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詩學話語體系
吳言生
[北京]哲學研究,2001年第3期
20-28頁
--------------------------------------------------------------------------------
【作者簡介】吳言生 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後
--------------------------------------------------------------------------------
禅宗在表征生命體驗、禅悟境界時,于“禅不可說”的無目的性中建構起一個嚴謹而闳大的禅悟思維體系。這個體系主要由心性論、迷悟論、解脫論、境界論四大基石構成。揭示並闡明禅宗詩學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以及這一話語體系所使用詩學喻象的獨特意義,有助于從宏觀上把握禅宗獨特的思維方式。
心性論:自性的澄明
見性成佛是禅宗的終極關懷。表征自性澄明的意象有:
1.本來面目意象系列。參禅的終極目的是明心見性,徹見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又叫“本地風光”、“本覺真心”、“本分田地”、“自己本分”等,人人本具,超越一切對立,不隨聲色,不拘凡聖,不落見聞,不涉語默,融古今,齊物我,平得失,泯去來,“直下擺脫情識,一念不生,證本地風光,見本來面目。”(《圓悟錄》卷9)“本來面目”是超驗的絕對本體,“描不成兮畫不就”,不被任何語言文字所刻畫塗染。(參見拙文《論禅宗所謂的“本來面目”》,《晉陽學刊》1999年第3期)但盡管如此,禅宗以心印心時,仍借用各種喻象來表示本來面目,這些象喻有:“本來人”、“本來身”、“本來事”、“無縫塔”。禅宗強調,要“打開無盡藏,運出無價珍。不依倚一物,顯示本來人。”(《圓悟錄》卷3)對“本來身”,要“回光影裏見方親”。“本來事”,是“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肌骨異刍荛,稊稗終難映。”(《景德傳燈錄》卷19)而象征著精神生命圓滿無缺的“無縫塔”,則遠非肉眼所能觑見,只有般若慧眼方可明察。
2.無位真人意象系列。“無位真人”是自性的典型象征之一,側重自性的尊貴性。《臨濟錄》:“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從汝等面門出入,未得證據者,看,看!”與之同義的是“主人公”、“觀察使”、“使君”。瑞岩每日自喚“主人公”,提醒自己“惺惺著”、“異日莫受人謾”。(《無門關》第12則)禅門古宿詩:“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公。”(《五燈會元》卷9)在肉質之身的裏面還有一個靈性的自我,這就是主人公,即自性。“觀察使”是當時一個地方的最高行政長官,禅宗用以象征自性。它“不得姓”、“不得名”,卻“自有廊幕在”。(《洞山錄》)這個“廊幕”亦即表層的、肉體的我。“我”的一切活動,都是自性的作用,本體則如如不動,禅宗還用“不動尊”、“不病者”來象征。(參見拙文《臨濟宗禅髓詩研究》,《五臺山研究》1999年第1期)
3.這個那個意象系列。這個那個是本來面目的典型象征之一,側重于自性的不可言說性。本來面目不可觸犯,爲了指示學人體證本來面目,禅宗使用了“這個”、“那個”、“伊”、“自己”、“此身”、“有一人”、“什麼”、“那邊”等一系列代詞來表征。“這個”同于大千,因此劫火洞燃時,大千俱壞時,“這個”卻不壞。它們都是本來的“自己”,爲了避免觸犯,禅宗運用它們來象征。禅宗注重自性的自主性,認爲自性獨立尊貴猶如寰如天子,塞外將軍,反對向外尋求,指出只有不被“別身”即真我之外的另一個我所操縱,才能使“此身”獲安。“有一人”是自己肉質生命中的另一個自己,它“不受戒亦免生死”,它“長不吃飯不道饑”,“終日吃飯不道飽”。懷海說法結束時,待衆人下堂,猝然召喚,衆人回首,懷海問:“是什麼?”叢林目爲百丈下堂句。百丈在陡地呼喚中,使參學者蓦然回首,從其固有的思維定勢中扭轉身來,以徹見本來面目。與現象界此岸相對的“那邊”、“那邊人”、“那邊句”也是本來面目清淨自性的象征。
4.父母未生意象系列。“父母未生時”是自性的典型象征之一,它側重于時間的超越。(參見拙文《沩仰宗禅詩研究》,《淮陰師院學報》2000年第2期)個體生命的源頭是“父母未生時”,宇宙生命的源頭是“混沌未分時”。“混沌”是本源性狀態,“混沌未分時”是不思善不思惡時的本來面目。此時語言文字、聲音都無從産生。文字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文字沒産生,相對的思維也沒有産生,因此要獲得禅悟必須向黑豆未生芽時領會。此時相對意識沒有生起,六根不向外攀援,是亘古的清淨,猶如“洪鍾未擊”。然而寂靜的自性又絕非一潭死水,而是洋溢著潑潑生機,雖然洪鍾未擊,卻充塞大千,聲韻悠揚。佛教把一劫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空劫時世界空無一物,“空劫以前”指世界形成之前而萬物未生之時。此時了無善惡、迷悟、凡聖、有無等差別對待,是森羅萬象沒有生出前的絕對境界。
