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P5

  ..續本文上一頁徒對答,在雪窦看來,就像師徒倆都在長安大道上閑逛,悠哉遊哉,“得恁麼快活,得恁麼自在”。圓悟語。《頌古》卷11雪窦宗頌:“石裏藏金誰辨別,遊人但見藓痕斑。卻被石人窺得破,鐵船載入洞庭山。”胡安國頌:“趙州牙如劍樹,南泉口似血盆。兩個無孔鐵槌,打就一合乾坤。”《從容錄》第9則天童頌:“此道未喪,知音可嘉。鑿山透海兮唯尊大禹,煉石補天兮獨賢女娲。”萬松評唱:“南泉如大禹鑿山透海,顯出神用。趙州如女娲煉石補天,圓卻話頭。”《無門關》第14則謂: “趙州若在,倒行此令。奪卻刀子,南泉乞命!”  

   “草鞋頭戴無人會,歸到家山即便休。”趙州聽了南泉的話,頭戴草鞋走了出去,這件事貌似平常,但只有見性之人方能知能證。“趙州認爲“死而後生就是禅道”,是無分別智、無心的即刻活動。于是乎,禅師的殺人刀就一變而爲活人劍”,“但是,對此公案禅界另有解釋,如平田精耕即視之爲“異類中行” 的公案。……所謂的“異類中行”,就是菩薩爲了普度衆生,于是自身進入畜生道,行佛法而應現在畜生身上。山田無文老師提倡這一則,說:“把經常踩在腳底下的東西放在頭頂上罷了。但是那種經常踩在腳底下的東西,等于是備受虐待的東西;把這種沾滿泥巴的髒東西放在頭頂上,這卻是宗教者之本質——“跪地叩拜”之精神——的坦率表現。這種精神,無非就是後來所吐露的“度驢度馬” 的“石橋”心境。””《一日一禅》第154~155頁師徒兩人的對答如同在長安大道上閑遊,固然從容自如,但回到故鄉更爲重要。因爲長安雖樂,不可久居。途路雖好,不如歸家。雪窦認爲,趙州安履頭上,是歸家見性之舉。衆人妄生爭執,無異本末倒置。趙州將顛倒的世界再顛倒過來,也就將南泉的殺人刀變成了活人劍。滿眼的煙塵于是乎蕩然無存,晴天麗日遂皎然現前。

   表達截斷意路禅機之不二法門,還有“對一說”、“倒一說”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14則:

   舉僧問雲門:“如何是一代時教?”雲門雲:“對一說。”

   釋迦牟尼傳教四十九年,舉辦了無數的法會,開談頓漸權實,這就是一代時教。學人以一代時教來問雲門,雲門沒有詳盡解說,只是回答“對一說”,超出言筌,直指心性,涵蓋乾坤,而將顯、密、禅、淨的一代時教包含無遺。但如果僅從語言文字來揣測,絕不能探知雲門的真意。雲門平常一句中具有叁句,收放自如,斬釘截鐵,義解難蔔。很多人將雲門的話臆解爲是對一時機宜之事而說,如““對一說”就是“面對著面而一說”,意即釋尊一生的教示恒以“對症下藥” 與“對機說法”爲則,都是視對方的機根素質、潛能而說的話”《一日一禅》第161~162頁, 或臆解爲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或臆解爲只是說那個一法,都毫不沾邊。對此只有直下領悟,方可歸家穩坐。雪窦頌雲:

   對一說,太孤絕,無孔鐵錘重下楔。閻浮樹下笑呵呵,昨夜骊龍拗角折。別別,韶陽老人得一橛!

