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典頌古 第四章 公案頌古與禅悟境界 一、一切現成▪P2

  ..續本文上一頁魚遊向龍門,能跳過龍門的,頭上生角,于叁級浪高中騰雲駕霧化龍而去;跳不過龍門的,點額曝腮,困頓于死水。而愚癡漁人,不知魚已化龍而去,以爲還在塘裏,連夜戽幹池塘之水以求魚。雪窦用這組形象,比喻慧超如魚化龍,于法眼言下大悟;而後世愚鈍禅人,以爲佛法證悟在法眼言句之中,尋言覓理來進行參究,根本不可能得其真谛。

   此詩前二句以春風鹧鸪的美麗境象來象征脫落煩惱、一切現成的悟境,後二句以戽水求魚的新奇喻象來表示咬嚼言句、胡餅覓汁的謬妄。頌古本身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境界,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詩學修養。

   參禅者認識到本來現成、本來是佛,形成了鼻孔遼天的精神氣度。表達這類禅悟體驗的有“黃檗口+童酒糟漢”、“南泉圓相”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11則:

   黃檗示衆雲:“汝等諸人,盡是口+童酒糟漢,恁麼行腳,何處有今日。還知大唐國裏無禅師麼?”時有僧出雲:“只如諸方匡徒領衆,又作麼生?”檗雲:“不道無禅,只是無師。”

   禅宗發展到黃檗所處的中晚唐時代,如火如荼,馬祖道一、百丈懷海、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等大師們的法嗣遍布中華。而黃檗卻說“無師”,這是因爲在他看來宗派乃是人爲的區分,各有各的體會。禅到處都有,佛在每個人的心中,主要應靠自己去領會、參悟,僅僅依賴于師家是沒有用的。雪窦頌雲:

   凜凜孤風不自誇,端居寰海定龍蛇。

   大中天子曾輕觸,叁度親遭弄爪牙。

   “凜凜孤風不自誇,端居寰海定龍蛇。”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黃檗說大唐國內無禅師,是自逞自誇。但真正明白了黃檗的意思,就會知道他絕非自誇,而是要喚起禅僧的自信。只有將佛法道理統統舍卻,將玄妙奇特全部放下,自然觸處現成,不誇而自威。這樣的禅者,心如明鏡,是龍是蛇,入門來一驗便知。雪窦贊歎黃檗具有定龍蛇的手眼,有擒虎兕的機用。

   “大中天子曾輕觸,叁度親遭弄爪牙。”雪窦援引事實來承接上二句,說明黃檗禅風的淩厲迅疾。黃檗接人,向來施以本分鉗錘,臨濟叁度問法叁度被打,終于大悟,禀承黃檗宗旨,開創了臨濟宗。非但臨濟遭打,縱使是大中天子,也曾多次遭到他的掌擊。大中天子指宣宗。宣宗未即位前因躲避宮廷鬥爭,潛隱在香嚴禅師處剃度做沙彌。黃檗有一次禮佛,大中問:“不著相而求佛,不著相而求法,不著相而求僧,你禮佛是在求什麼?”黃檗飛掌而擊。大中說:“太粗魯了。”黃檗說:“這是什麼地方,說粗說細?”說著又是一掌。

   此詩首二句寫出黃檗的機鋒迅疾、氣度威嚴,後二句援引唐宣宗做沙彌時被黃檗一再掌擊的禅門典故,形象地描畫出黃檗無依獨運的精神氣度。這種精神氣度,正得益于對本來現成的自肯自信。

   表達大悟不存師悟境的,有“南泉圓相”公案及頌古。《碧岩錄》第69則:

   南泉、歸宗、麻谷,同去禮拜忠國師。至中路,南泉于地上,畫一圓相雲:“道得即去。”歸宗于圓相中坐,麻谷便作女人拜。泉雲:“恁麼則不去也。”歸宗雲:“是什麼心行?”

   南泉、歸宗、麻谷等叁人都是馬祖門下的逸才,有一次他們准備上京去拜訪著名的慧忠國師。南泉畫圓相,象征自性圓滿,是佛的境地。歸宗舉身便坐,超越相對,非聖非凡。麻谷見了作女人拜,象征男女同一,無有區分。南泉認爲每個人都表現到家,等于已經晉見了國師,沒有再去的必要。雪窦頌雲:

   由基箭射猿,繞樹何太直。

   千個與萬個,是誰曾中的?

   相呼相喚歸去來,曹溪路上休登陟。

   (複雲:“曹溪路坦平,爲什麼休登陟?”)

   “由基箭射猿,繞樹何太直。”由基姓養名叔,字由基,春秋時楚國人。楚莊王有次出獵,在山中看到一只白猴,命手下發箭,沒有射中,那只白猴竟拾起箭來嬉戲,莊王遂命由基來射它。由基將弓一拉,白猴即抱樹悲啼。發箭之時,白猴繞樹逃避,那只箭也繞樹旋轉,射殺了白猴。這是絕世的神箭,雪窦卻說“繞樹何太直”,用得妙絕。他們叁人殊途同歸,都是“太直”。七縱八橫,不離方寸,百川異流,同歸大海,所以南泉說既是這樣就不必前去。

   “千個與萬個,是誰曾中的?”自古以來,參禅求道者不計其數,千千萬萬的人都想射中心猿,求得心國的甯靜,但到底多少人能夠中的?兩句反襯叁人對圓相一畫一坐一拜,都表達了超妙的悟境。

   “相呼相喚歸去來,曹溪路上休登陟。”頌南泉道“恁麼則不去也”。南泉等人既已悟明心性,滅卻煩惱,再去已是多余。詩至此本已結束,雪窦又下一語:“曹溪路坦平,爲什麼休登陟?”曹溪路絕塵絕迹,淨裸裸赤灑灑,坦蕩砥平,爲什麼卻不去登陟?這與本則公案主旨息息相關。叁人的作略,旨在將一切相對觀念滅除,這才是養由基射猿的神妙之處。但滅除了相對觀念,得到“曹溪路坦平”的悟境,還須用金剛般若隨說隨掃,將此了悟之心也予以拂除。

   此詩從由基射猿的意象加以生發。人心躁動,佛教喻之爲猿猴。射中心猿,即是將相對的妄念滅除,以臻于心國太平之境。對于徹悟之人來說,即便七縱八橫(“繞樹”),亦能頭頭達道(“太直”)。南泉叁人就是這樣的悟者。叁四兩句宕開一筆,以衆多求道者無由見道反襯叁人能夠當下明心見性。五六兩句收阖,說一念心歇即菩提,不必再向外求道。此詩設置了背觸意象“繞樹何太直”,造境精警奇特。頌古以“千個與萬個”的誇張手法襯托南泉叁人是鳳毛麟角的徹悟者;以“是誰曾中的”的反诘句式,襯托南泉叁人頓悟本心,增強了低徊唱歎的藝術效果。以“相呼相喚歸去來”的複疊回環句式,寫出叁人灑灑落落的悟者風致。複以“曹溪路上休登陟”以及著語,勾起懸念,將讀者引向意路不及之境。

  

  

《經典頌古 第四章 公案頌古與禅悟境界 一、一切現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