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学的本心论▪P5

  ..续本文上一页洗痴暗”《宏智广录》卷1, “一段光明亘古今,有无照破脱情尘”同上卷5, “净治心地廓无垠,一段光明破夙昏”同上卷8。 “一道神光”是神妙的本心发出的光辉,是人人本具虚灵不昧的心光,它照彻森罗万象,“森罗万象,海印交参。一道神光,更无遮障”《五灯》卷16《广照》。 它从来没有间歇过, “如如触处得逢渠,一道神光本无间”《圆悟录》卷20。 正如龙山所咏: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莫把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传灯》卷8《龙山》

   “神光”幽闭之人,纵是住在山中,不免万境喧闹。“神光”发露之人,转变外境而不为外境所转,万事万物,如如不动,安恬现前。龙山“不从云水来”, “春秋不涉”,自性的“神光”辉映天地,是非、穿凿等一切相对的观念、言语酬问,与“神光”了无关涉。“神光”是超越一切对立的自在洒脱:“万法归一,生也犹如着衫。一归何处,死也还同脱裤。生死脱着不相干,一道神光常独露。” 《如净语录》卷下

   “净裸裸”、“赤洒洒”、“圆陀陀”、“露裸裸”、“孤迥迥”、“峭巍巍”、“清寥寥”、“白滴滴”、“明历历”等,也是自性的象征。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净裸裸赤洒洒”。对本心纤翳不着、光华灿烂的质性,禅宗用“净裸裸赤洒洒”来表示:“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五灯》卷19《慧远》禅宗非常重视本心光明灿烂的状态,认为它是祖师西来所传的佛法大意,如蚌中明珠圆明珍贵,《续古》卷2《古岩璧》:“异国传来种性殊,圆陀陀似蚌中珠。”  是人人本具的觉悟之心:“直得净裸裸赤洒洒,人人常光现前,处处壁立万仞。”《圆悟录》卷4是相对意识还没有生起时纯洁无染的本真状态:“净裸裸脱尘情,赤洒洒无盖覆。”同上卷1“初不分得失、彼我、是非,净裸裸赤洒洒,辉腾今古,迥绝知见。”同上卷12 “露裸裸赤洒洒,四维无遮障,上下没可把。”《古尊宿》卷41《文悦》  本心的迷失是由于相对意识的生起:“父母未生已前,净裸裸赤洒洒,不立一丝毫。及乎投胎既生之后,亦净裸裸赤洒洒,不立一丝毫。然生于世,堕于四大五蕴中,多是情生翳障。”《圆悟录》卷12“须知人人分上有一段事,辉腾今古,迥绝见知,净裸裸赤洒洒,先没许多般。只为尔诸人从无始时来妄想浓厚,背却自己,只从他觅。”同上卷13“然此心虽人人具足,从无始来清净无染,初不取着,寂照凝然。了无能所,十成圆陀陀地。只缘不守自性,妄动一念,遂起无边知见,漂流诸有。”同上卷15“逐日起来应用处,圆陀陀地与释迦达摩无少异,自是当人见不彻透不过,全身跳在声色里。” 《大慧录》卷26本心虽然在染,却随缘不变,不会丧失其本有的光明与纯洁:“有一大事在你尿囊里、粪堆头,光烁烁地圆陀陀地。”《传灯》卷30《华严僧》“这个元无变易,诸禅老知不知,孤迥迥峭巍巍。”《续古》卷5《遁庵演》因此,只要截断两头,将相对的意识清除,即可重新使本心焕发出光明:“超出二见,不堕中间,净裸裸无遗,赤洒洒全露。”《圆悟录》卷3“若净若秽一时舍却,令教净裸裸赤洒洒。”同上卷13“情尽见除,到净裸裸赤洒洒处,豁然契证。”同上卷14“是非已去,得失两忘,净裸裸赤洒洒。”《碧岩录》第84则为了避免执着,禅宗运用金刚般若对这种光明状态予以扫除:“直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尚有廉纤。” 《五灯》卷19《楚文》“直得生佛无阶级,空界悉等平,净裸裸绝思惟,赤洒洒没可把,犹未离这边事在。”《圆悟录》卷2