   “對一說,太孤絕,無孔鐵錘重下楔。”雪窦對雲門的答語贊賞不已。“對一說”是如此的光前絕後,孤危險峻,如萬丈懸崖,無你立足之處;似百萬軍陣,無你突入之處。這僧的問話固然奇特,雲門的回答更是孤危險峻,其手段之高超,好比是對無孔鐵錘重新打進一個楔子。

   “閻浮樹下笑呵呵,昨夜骊龍拗角折。”此二句宕開一筆,說雲門站在南閻浮州佛教世界觀認爲,世界中心須彌山最外側的鹹海中四方各有一島,四個島嶼中的南島便是南閻浮州,傳說人類就居住在那裏。  中心的一棵大樹下回想起這場法戰的時候,不由得開懷大笑。試想夜來其僧是何等氣焰,來勢洶洶,如同蒼龍揮動利角橫沖直撞。但在雲門的大機大用發動後,頓時拗折了一只銳角。

   “別別,韶陽老人得一橛。”雪窦在最後又翻出新意,說雲門大師只是折斷了骊龍的一角,這便自然而然地逗起遐思:它的另一只角到哪裏去了?雪窦引而不發,將無窮的疑問和思索留給了讀者。如果死死追究那另一只角的下落,就永遠跳不出雪窦的陷阱。

   此詩重在贊歎雲門答語的孤絕風格。無孔之錘,並且是鐵錘,雲門還能打進一楔,其手段之淩厲、機鋒之孤峭,令人歎爲觀止。閻浮樹下回想法戰時的開懷大笑,表現了雲門拗折銳角的蓋世雄風。雪窦在詩的最後,句意陡轉,又將雲門的作略予以拂除,以引導讀者進入更爲孤絕的禅悟之境。

   《碧岩錄》第15則是與“對一說”相呼應的另一則公案:

   僧問雲門:“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門雲:“倒一說。”

   學人的這種問法叫“呈解問”,也叫做“藏鋒問”,一般人很難應付。雲門有大機大用,故能應付裕如,如明鏡臨臺,胡來胡現,漢來漢現。雲門前頭道 “對一說”,這裏卻說“倒一說”,只異一字,卻有千差萬別。問處既奇,答處更險。其實雲門用的是騎賊馬趕賊人的手段。雲門之答,旨在剿絕學人的情解妄識。雪窦頌雲:

   倒一說,分一節,同死同生爲君訣。八萬四千非鳳毛,叁十叁人入虎穴。別別,擾擾匆匆水裏月。

   “倒一說,分一節”,雪窦是有機用的宗師,與雲門把手共行,能透徹地知道雲門的旨意。詩意謂凡有語言,即與本來面目相距萬裏,因此雲門“倒一說” 之答,分明是放過一著。不得已說個“倒一說”,也是好肉上剜瘡。雲門向來有放行的手段,敢與你入泥入水,同死同生。岩頭曾說:“雪峰雖與我同條生,不與我同條死。”如果不是全機透脫得大自在的宗師,不可能與人同死同生。雲門沒有得失是非,全機大用,所以能夠與人同生同死。

   “八萬四千非鳳毛,叁十叁人入虎穴。”昔日靈山會上八萬四千聖衆雲集,世尊拈花,迦葉破顔,其余大衆都不知是何宗旨,非鳳毛麟角之才。言外之意,此僧亦非能夠繼承心法之才。世尊將禅法傳付給迦葉後,祖祖相傳,西天此土,叁十叁人,皆有入虎穴的手段,雲門也是敢入虎穴的大師。雲門已臻徹悟之境,能夠同死同生,在禅床上坐舍得被你打破,允許你捋虎須騎虎頭。接機之時,高者抑之,下者舉之,不足者與之。在孤峰者,救令入荒草;落荒草者,救令處孤峰。爲人解粘去縛,抽釘拔楔,脫籠頭,卸角馱。

   “別別,擾擾匆匆水裏月。”雪窦在詩的最後又將學人、讀者向外攀援的心念拂除,意在使人親自證悟,不要追隨雲門和雪窦的語句。因爲你如果跟著這些語句走,正像動蕩水面映出的月影,隨波逐浪,搖搖閃閃,忽斷忽裂,擾擾匆匆,而無法獲得心國的安甯。

