “猶是階下漢!”《傳燈》卷8《普願》陸亘對“寸絲不挂”並沒有真切的體會,只是搬弄些現成的話頭,屬于弄智而不屬于悟道。當陸亘矜矜標榜寸絲不挂時,已被寸絲不挂給“挂”住了,這正是“寸絲不挂,猶有赤骨律在;萬裏無片雲處,猶有青天在”《圓悟錄》卷5。 禅宗機鋒,多注意對“寸絲不挂”觀念的破除:“你等諸人,還肯放下麼?若不放下,且擔取去。”《五燈》卷16《望仙宗》“一物不將來時如何?”“放下著。”“恁麼則絲毫不隔也?”“且擔著!”《古尊宿》卷23《歸省》“但請一時放下著,當人本體自周圓。”《大慧錄》卷8
嚴陽尊者問趙州:“一物不將來時如何?”趙州答:“放下著。”嚴陽尊者說自己已經兩手空空,還要“放下”個什麼,趙州指示他:“那就把它挑起來!” 《五燈》卷4《善信》趙州要嚴陽尊者放下,是把“一物不將來”的意識放下。見其不解,趙州就說了這句反語,讓他把“一物不將來”的意識繼續“挑” 下去。嚴陽尊者聽了,豁然開悟。
可見,“放下著”固然是很高的悟境,但如果執著于此,就成了悟道的障礙,成了“不立纖毫已是塵”《頌古》卷24枯木成頌。 爲了破斥學人沾沾自喜于“放下著”的念頭,禅宗采取了奇特的接機方法。“問:“一物不將來,爲什摩卻言放下著?”師雲:“辛苦與摩來。””《祖堂集》卷6《大同》 桂琛問僧:“將得什麼物來?”僧答:“不將得物來。”桂琛便喝:“爲何對衆說謊?”《傳燈》卷21《桂琛》學人問首山“一物不將來時如何”,首山說:“何得對衆妄語?”學人正想申辯,省念又大喝一聲!《古尊宿》卷8《省念》
與“寸絲不挂”、“放下著”相同的喻象是“素面相呈”。禅宗同樣注意對它的破除:“素面相呈時如何?”“拈卻蓋面帛。”《傳燈》卷13《延沼》 “若道素面相呈,猶添脂粉。”同上卷21《靜禅師》“素面相呈時如何?”“一場醜拙。”《五燈》卷19《智本》當學人沾沾自喜于“寸絲不挂”、“素面相呈”時,已經挂住“寸絲”、塗汙“素面”了。說“不起一念” 時已經湧出須彌山般的堅固妄想,是以禅僧頌須彌山公案雲:
明鏡當臺湛如水,無端特地起塵埃。積成山嶽面前立,千手大悲擘不開。 《頌古》卷33佛性泰頌
石筍抽條泥牛吼月,誰料同舟自胡越。應機湧出須彌山。一念不生何處雪?金剛寶劍當頭截。同上圓悟勤頌
明鏡當臺,本來如潭水清湛,映照萬物影像,卻偏偏生起了“不起一念”的塵埃,這塵埃妄想如同須彌山一樣的堅固,縱是千手觀音也擘不開;石筍抽條泥牛吼月,是“不起一念”時自性的妙用,學人卻執著于“不起一念”。本以爲學人是同舟知音,誰知和自己竟有胡越之隔。對這“一念不生”的妄念,必須用金剛寶劍當頭截斷!
以上是對本心典型喻象進行的分析。實則禅宗參悟,時時刻刻以明心見性爲念,所有的公案機鋒、語言提撕,都指向本心自性,有關本心的喻象十分豐富。延壽《唯心訣》說“一法千名,應緣立號,備在衆經,不能具引”。《真心直說》曾例舉“真心”異名,說這顆真心在大乘經典裏有“菩提”、“法界”、“如來”、 “涅槃”、“如如”、“法身”、“真如”、“佛性”、“總持”、“如來藏”、 “圓覺”等號,在禅宗則有“自己”、“正眼”、“妙心”、“無底缽”、“沒弦琴”、“無盡燈”、“無根樹”、“吹毛劍”、“無爲國”、“牟尼珠”、 “無鑰鎖”、“泥牛”、“木馬”、“心源”、“心印”等“種種異名,不可俱錄”。爲了避免重複,將在以下諸章重點論述的意象,如“抛卻家寶”、“棄珠乞食”喻本心的迷失,“牧牛”象征本心的調柔,對與之相關的“自家寶藏”、 “衣珠”、“額珠”、“露地白牛”等象征本心的意象,在本章遂不複論析。 禅宗以其對本心自性深邃透徹的空靈感悟,創造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形象,使得禅宗哲學,烙上了強烈的詩意化色彩。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學的本心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