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詩審美境界論

  禅詩審美境界論

  吳言生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61-67頁

  --------------------------------------------------------------------------------

  【英文標題】On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Chan Sect Poetry

   WU Yan-sheng

   The Literature Institut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

  【作者簡介】吳言生(1964-),男,安徽廬江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文學博士。陝西師範大學 文學研究所,陝西 西安 710062

  【內容提要】禅宗詩歌表達獨特的禅悟體驗,其審美境界的範型是一切現成現量境、水月相忘如如境、珠光交映圓融境、任運隨緣日用境。現量境羚羊挂角,無迹可求;如如境能所雙亡,色相俱泯;圓融境珠光交映,重重無盡;日用境饑餐困眠,脫落身心。體證禅詩審美境界,對建構21世紀中國禅詩研究學、整合傳統詩學的境界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英文摘要】There are four types of typic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the Chan Sect Poem as follows:(1)to understand object directly with the senses,while abandon logic thinking; (2)shinning upon each other like the inter-reaction between water and the moon; (3)to absorb and mix together like the brilliance of pearls; (4)to feel the truth in daily life. To savour this four typies of consciousness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construct the study of Chan Sect Poetry of China dur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關 鍵 詞】禅詩/審美/現量境/如如境/日用境

   Chan Sect Poetry/aesthetic/Xianliang Imagery/Ruru Imagery/Daily Life Imagery

  【參考文獻】

   [1]吳言生.論禅宗所謂的“本來面目”[J].晉陽學刊,1999(3).

   [2]普會.頌古聯珠通集[A].續藏經:115冊[Z].商務印書館影印日本藏經書院,1912.

   [3]克勤.圓悟佛果禅師語錄[A].大藏經:47冊[Z].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2.

   [4]普濟.五燈會元[M].北京:中華書局,1997.

   [5][德]叔本華.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甘陽.語言與神話序[A].卡西爾.語言與神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叁聯書店,1988.

   [7]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8]吳言生.論《金剛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J].中國佛學,1999(1).

   [9]吳言生.論《楞嚴經》對禅思禅詩的影響[J].唐都學刊,1999(2).

   [10]吳言生.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禅思禅詩的影響[J].人文雜志,2000(2).

   [11]吳言生.曹洞宗禅詩研究[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12]慧開.禅宗無門關[A].大藏經:48冊[Z].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2.

   [13]頤藏主.古尊宿語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6.

  --------------------------------------------------------------------------------

  

   禅宗以徹見本來面目爲終極關懷。禅宗認爲,由于迷已逐物,逐物迷己,導致了“本來面目”的失落。爲了重現“本來面目”,禅宗運用般若智觀粉碎迷情妄念,以回歸于纖塵不染的生命源頭。[1]般若智觀表現爲電光石火、棒喝截流的公案機鋒,迸射出壁立萬仞、不可湊泊的禅悟思維,形成了禅宗詩歌的審美現量境、如如境、圓融境、日用境,以及與之相應的澄明高遠、色相俱泯、圓融諧美、質樸自然的美學風格。

   一、一切現成的現量境

   佛教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顯現,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在禅宗看來,無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百草樹木作大獅子吼,演說摩诃大般若,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顯著活潑的自性。蘇東坡遊廬山東林寺作偈:“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潺潺溪水,如同佛陀的廣長舌,徹夜不停地宣說著微妙佛法;蔥郁青山,明明白白地呈露著清淨法身。溪水流珠濺玉,徹夜不停宣說著千千萬萬首禅偈,它們是如此的豐盈富瞻,凡夫之舌又怎能將它的妙義傳達給別人?黃山谷的開悟,也得益于對山水真如的感悟。山谷參晦堂,多次請求禅師指示佛法的徑捷入門。一日侍行之際,岩桂盛放,清香飄拂,晦堂遂借用“吾無隱乎爾”開示山谷,山谷豁地大悟。禅道明明白白地呈露在眼前,如果舍近求遠,就不會聞到岩桂幽香,從香悟入。晦堂將仲尼之“吾”,置換成自然之“吾”,正表征了山水真如的禅悟體驗。禅僧吟頌山谷開悟公案雲:

