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学的本心论▪P4

  ..续本文上一页卷37《神晏》:“问:“如何是第一句?” 师便把杖作蓦口刺势。”  或者表示宁愿截头也不为说出,《祖堂集》卷12《清平》:“如何是第一句?”“要头则斫将去。”  或者是大喝一声来结束对答《传灯》卷12《水陆》。 

   当相对的意识没有生起之时,六根不向外攀援,在亘古清净中,耳根听不到声音,“洪钟未击”。本心清明澄湛,闻性超越了物理的声音,因此洪钟“未击”、 “已击”都是“绝音响”《传灯》卷23《道虔》。 然而寂静的本心又绝非一潭死水,而是洋溢着活泼生机,所以虽然洪钟未击,却“充塞大千无不韵,妙含幽致岂能分”。如果善于把握,不使闻性逐声尘迁转,在洪钟震响之后,同样是“石壁山河无障碍,翳消开后好沾闻”同上卷13《延沼》。 闻性圆通历历,流转无碍。

   “古帆未挂之时”,是航船静泊港湾,人类没有开始漂泊颠簸之时。《虚堂录》卷4:“室中常示古帆未挂因缘,才开口便骂。一日在侍者寮,思之:古帆未挂,有甚难会?其实只是一沤未发已前事,一念未兴已前事。”  此时 “小鱼吞大鱼”,自性妙用,不可端倪;而对于悟者来说,古帆既挂后,“后园驴吃草”《五灯》卷7《岩头》, 一切现成,不容思议。“一沤未发”时,是人类的精神处于本源,还没有开始流浪之时。虽则“一沤未发”,却不乏活泼的机用。《五灯》卷17《祖心》:“一沤未发,古帆未征。风信不来,无人举棹。正当恁么时,水脉如何辨的?”《祖堂集》卷9《盘龙》:“僧问洛浦: “一沤未发已前,如何弁其水脉?”浦云:“移舟谙水势,举棹别波澜。”” 《圆悟录》卷10:“一沤未发已前,滔滔流水;一尘未举之际,茫茫刹尘。” 它是禅宗心仪神往的初始境界。《续古》卷2《真歇了》:“松风吟,鸦鹊咏。各自说,各自听。唱一沤未发宗乘,提千圣不传正令。”  同样,“明暗未分” 也是象征人类本有的纯正的精神境界。《五灯》卷12《景祥》:“有人问如何是月,向明暗未分处道得一句,便与古人共出一只手。”  

   佛教把一劫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空劫时世界已不存在,空无一物。 “空劫以前自己”的“空劫”,则指世界形成之前且万物未生之时期。“空劫以前”是世界成立以前空空寂寂的时代。天地未分之前,了无善恶、迷悟、凡圣、有无等差别对待,这是没有生起森罗万象以前的绝对境界。禅宗用“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作为话头参究,与“父母未生时”、“空王以前”、“空王那畔”、 “朕兆未萌前”等,意义相同。“空劫以前”万物未生,“空劫以前自己”是超越意识思量的本我。芙蓉问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法灯于言下“心迹泯然” 《五灯》卷14《法灯》。 丹霞问清了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清了正准备回答,丹霞立即截流铲断:“你闹在,且去。”同上《清了》

   “威音王佛”是过去庄严劫最初的佛名,象征极其遥远的时间,“威音那畔” 指威音王出世之前,象征人类本有的纯正精神境界。“妙体凝寂,绝诸戏论,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唤作旧日主人翁,名曰威音那畔人,又名空劫前自己。”《真心直说》它是思量不及的境界:“威音那畔,水泄不通,便是释迦亲来也分疏不下。”《续古》卷2《芙蓉楷》是一切名相无从安立的境界:“透过威音那畔更那畔,宗之与教是假道,佛之与祖是强名。” 同上卷5《此庵净》是一切现成的现量境界:“现量是父母未生前威音那畔事。”《大慧录》卷22是超越相对的绝对境界:“只为不落心意识,不落净秽边,透出威音那边,全明本元要地。”《圆悟录》卷11是禅者竭尽全力要体证透入的境界:“威音那畔一着子,往古宿衲忘躯命力行之,务要拈花面壁之风不坠,以图报佛祖深恩。”《虚堂录》卷4禅宗运用金刚般若,旋立旋破,指出“直饶向威音那畔、空劫已前荐得,犹是鬼家活计,未为透脱一路”《续古》卷3《佛性泰》, “直得七佛已前威音那畔荐得,犹是话会在”《圆悟录》卷6, “直饶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时坐断,大似钉桩摇橹,胶柱调弦”同上卷10。

   五、“心月”、“心珠”

   “心月”、“心珠”意象群,侧重本心的圆明性。禅宗以此象征本心光明,不受污染,天真独朗,无纤毫情尘意垢。

   “心月”和“心珠”均象征自性湛然圆满,光辉朗洁。《菩提心论》:“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大正藏第32册。  禅宗认为,本心圆满自足,每个人“尽有常圆之月,各怀无价之珍”,只是由于受了欲望浮云的蒙蔽,以致 “月在云中,虽明而不照;智慧惑内,虽真而不通”《传灯》卷25《玄则》。 因此要扫荡浮云,彰显本真。“古人见此月,今人见此月。此月镇常存,古今人还别。若人心似月,碧潭光皎洁。决定是心源,此说更无说。”《五灯》卷18《道完》心月不随物质现象迁谢,皎洁照人。寒山诗云: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全唐诗》卷806