5.心月心鏡意象系列。心月心鏡側重自性的圓明性。自性光明,不受汙染,天真獨朗,無纖毫情塵意垢,禅宗用淨裸裸、赤灑灑來象征:“淨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對自性淨裸裸赤灑灑的特征,禅宗還以“心月”、“心珠”、“心鏡”來象征。自性湛然圓滿,光輝朗潔,猶如晶瑩圓滿之月:“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心月孤圓,光吞萬象”。“心珠”如璀璨朝日,如晶瑩水月,它又是一顆奇特無比的“神珠”。“明鏡”也叫“古鏡”,禅宗認爲“人人皆有一面古鏡”(《景德傳燈錄》卷22),皎潔自性人人本具,它原真地反映外物而不受外物影響,像來影現,像去影移。自性光明朗潔,如“火把”,如“一道神光”。
迷悟論:自性的迷失
自性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迷悟論。迷悟論反省本來面目失落的緣由。表征自性迷失的意象有:
1.迷頭認影意象系列。迷頭認影是禅宗本來面目失落的典型象征。癡人照鏡,愛鏡中頭影,反而以爲自己的本頭丟失,狂奔亂走以尋找,《楞嚴經》卷4以此譬喻衆生迷失真性執著妄相。禅宗指出,“演若頭非失,鏡中認取乖。”向外求覓,與道轉遠。“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迷頭,豈非大錯。”從眼耳等感官之門向外獲得的知識,只是幻影真知。唯有內省式的頓悟,才能明心見性。(參見拙文《論楞嚴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唐都學刊》1999年第2期)與認影迷頭同類的象征是“騎驢覓驢”、“認賊爲子”。騎驢覓驢比喻愚癡之人不知自身不具的純真人性而更欲向外尋找。《圓覺經》:“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禅宗指出,執著外境,把紛纭遷變生滅不已的外境當作自己的本心,將妄心錯認爲真正之悟見,就是認賊爲子。“渴鹿乘陽焰”指春初原野上日光照映浮塵而四散,渴鹿誤以爲水,奔逐而去卻啜飲無由,佛教以之象征喻人的迷妄之心,《華嚴》、《楞伽》等經典屢設此喻,遂成禅語常用意象。禅宗還以“眼翳空花”、“水中撈月”象征認幻成真而導致自性的迷失。《楞伽經》卷2以病眼者所見各種色相,喻世人面對內外境界所生起的色相感覺都是心病的變相,但對此人們卻不自知覺。(參見拙文《論楞伽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人文雜志》1999年第1期)禅宗借以喻虛妄之心所見到的各種事物沒有實體,“一翳在目,千花競飛。一妄動心,諸塵並起。”(《宗鏡錄》卷54)衆生之心惑亂,不知諸相非相,無中生有,執幻爲實,遂引起無窮的塵勞,導致了無盡的輪回。禅宗還以“貪觀天上月,失卻掌中珠”諷谕貪求遠處的外物,反而失去了身內的珍寶。同類的意象有“貪觀天上月,失卻手中珠”、“貪觀天上月,失卻手中桡”、“貪他一杯酒,朱卻滿船魚”、“貪他一粒粟,失卻半年糧”等。
2.舍父逃走意象系列。禅宗以自性譬父,舍離自性,追逐外物,即是舍父逃走。《法華經•信解品》謂,有人年幼無知,舍父逃走,乞食他鄉,其父思子遷居。後來其子來到父所,其父欲將財物全部傳給他,其子卻不敢相認。其父爲了使之心安,采用種種方便手段。窮子雖受種種厚遇,仍心志卑下。禅宗認爲,衆生猶如窮子,因妄想邪念的蓋覆而流轉于迷界,向外求佛,而悖離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神秀偈雲:“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禅宗感歎“心月孤圓,自生違背。何異家中舍父,衣內忘珠!”(《五燈會元》卷18)並指出舍父逃走的窮子即是“客作漢”,呼喚他們早日歸來,“識取自家城郭”。(參見拙文《論法華宗對禅思禅詩的影響》,《中國佛學》2000年第2期)禅宗在形容自性迷失時,還用“萬裏望鄉關”、“白雲萬裏”來象征。
3.抛卻家寶意象系列。“自家寶藏”是自性的典型象征之一,側重自性的寶貴性。每個人在精神上都富有自足,都有純真的人性,這就是“自家寶藏”。禅宗指出,自家寶藏人人具足,取之不盡,用之無竭,不假外求。禅宗反複強調人人皆有佛性:“暴富乞兒休說夢,誰家竈裏火無煙?”君看陌上二叁月,哪個枝頭不帶春?“既然自性原本自足,就不必向外尋求。向外尋求,即是迷失:“不識自家寶,隨他認外塵。日中逃影質,鏡裏失頭人。”(《頌古聯珠通集》卷13)對這種迷失,禅宗生動地形容爲:“碧波深處釣魚翁,抛铒牽絲力已窮。一棹清風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宮。”(同上書,卷16)釣魚翁抛铒牽絲,耗盡氣力,只知向外索求,了無心思領受清風明月,置身水月交輝澄明透剔的水晶宮殿,卻…
《禅宗的詩學話語體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