   六、“桃源春水”

   “桃源春水”也是禅宗对人性本源的象征,侧重本心的纯洁性。桃花源本是陶渊明创造的艺术世界,东晋阮晨、刘肇入天台山采药,在桃源遇仙子,经历了短暂而美丽的爱情,超然世外、恬淡自足的武陵桃源,和邂逅激情、美丽浪漫的天台桃源组合到一起,赋予了桃源意象以新的内涵。禅宗将告别了世路的颠簸,回到精神的故里,称为回到美丽的桃源。国师三唤侍者,旨在使其回到精神故乡:

   世路风波不风君,一回见面一伤神。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花别是春。 《颂古》卷8鼓山珪颂

   人生多风雨,花发足别离。世路崎岖,风波险恶。师家犹如深情缱绻的桃源仙子,不住地呼唤着刘郎归来。但每次呼唤,刘郎都懵然无知,徒使人黯然神伤。在炽烈的期待中,春心付落花,随水到人间,以期望刘郎能寻踪觅迹而来。只可惜刘郎纵是寻觅旧时路,也只怕是烟锁桃源,雾失津渡,杳不知仙踪何处。此诗惆怅低徊,柔肠欲绝。“桃源春水”意象,以其清纯美丽而成为“本来面目”的绝佳象征,禅僧对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向往:“只见桃花逐水流,几人亲到桃源里?”《颂古》卷36肯堂充颂“入到桃源旧游处,一层峰锁一层峰。” 同上卷38柏庭永颂桃源超尘绝俗,其人美,其景淳,明媚宁谧,与机巧奸佞、浮华躁动的红尘形成了鲜明对比。禅宗将回到本源性状态的禅悟体验比作回到桃源:

   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 《颂古》卷12成枯木颂

   重叠峰峦俱锁断,知谁深入到桃源。行人只见一溪水,流出桃花片片鲜。 同上卷14肯堂充颂

   回到了“桃源”,就是彻见“本来面目”,回到了美丽而清纯的人性的源头,回到精神的故里。“还乡”的学理性象征是“还源”,善慧大士有《还源诗》十二章《善慧录》卷3, 同安察有《还乡曲》、《破还乡曲》二首《传灯》卷29《同安察》。 洞山《新丰吟》:“古路坦然谁指足,无人解唱还乡曲” 《洞山悟本录》, 也是禅林盛传的名言。

   七、“寸丝不挂”

   禅宗以“寸丝不挂”象征修行者臻于四大皆空、一尘不染之境,即明心见性。苏轼《戏赠虔州慈云寺长老》“一丝不挂且逢场”《苏轼诗集》卷45, 黄山谷《僧景宣相访寄法王航禅师》“一丝不挂鱼脱渊”《全宋诗》卷984, 都写出了摆脱世俗情念、洒脱自在的心境。为了避免执着,禅宗主张将空的念头再放下。连“寸丝不挂”的意念都“不挂”,才是真正的“寸丝不挂”。

   尼玄机一日往参雪峰,雪峰问她叫什么名字,尼答玄机。雪峰问既是玄妙之机,一天可以织多少布?玄机自负地答道:“寸丝不挂!”寸丝不挂的原意是赤身裸体,玄机借以表示自己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制,洒脱无碍,说完就转身得意离去。雪峰目送她的背影,突唤:“袈裟角拖地了!”玄机慌忙回头察看,只听得雪峰拊掌而笑:好一个“寸丝不挂”!《五灯》卷2《玄机》一回头时,早已“挂”上了万缕千丝;陆亘对南泉说已知佛法妙义,“寸丝不挂”,南泉说: “犹是阶下汉!”《传灯》卷8《普愿》陆亘对“寸丝不挂”并没有真切的体会,只是搬弄些现成的话头,属于弄智而不属于悟道。当陆亘矜矜标榜寸丝不挂时,已被寸丝不挂给“挂”住了,这正是“寸丝不挂,犹有赤骨律在;万里无片云处,犹有青天在”《圆悟录》卷5。 禅宗机锋,多注意对“寸丝不挂”观念的破除:“你等诸人,还肯放下么?若不放下,且担取去。”《五灯》卷16《望仙宗》“一物不将来时如何?”“放下着。”“恁么则丝毫不隔也?”“且担着!”《古尊宿》卷23《归省》“但请一时放下着,当人本体自周圆。”《大慧录》卷8