   渠侬家住白雲鄉,南北東西路渺茫。幾度欲歸歸未得,忽聞岩桂送幽香。[2](《頌古聯珠通集》卷39)白雲鄉是白雲萬裏之外的鄉關,是精神的故裏。遊子思歸,多少次努力都沒有成功,因爲歧路太多,找不到回歸之路。忽然間岩桂送幽香,嗅聞之際,靈光作現,方悟大道就在目前,故鄉就在腳下。詩人心有靈犀,于岩桂飄香之際頓見本來。由于萬物皆是佛性的顯現,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乃是一切現成的圓滿自足境,“火不待日而熱,風不待月而涼。鶴胫自長,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烏玄,頭頭顯現。”[3](《圓悟佛果禅師語錄》卷1)“月白風恬,山青水綠。法法現前,頭頭具足。”[4](《五燈會元》卷15)對圓滿自足的現量境,只有泯然忘我,脫落情塵,作即物即真的鑒賞,才能得其叁昧,所謂“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本來現成事,何必待思量。”[4](《五燈會元》卷6)

   現量境一切現成,不假推理,它是原真的、即時呈顯的、未經邏輯理性幹預的境界,不可用比量來推知揣度,是現量境的根本特點。僅憑知性邏輯並不能達成禅悟,不落二邊的禅不可以計量解會。禅既不能思量,也不能不思量。落入思量,禅就會蛻化成空洞的概念、抽象的名詞;墜入不思量,反理性的弊病就會産生。禅建立在非思量的基礎之上,是超越了思量和不思量的現量。現量指感覺器官對于事物原真態的直接反映,純以直覺去量知色等外境諸法的自相,如眼見色、耳聞聲,未加入思維分別,毫無計度推求等作用。與現量相對的是比量,比量是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如見煙比知彼處有火。禅的“現量”,指不容情塵計較直契本來面目的禅悟觀照。所謂情塵計較,即是指人生種種實用利害的心念。根據審美距離說,在審美中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使客體無從與現實的自我發生鈎搭,才能使之充分顯示其本色。透過距離看事物的方式是特殊的觀物方式,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事物才單純地爲我們所觀賞。禅者能夠不起利害不起意欲,而以純粹無雜的審美眼光來觀賞對象。此時人“自失”于對象之中,“人們忘記了他的個體,忘記了他的意志;他僅僅只是作爲純粹的主體,作爲客體的鏡子而存在,好像僅僅只有對象的存在而沒有知覺這對象的人了……這同時即是整個意識完全爲一個單一的直觀景象所占據,……置身于這一直觀中的同時也不再是個體的人了,因爲個體的人自失于這種直觀之中了。他已經是認識的主體,純粹的、無意志的、無痛苦的、無時間的主體。”[5]

   現量地觀照審美對象,也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靈魂。西方哲學的主流曆來是把邏輯思維方式當作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和研究,隨著卡西爾“神話思維”、胡塞爾“直面于事情本身”等觀念、口號的提出,20世紀西方尤其是歐陸哲學的重要特征在于哲學研究已經日益轉向“先于邏輯”的東西。著名的現象學的“懸擱”、“加括號”,即是要求把人們習以爲常以至根深蒂固的邏輯思維暫先懸擱起來,暫時中止邏輯判斷,把邏輯思維所構成的一切認識對象也暫先“放進括號裏”,以使人們可以不爲邏輯思維所累,從而穿透到邏輯的背後,達到對事情的“本質直觀”。現象學方法的基本精神——把邏輯思維“懸擱”起來——構成了歐陸人文哲學的靈魂。德裏達的“塗掉”仍是“懸擱法”的更具體運用。被公認爲英美分析哲學開山祖師的維特根斯坦,在其後期竟也喊出了一句足以與胡塞爾的名言相比美的口號:"Don”t think but look!"[6]現量的觀照,正…

《禅詩審美境界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禅詩理事圓融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