   此詩重在吟詠雲門分一節放行的大師氣度,贊歎雲門敢于同死同生、虎口橫身的慈悲襟懷。而這種大勇又以大智作爲基礎。雲門正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禅者。雪窦在詩的最後,再次將雲門機語、自己的吟詠悉皆掃卻,將讀者導向前語言境域的超悟體驗。不論是“對一說”還是“倒一說”,都不容湊泊,不容擬議。

   表達截斷意路禅機的,還有“坐久成勞”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17則:

   舉僧問香林:“如何是祖師西來意?”林雲:“坐久成勞。”

   透得“坐久成勞”這句話,平常困擾你身心的一切障礙都會冰消瓦解。自古以來回答祖師西來意的人很多,只有香林的這一則可以坐斷天下人舌頭,讓人沒有思索的余地,可謂言無味句無味,無味之談,塞斷人口。《頌古》卷36佛鑒勤頌:“若知煩惱即菩提,坐久成勞亦安樂。”將坐久成勞作煩惱理解,拂迹成痕,粘皮著骨。《佛光》第2835頁:“意在指示學人須照顧一己眼前之事,速見本來之心性,故托日常之言語動作,以諷刺性之言語道出,欲令學人醒悟。” 亦有尋言逐句之嫌。要悟直下便悟,切忌作推理求知解。香林曾參見過大宗師,所以有雲門手段,一句中有叁句體調。

   對這句話也有人揣測說,祖師西來,九年面壁,豈不是“坐久成勞”?這種理解並沒有根據。香林得大自在,腳踏實地,無許多佛法知見道理,只是隨機運用。“坐久成勞”這句話,似乎自然而然地把人們一直擔在肩膀上的所有問題統統放下,使煩惱、菩提一齊消泯,變成灑灑落落光風霁月的狀態,它具有一切超越、一切脫落之境參《禅學講話》第118頁。 雪窦頌雲:

   一個兩個千萬個,脫卻籠頭卸角馱。左轉右轉隨後來,紫胡要打劉鐵磨。

   “一個兩個千萬個,脫去籠頭卸角馱。”兩句正面敘寫求禅問道者之衆和香林答語敲枷打鎖的功能。自古以來,求法問禅的人不計其數,風塵仆仆地行腳參禅,殊不知原無可求的法,也無可參的禅。雪窦當下如擊石火、閃電光地逼拶出來讓你看,如能一聞便悟,方是奇特。香林之語,旨在讓人歇下負擔,灑灑落落,契入純明澄澈的徹悟之境。

   “左轉右轉隨後來,紫胡要打劉鐵磨。”兩句從反面著筆,說如果有人想在香林的言句中去思索,非要尋找出“坐久成勞”這句話的意思,便會像劉鐵磨一樣,左轉右轉,而不免遭到子湖紫胡禅師的痛打。子湖與趙州、長沙是同參。當時劉鐵磨在山下建庵,傲視禅林,諸方都拿她沒辦法。一天,子湖來訪,問: “汝莫是劉鐵磨否?”劉鐵磨說:“不敢。”子湖問:“左轉右轉?”劉鐵磨說: “和尚莫顛倒。”子湖應聲便打《傳燈》卷10《利蹤》。 雪窦借用這則典故說,如果想在“坐久成勞”的言句上求得解釋,便好似鼻孔被別人牽著,隨著言句左轉右轉,難免要遭到痛打了。

   此詩重在吟詠坐久成勞對情塵意垢的滌除功效。前部分正寫,以騾馬戴籠頭負角馱喻參學者背負妄念之重,形象生動;以脫籠頭卸角馱比喻“坐久成勞”的滌蕩妄塵,鮮明可感。後部分反形,借子湖打鐵磨的禅門典故,比喻追逐言句者要遭到剿…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