   秋月映照着碧潭,通体的皎洁。但这种皎洁,远非语言所能描述,因此寒山子随说随扫,不着死语。盘山的法语,将心月的质性形容得无可比伦,遂成为禅林名句:“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 《五灯》卷3《宝积》

   韶山《心珠歌》:“此心珠,如水月,地角天涯无殊别。只因迷悟有参差,所以如来多种说。……劝时流,深体悉,见在心珠勿浪失。”《传灯》卷30《韶山》谓心珠如水月澄明,超越时空。由于有迷悟之别,所以佛陀祖师有各种不同的譬喻,无非是让人体悉到这颗本来现成的“心珠”。丹霞《玩珠吟》: “识得衣中宝,无明醉自醒。百骸虽溃散,一物镇长灵。……罔象先天地,玄泉出杳冥。本刚非锻炼,元净莫澄渟。……瑞光流不灭,真气触还生。”又有《弄珠吟》:“般若灵珠妙难测,法性海中亲认得。隐现常游五蕴中,内外光明大神力。此珠非大亦非小,昼夜光明皆悉照。觅时无物又无踪,起坐相随常了了。 ……罔象无心却得珠,能见能闻是虚伪。”《同上》卷30丹霞《玩珠吟》  摹写出心珠光明亮丽、能够照破无明黑暗、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超越知性思量等特质。石巩慧藏也有《弄珠吟》长篇吟咏本心自性《祖堂集》卷14《慧藏》。 

   “心珠”也叫“神珠”。郁山主乘驴过桥,踏桥板而坠,大悟作颂:“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一跌之时,根尘震落,攀缘尽除,神珠遂熠熠发光,“从兹不出茶川上,吟啸无非啰哩啰”。 《五灯》卷6《郁山主》

   “骊珠”也是对本心珍贵光明的象征。丹霞《骊龙珠吟》:“骊龙珠,骊龙珠,光明灿烂与人殊,十方世界无求处,纵然求得亦非珠。……自迷失,珠元在,此个骊龙终不改。虽然埋在五阴山,自是时人生懈怠。不识珠,每抛掷,却向骊龙前作客。不知身是主人公,弃却骊龙别处觅。认取宝,自家珍,此珠元是本来人。拈得玩弄无穷尽,始觉骊龙本不贫。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 《祖堂集》卷4《丹霞》用骊珠比喻自家有无价重宝,光明灿烂,在迷而不减。只要识取这颗人人本具的宝珠,就会作自己的主宰,获得精神上的富足。

   “明镜”也叫“古镜”,象征皎洁清纯的本心自性。心灵原真地反映外物而不受外物影响,如明镜鉴物,不分妍媸美丑,像来影现,像去影灭。明镜蒙尘,喻本心受染。北宗主张拂尘磨镜的渐修,而南宗认为此心在圣而不增,处凡而不减,虽蒙受尘埃也不失其明亮,纵是“暗中明镜”,也照样“万机昧不得”,映照万物《传灯》卷20《中度》。 禅宗指出,“人人尽有一面古镜”同上卷12《慧然》, “森罗万象,长短方圆,一一于中显现”《碧岩录》第28则。 古镜未磨,“火不待日而热”;古镜既磨,“风不待月而凉” 《五灯》卷19《宋杲》。 “磨镜”象征除去妄想污垢,恢复自性的光明。神秀主张“时时勤拂拭”的磨镜方法,而慧能顿悟自性本净,主张不磨而磨的无为之功。宗杲禀承慧能禅法,认为既然本来无一物,则磨与不磨均不改本心的清净,正如火本热、风本凉,不待日炙、月浸才有热火、凉风。

   “家家门前火把子,明如日月照山河。”《颂古》卷36佛鉴勤颂本心光明皎洁,如镜,如珠,如月,如“火把”、“一段光明”、“一道神光”,本心的光明照彻山河,亘古不灭。参禅悟道,就是要停止一切外在的希求,使本心的“火把”映照出亮丽的人生,“路远夜长休把火,大家吹灭暗中行”同上卷21保宁勇颂。 这枚“火把”就是人人本具的“一段光明”。“一段光明” 圆满自足,未曾欠少,“人人尽握灵蛇之珠,家家尽抱荆山之璞。经行宴坐,举措施为,一段光明,未尝间隔”《黄龙四家录·晦堂心》。 它超出思维计度,是秋霜与明月相辉的清纯雅洁,是芦花与雪色相映的高华澄澈:“一段光明,灿灿月含霜夜。一壶爽气,沉沉水与天秋。”《宏智广录》卷1它遍布乾坤,在生命的时时刻刻都发挥着作用:“诸人各有自己一段光明,周遍法界,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无坏无杂。”《续古》卷5《退庵先》它的本身从来没有昏暗过,《禅林僧宝传》卷4《师备》:“一段光明,未曾昏昧。”  由于人们向外求觅,以致于不能见到它的光芒。《碧岩录》第86则:“云门室中垂语接人:“诸人脚跟下各各有一段光明,辉腾今古迥绝见知。虽然光明,恰到问着又不会,岂不是暗昏昏地。””  只要扬弃执取分别的意念,就可以重新焕显出“一段光明”:“霜天皎月上中峰,一段光明…

《禅宗哲学象征 第五章 禅宗哲学的本心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