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滯著于善,善根人無佛性,故雲“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 ……如雲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能于一切處爲導師,無佛處雲是佛,無法處雲是法,無僧處雲是僧,名轉大*輪。” 光祚以金屑雖貴落眼成翳說明不可執著于成佛的意念,《古尊宿》卷39《光祚》“雲:“如何是佛法不現前?”師雲:“金屑雖貴。”進雲:“如何是不得成佛道?”師雲:“眼裏著不得。”” 臨濟則從本性無生無滅、本來是佛不必更作佛的視點理解“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古尊宿》卷4《義玄》:““佛法不現前”者,佛本不生,法本不滅,雲何更有“現前”?“不得成佛道”者,佛不應更作佛。古人雲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間法。” 慧開也是從與臨濟同樣的高度理解這則經文。 《無門關》第9則頌:“了身何以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凡此均說明禅宗主張在聖境中要有轉身一路。禅宗將《法華經》的“一乘法”化作開單展缽、拈匙把箸的日用,同時指出要將日用是道的意念進一步超越,否則就容易陷入將禅悟庸俗化、浮淺化的泥淖,與佛法相違,而導致眉須脫落。《黃龍錄續補》:““開單展缽,豈不是一乘法?拈匙把箸,豈不是一乘法?”遂拈拄杖雲:“這個是什麼?若喚作一乘法,眉須墮落!”” 《古尊宿》卷40《文悅》:“僧問:“承教有言,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如何是此一事?”師雲:“鼻孔大頭向下。”進雲:“與麼則晨朝有粥,齋時有飯也。”師雲:“惜取眉毛好。””眉須脫落系禅林習用語,指誤解佛法而招致的後果。
《法華經》的意象具有意義多元的質性,如“白牛”喻,既可象征人類的本原心性,又可象征調心後所達到的禅悟境界。從上文的論析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禅宗在汲取《法華經》精華的同時,往往對《法華經》進行創造性的富有禅意的轉換。這裏再以“白牛”作一例說。《法華經·譬喻品》謂長者子從燃燒的宅舍中逃出,得見露地屋外之大白牛車。“露地”爲門外之空地,經文以平安無事的場所,譬喻脫落煩惱的境界,“白牛”意指清淨之牛。經文中“白牛” 本是譬喻一乘教法,禅宗借“白牛”象征無絲毫煩惱汙染的清淨心,以“白牛車” 象征心性純真活潑的機用。禅宗對“白牛”的體證大略有叁個層面:
首先是主張將心性調柔至露地白牛。如大安以調心喻牧牛,“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轉來,才犯人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個露地白牛,常在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五燈》卷4《大安》。 禅宗調養心性的目的,就是要使“意馬已成于寶馬,心牛頓作于白牛”同上卷10《道誠》, 使散亂心變成柔順心,《續古》卷2《宏智覺》:“趁不去露地白牛,透得過渡河香象。” 這樣就能騎乘白牛、駕馭白牛車:
皮膚脫落絕方隅,明了身心一物無。妙入道寰深靜處,玉人端馭白牛車。 《五燈》卷14《慧晖》
“皮膚脫落”系借用《涅槃經》成句,表示脫落煩惱之心,而彰顯本原心性,其實質也就是調養心性之牛,使它成爲露地白牛。心牛既已調柔,即可“端馭白牛車”,發揮其活潑的機用。
其次是使如同露地白牛的心性顯發妙用。調心之後,心牛不再貪著見取之草,縱使置身于五光十色的現象界中,也不會爲外物所迷惑,而臻于精神的純明自由之境,所謂“相將牧得純和也,羁鎖無拘自逐人”《十牛圖頌·牧牛》, “白牛放卻無尋處,空把山童贈鐵鞭”《五燈》卷15《重顯》, “露地白牛何處覓,牧童空把鐵鞭歸”《續古》卷2《芙蓉楷》,“白牛露地勿遮欄,在處橫眠在處閑”《汾陽錄》卷中,“露地白牛,牧人懶放”《洞山悟本錄·玄中銘》, 正如宏智正覺所頌:
耕雲種月自由人,田地分明契券真。黃獨將看炊作飯,白牛今已牧來純。镢頭活計時時用,物外家風處處親。禾黍十分秋可望,飽叢林漢著精神。《宏智廣錄》卷8
純和調柔的白牛,識取自家田地,耕溪雲,種壟月,已臻絕對自由之境。此時精神田園裏,禾黍累累垂實,洋溢著豐收的法喜。這是一種不可言诠的內證境界,正如雪峰所詠,“欲知白牛處,但看髑髅前”《雪峰語錄》卷下,“白牛常在髑髅前,勸君審細看”同上
