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P7

  ..續本文上一頁凡無聖,平等一如之意。凡聖既無分別,何來多寡。所以任舉一數,皆爲同體。“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余數亦然。”見《中國禅宗大全》第1021頁。  前叁叁後叁叁,象征前後際斷。時間由過、現、未架構而成。但過現未的世界,僅是人爲的設定。前已經過去,後尚未來臨,現正成過去。過現未都沒有的世界,即是完全無的世界。前叁叁後叁叁,即是表現對無的體驗。在無的體驗中,一切都得到了超越。舉一可反叁,因此,本則公案表現的不僅是對一多、凡聖的超越,而且是對一切相對意識的超越。

   叁、懸擱語言

   語言是思維的外化。禅宗不二法門,泯除揀擇,截斷意路,對邏輯性指義性的語言,采取了懸擱的態度,以使人回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前語言境域。表達懸擱語言禅機的,有“閉嘴說禅”公案及頌古。《碧岩錄》雲:

   沩山五峰雲岩,同侍立百丈。百丈問沩山:“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 沩山雲:“卻請和尚道。”丈雲:“我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第70則

   百丈複問峰:“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峰雲:“和尚也須並卻。”丈雲:“無人處斫額望汝。”第71則

   百丈又問雲岩:“並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岩雲:“和尚有也未?”丈雲:“喪我兒孫。”第72則

   “離四句絕百非”時如何說禅,百丈自有主見,只是爲了啓發弟子,才一一詢問。宗師用如此棘手的問題勘驗弟子,是因爲用常情的句子無法勘驗。有些人死在句下,揣度說:“並卻咽喉唇吻,更無下口處。”這是只見其一不見其二的偏頗見解。如果有逆水之波,就能于禅不可說中找出一條變通之路,而不致傷鋒犯手。禅的本源,是言語思量所不及的境地。但如果僅僅將片面的否定當作禅,則又大錯特錯。必須將這否定也否定,在否定中得大肯定,才是大用現前不存軌則的無礙之境。這種般若的否定,乃是不改本相的肯定。“並卻咽喉唇吻”的世界,是遍界不藏恒時現成的世界,是“公開的神秘之境”《禅學講話》第122頁。 叁人答處,各各不同,沩山壁立千仞,五峰照用同時,雲岩自救不了。沩山、五峰深得百丈之意。沩山答:“卻請和尚道。”如石火電光般逼拶百丈,不費纖毫氣力,自有轉身出路。答語暗示若以言論傳于人,便是一種學說,而非教外別傳。百丈對沩山的反攻不予理會,鎖斷封疆說:“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意爲別傳之法,在于直覺妙悟,靠語言相傳便會滅絕禅的繼承人。百丈與沩山的機用,賓主互換,壁立千仞,珠走玉盤盤走珠。雪窦愛他出語風措,宛轉自在,又滴水不漏,頌道:

   “卻請和尚道”,虎頭生角出荒草。十洲春盡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

   ““卻請和尚道”,虎頭生角出荒草。”頌沩山答處,一似猛虎戴角,讓人近傍不得。雪窦有轉變余才,接著吟誦道:“十洲春盡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 古書上記載,海外有叁山十洲,以一百年爲一春。雪窦之詩展現了一幅明麗澄澈玲珑剔透的景象:暮春之際,百千萬株花樹一時凋殘,只有珊瑚樹林不會凋落,與太陽交相輝映。這種奇妙的圖景,正是“卻請和尚道”所呈顯出來的境象。 《一日一禅》第113頁:“十洲春,是仙山之春。春雖美,無如春盡花殘,春亦不留。言論也是一樣,辯論到極點,便是忘言絕慮,畢竟歸之于無,在這裏是誕生出自知自證的大悟。這個大悟,是永遠地恒放著光彩。”  

   沩山把定封疆,五峰則截斷衆流。五峰的答語,雖然比不上沩山答語顯得氣勢磅礴,卻也如馬前相撲,不容擬議,緊迅危峭,幹脆利落。如果參禅者一味向他的話中去探求,就永遠也難以領會。百丈見他靈活無礙,只與他輕輕地略作點撥。雪窦頌雲:

   “和尚也並卻”,龍蛇陣上看謀略。令人長憶李將軍,萬裏天邊飛一鹗。

   ““和尚也並卻”,龍蛇陣上看謀略。”頌五峰的答語,縱橫捭阖,自在無礙,如同在敵人的陣勢排開之時,從容自如地突出突入。只有具備雄才偉略、功夫高強的大將,才敢單槍匹馬在龍蛇陣上出沒自在,對手沒有辦法困住他。後二句借李廣相比:“令人長憶李將軍,萬裏天邊飛一鹗。”李廣善射,一箭必落一雕。雪窦頌百丈問處如一鹗盤旋,五峰答處如一箭飛空。

   和沩山、五峰相比,雲岩的答語就大爲遜色。雲岩在百丈二十年作侍者,仍然半青半黃,粘皮著骨。雲岩之答,落于言筌,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殊不知 “語不離窠臼,焉能出蓋纏。白雲橫谷口,迷卻幾人源”《古尊宿》卷40《文悅》。 雲岩一心想勘驗百丈,反而被百丈挫敗。雪窦頌雲:

   “和尚有也未”,金毛師子不踞地。兩兩叁叁舊路行,大雄山下空彈指。

   ““和尚有也未”,金毛師子不踞地。”雲岩的答語固然也對,卻像不踞地的金毛獅子一樣,沒有強勁的氣力和沈雄的氣韻。獅子捕捉動物,爪牙隱藏不露,蹲伏在地上,不論獵物大小,都使出全力搏擊,以萬無一失地捕捉獵物。不踞地的金毛獅子,則顯發不出其威猛。“兩兩叁叁舊路行,大雄山下空彈指。”感歎雲岩的話只是向舊路上行,用前人常用的問話來反诘,因此百丈向大雄山下空彈指,白費了一番苦心。乃光《百丈禅要》:“只“兩兩叁叁舊路行”一句,令人涉疑。其實未達本分的,無出身之路的,都在兩兩叁叁裏。”見《禅學論文集》第2冊。  

   雪窦這叁首詩,塑造了鮮明的藝術形象:以“虎頭生角出荒草”,象征沩山凜凜威風無可近傍;以龍蛇陣上出沒縱橫,箭飛雕落,象征五峰與百丈機鋒相拄,電轉星飛;以“金毛獅子不踞地”,象征雲岩答語軟弱無力,拖泥帶水。而“十洲春盡花凋殘,珊瑚樹林日杲杲”之喻,更是一幅美麗如畫、光輝澄明的現量境,予人以廓爾亡言、物我一如的禅悟美感。

   表達懸擱語言禅機的,還有“外道問佛”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65則:

   外道問佛:“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贊歎雲:“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後,阿難問佛:“外道有何所證,而言得入?”佛雲:“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

   本則公案中的外道,精通四維陀典即吠陀經典,自認爲懂得宇宙萬有的道理,到處找人辯論。外道以“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探問什麼是佛法旨意,是非常狡黠的诘問方式,想陷對方于進退兩難之境。佛陀無論以任何言詞應答,都容易墮于“有”、“無”兩端,而予外道以可乘之機。“世尊良久”,不費吹灰之力便使之省悟,以致于贊歎致敬。世尊只眼通叁世,外道雙眸貫五天。外道開悟後,方知禅悟既不在言句上,也不在無言上,既不在“是”,也不在“不是”。正如沩山真如禅師所說:“外道懷藏至寶,世尊親爲高提。”《續古》卷5《木庵永》引天衣義懷有頌雲:“維摩不默不良久,據坐商量成過咎。吹毛匣裏冷光寒,外道天魔皆拱手。”《碧岩錄》本則引百丈道恒參法眼,法眼令參究本則公案,一日道恒正想談體會,法眼說:“停停,你想從“良久”這句話求悟?”道恒豁地大悟,後來示衆說:“百丈有叁訣,吃茶珍重歇。擬議更思量,知君猶未徹!”《五燈》卷10《道恒》只有把一切思慮、是非通通放下,情識斷盡,對這則公案才能徹底分明。雪窦頌雲: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明鏡忽臨臺,當下分妍醜。妍醜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因思良馬窺鞭影,千裏追風喚得回。

   “機輪曾未轉,轉必兩頭走。”諸佛祖師的靈機是禅悟的命脈。外道提出問題,堪稱全機大用。世尊良久,則是看風使舵,對症下藥。世尊全機提起,外道全體領會,禮拜贊歎,機輪遂辘辘地轉動,既不轉向有,也不轉向無,不落得失,不拘凡聖,將相對的觀念一齊輾過。《頌古》卷2雪巢一頌:“華意正濃桃臉笑,春光不在柳梢邊。”  一般的人不落無言即落有言,只知在有、無之間轉來轉去。因此圓悟指出,對這則公案的意旨向來有很多揣測,有的說是“良久”,有的說是“據位而坐”,有的說是“默然不答”,都風馬牛不相及。

   “明鏡忽臨臺,當下分妍醜。”自性不曾動搖,只需“良久”,就如明鏡當臺,萬象不能逃其影質。對外道“得入”處,須是自參、自究、自悟、自會者方知。只要有絲毫的尋思推理,就窒礙不通,遑論入處。《頌古》卷2佛鑒勤頌: “世尊恰似青銅鏡,挂向虛空秋月靜。表裏無私照膽寒,高低一一皆相映。”

   “妍醜分兮迷雲開,慈門何處生塵埃。”頌“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本則公案中,世尊不以言語答複外道,只是“良久”,已超越有、無相對之境,了無纖塵。這種不落言筌而靈機全現的圓融妙用,不但化解了外道狡狯诘問的危機,而且能夠于任運自在之際彰顯禅法旨趣,使外道由衷歎服。故法泰頌雲:“有無不問語先墮,明鏡當臺雙照破。迷雲散盡曉天空,杲日團團紅似火。”《頌古》卷2佛性泰頌

   “因思良馬窺鞭影,千裏追風喚得回。”追風之馬,見鞭影便可馳走千裏,教回即回。雪窦詩指出,若是上上根器之人,一撥便轉,一喚便回。相反,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反而墜入義解,竟不如外道能于電光石火中領會機鋒,一如禅林所頌:“大雄不費纖毫力,良馬何曾用舉鞭。”《頌古》卷2照堂一頌  “駿駒瞥爾窺鞭影,凜凜霜蹄毛骨寒。”同上無著總頌“不問無言及有言,坐觀成敗自安然。仙陀瞥爾知宗墮,誰謂世尊曾舉鞭。”同上本覺一頌

   此詩運用禅悟直覺意象,表達了對外道問佛公案的獨特感悟。世尊良久,機輪未轉。未轉而轉,不落兩邊,不立纖塵,卻頓分妍醜,萬象昭然。詩的最後以良馬一撥便轉,喻外道當下頓悟。此詩格調高逸,如翩鴻入雲,似流風回雪…

《禅宗哲學象征 第二章 公案頌古與不二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