   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赵州答:“放下着。”严阳尊者说自己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放下”个什么,赵州指示他:“那就把它挑起来!” 《五灯》卷4《善信》赵州要严阳尊者放下,是把“一物不将来”的意识放下。见其不解,赵州就说了这句反语,让他把“一物不将来”的意识继续“挑” 下去。严阳尊者听了,豁然开悟。

   可见,“放下着”固然是很高的悟境,但如果执着于此,就成了悟道的障碍,成了“不立纤毫已是尘”《颂古》卷24枯木成颂。 为了破斥学人沾沾自喜于“放下着”的念头,禅宗采取了奇特的接机方法。“问:“一物不将来,为什摩却言放下着?”师云:“辛苦与摩来。””《祖堂集》卷6《大同》 桂琛问僧:“将得什么物来?”僧答:“不将得物来。”桂琛便喝:“为何对众说谎?”《传灯》卷21《桂琛》学人问首山“一物不将来时如何”,首山说:“何得对众妄语?”学人正想申辩,省念又大喝一声!《古尊宿》卷8《省念》

   与“寸丝不挂”、“放下着”相同的喻象是“素面相呈”。禅宗同样注意对它的破除:“素面相呈时如何?”“拈却盖面帛。”《传灯》卷13《延沼》  “若道素面相呈,犹添脂粉。”同上卷21《静禅师》“素面相呈时如何?”“一场丑拙。”《五灯》卷19《智本》当学人沾沾自喜于“寸丝不挂”、“素面相呈”时,已经挂住“寸丝”、涂污“素面”了。说“不起一念” 时已经涌出须弥山般的坚固妄想,是以禅僧颂须弥山公案云:

   明镜当台湛如水,无端特地起尘埃。积成山岳面前立,千手大悲擘不开。 《颂古》卷33佛性泰颂

   石笋抽条泥牛吼月,谁料同舟自胡越。应机涌出须弥山。一念不生何处雪?金刚宝剑当头截。同上圆悟勤颂

   明镜当台,本来如潭水清湛,映照万物影像,却偏偏生起了“不起一念”的尘埃,这尘埃妄想如同须弥山一样的坚固,纵是千手观音也擘不开;石笋抽条泥牛吼月,是“不起一念”时自性的妙用,学人却执着于“不起一念”。本以为学人是同舟知音,谁知和自己竟有胡越之隔。对这“一念不生”的妄念,必须用金刚宝剑当头截断!

   以上是对本心典型喻象进行的分析。实则禅宗参悟,时时刻刻以明心见性为念,所有的公案机锋、语言提撕,都指向本心自性,有关本心的喻象十分丰富。延寿《唯心诀》说“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真心直说》曾例举“真心”异名,说这颗真心在大乘经典里有“菩提”、“法界”、“如来”、 “涅槃”、“如如”、“法身”、“真如”、“佛性”、“总持”、“如来藏”、 “圆觉”等号,在禅宗则有“自己”、“正眼”、“妙心”、“无底钵”、“没弦琴”、“无尽灯”、“无根树”、“吹毛剑”、“无为国”、“牟尼珠”、 “无钥锁”、“泥牛”、“木马”、“心源”、“心印”等“种种异名,不可俱录”。为了避免重复,将在以下诸章重点论述的意象,如“抛却家宝”、“弃珠乞食”喻本心的迷失,“牧牛”象征本心的调柔,对与之相关的“自家宝藏”、 “衣珠”、“额珠”、“露地白牛”等象征本心的意象,在本章遂不复论析。  禅宗以其对本心自性深邃透彻的空灵感悟,创造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形象,使得禅宗哲学,烙上了强烈的诗意化色彩。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学的本心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