其叁是不居白牛聖位。禅宗修行用功的方向是將心性調和得像露地白牛一樣,但既臻空明之境,卻不可住于空明之境,否則就會重新生起“頭角”,《五燈》卷16《處祥》:“問∶“一色無變異,喚作靈地白牛,還端的也無?”師曰∶ “頭角生也!”” 因此禅師往往以截舌之句破除學人對“白牛”的執著,警醒學人“不居無理位,豈坐白牛車”。《五燈》卷6《存壽》。又同書卷15《善暹》:“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師曰∶“瞎!””《古尊宿》卷14《趙州》:“問:“如何是露地白牛?”師雲:“者畜生!””同書卷23《歸省》:““如何是露地白牛?”師雲:“破盆子!”” 因爲“白牛”的心境固然高華,但必須從聖境中轉身而下,方是向異類中行的禅者悲懷:“只如露地白牛是法身極則,亦須轉卻,免他坐一色無辨處。”《曹山元證錄》正可謂:
春深不放白牛閑,依舊隨群入亂山。拽杷牽犁償宿債,尾巴再露與人看。 《續古》卷5《木庵永》
“白牛”並沒有一味高臥白雲深處,而是要進入農莊、人世,爲芸芸衆生拽杷牽犁,擔荷起衆生的辛勤,無怨無悔地貢獻,這才是禅者生活的意義所在。
五、唐代詩歌與《法華經》
《法華經》以其深邃的義理和形象的譬喻,不但對禅宗思想産生了深遠影響,而且通過與唐詩的融合交彙,多渠道地影響了中國文化。
1.唐詩法華意象群
岑參《登千福寺楚金禅師法華院多寶塔》:“多寶滅已久,蓮華付吾師。寶塔淩太空,忽如湧出時。……千家獻黃金,萬匠磨琉璃。既空泰山木,亦罄天府赀。焚香如雲屯,幡蓋珊珊垂。”《全唐詩》卷198詩稱贊楚金禅師深得佛法真谛,並用《法華經》寶塔淩空湧出典故,給多寶塔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接著寫布施之衆多、雕刻之宏麗,香火之鼎盛、法物之莊嚴,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唐代濃厚的民間法華信仰。唐詩中與《法華經》有關的意象尤爲豐富,對此筆者名之爲“唐詩法華意象群”,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僧人作品,茲舉其要者如下因諸喻之寓意前文多已敘及,故此處不複論析。
火宅·朽宅
1“乘閑無火宅,因放有漁舟。”沈佺期《贈蘇使君》,《全唐詩》卷97。
2“始悟塵居者,應將火宅同。”盧綸《同崔峒補阙慈恩寺避暑》,《全唐詩》卷279。
3“火宅煎熬地,霜松摧折身。”白居易《自悲》,《全唐詩》卷440。
4“欲知火宅焚燒苦,方寸如今化作灰。”白居易《贈昙禅師》,《全唐詩》卷440。
5“幻身觀火宅,昏眼照青蓮。”李紳《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全唐詩》卷481。
6“定應鄰火宅,非獨過焦原。”李敬方《題黃山湯院》,《全唐詩》卷508。
7“余勸諸稚子,急離火宅中。”寒山《余勸諸稚子》,《全唐詩》卷806。
8“爲報火宅主,露地騎白牛。”寒山《世事饒悠悠》,《全唐詩》卷806。
9“既傷火宅眩中門,還嗟寶渚迷長坂。”義淨《與無行禅師同遊鹫嶺》,《全唐詩》卷808。
10“微蹤舊是香林下,余燼今成火宅中。”皎然《兵後經永安法空寺寄悟禅師其寺賊所焚》,《全唐詩》卷815。
11“火宅牽纏,夜去明來,早晚擔憂。”呂岩《沁園春》,《全唐詩》卷900。
12“可惜百年屋,左倒複右傾。牆壁分散盡,木植亂差橫。磚瓦片片落,朽爛不堪停。狂風吹暮榻,再豎卒難成。”寒山《可惜百年屋》,《全唐詩》卷806。
叁車·白牛
1“谕鹿車雖設,如蠶緒正棼。”元稹《大雲寺二十韻》,《全唐詩》卷408。
2“殷勤結香火,來世上牛車。”張謂《送僧》,《全唐詩》卷197。
3“白牛車遠近,且欲上慈航。”杜甫《上兜率寺》,《全唐詩》卷227。
4“漫誇鹙子真羅漢,不會牛車是上乘。”李商隱《題白石蓮花寄楚公》,《全唐詩》卷540。
5“一塵多寶塔,千佛大牛車。”陳陶《題居上人法華新院》,《全唐詩》卷745。
6“釣叟無機沙鳥睡,禅師入定白牛閑。”李範《江寺閑書》,《全唐詩》卷795。
7“爲報火宅主,露地騎白牛。”寒山《世事饒悠悠》,《全唐詩》卷806。
8“師誦此經經一句,句句白牛親動步。”修雅《聞誦〈法華經〉歌》,《全唐詩》卷825。
9“梵僧夢裏授微言,雪嶺白牛力深得。”貫休《題弘顗叁藏院》,《全唐詩》卷827。
10“持經功力能如是,任駕白牛安穩行。”齊己《贈念〈法華經〉僧》,《全唐詩》卷847。
11“莫愁歸路遠,門外有叁車。”宋之問《遊韶州廣界寺》,《全唐詩》卷52。
12“真僧法號號僧伽,有時與我論叁車。”李白《僧伽歌》,《全唐詩》卷166。
13“門外不須催五馬,林中且聽演叁車。”岑參《赴嘉州過城固縣尋永安超禅師房》,《全唐詩》卷201。
14“雙樹容聽法,叁車肯載書。”杜甫《酬高使君相贈》,《全唐詩》卷226。
15“叁車猶夕會,五馬已晨裝。”白居易《郡齋暇日憶廬山草堂》,《全唐詩》卷441。
16“指喻叁車覺,開迷五陰纏。”李紳《題法華寺五言二十韻》,《全唐詩》卷481。
17“門外有叁車,迎之不肯出。”寒山《摧殘荒草廬》,《全唐詩》卷806。
18“叁車在門外,載你免飄蓬。”寒山《余勸諸稚子》,《全唐詩》卷806。
19“萬乘遊仙宗有道,叁車引…
《禅宗思想淵源 第八章 《法華經》與禅宗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