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反對貧窮 不排斥佛教經濟▪P2

  ..續本文上一頁業,那麼,國家應該提供他們種子、牛、土地、水、肥料、灌溉設備等必需品。而這些提供應被視爲無償或優惠提供。必須給農業予以重要地位。基礎工業和其它爲人類基本需求服務的企業應得到鼓勵。

   (2)經營貿易應該得到鼓勵。誰願人事商業活動,國家應該提供基本的資金。國家應當警覺在這些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剝削現象。國家給商人的貸款不應該得到嚴格的控製。

   (3)誰願從事政事,國家給予錢糧(工資)。政府給錢糧,應給那些負責任,身心投入給國家的人,而不是給那些貪汙、不勤、不積極工作者。同時,國家要保障這些公職人員應有的自主權利。

   (4)國家應盡力支持精神食糧的生産傳播。

   經濟活動中,人是關鍵的因素。所以,人力資源必須被合理應用。人有其職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其它方面的發展有賴于此。佛陀說:“貧困可被消滅,國家可被繁榮,通過人人有其職。”

   國家應當援助失業者,直到他們有職。那些身心殘疾的,國家應當對他們負起責任。失業太多,對國家是個負擔,雖然,這此失業者是國家自己造成的。經雲:看一個國家是否繁榮,有個簡樸的標准,那就是:是否人人有固定的收入。

   有個佛教故事說:人問強盜爲何互相搶奪。強盜回答說:因爲貧困和饑渴。國王聽說後,大發悲心,給他們財物金錢,于是他們暫停了搶奪。但當他們用完這些財富,又變成強盜了,因爲,他們沒有其它生存手段。這故事啓示的是:提供勞動就業機會比提供純粹的物質援助要好的多。有價值的多。

   人有其職是需要的,但職員的素質也必須被強調。化經說,農民、勞工、職員、商人,他們應該熟練于他們的工作並且努力;另一方面,職業教育必須得到保證,以便職業者能更好地履行其職責。

   針對不同的職員,應據其不同的能力、專長,給予不同的工作。一個人長于務農,不該令他經商;一個人有智慧于商業,不應該讓他去務農。

  佛陀認爲,一個好的商人,應有叁德:

   (1)有辨別貨物質量好壞的智慧;

   (2)能幹,長于買賣;

   (3)信譽良好,被人信任。

   在同一藏中,佛陀還說,商人創造利潤要通過正當手段,資本要有來源,不是賣空買空,經營爲客戶所需,努力工作。

   必須強調的是,關于勞動,它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曾經,佛陀遇上一外道,這外道指責佛陀什麼也沒做。佛陀就對他說:“我同樣工作,犁田、播種。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理解是轭、是犁,謙虛是犁的杆,智慧是結,深思是犁尖和棒,能量的發揮正是負重的四腳牛。這工作的目的就是爲了利益人群,使之幸福。”

   人要物質生活,也要精神生活,所以,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皆爲必須,兩者是不可偏廢的。

   佛陀曾指出,勞動的目的,不單單爲了創造物質,也爲了發展人的精神。佛陀希望人們的身心和道德在勞動中獲得進步。換句中國禅宗六祖慧能大師的話說,就是:行、住、坐、臥皆是禅,勞動也是一種禅。

   財富的分配

   財富的分配,已非什麼新概念,但始終卻是經濟學關鍵的問題。

   在佛教看來,絕對的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因爲,每個人出生就不同,他們的綜合條件也不同。但希望有個比較合理的分配是可能的。在佛教,剝削是被反對的。佛教認爲,貧困的一個直接原因便是分配不公。據佛教,貧富的兩極分化的矛盾,可以通過合理的稅收製度、減少剝削、布施活動等而得到緩解。經中說,古代的君王、富人等就經常進行布施活動,供獻食、衣給客人、旅者、病人、受災害者、遁世的修行人。

  人的全面發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貧困是災難。爲了人類的基本需求,擁有財富是必須的。佛教沒有反對私有財産。佛教鼓勵人們在正當的方式框架內去從事私有事業或公有事業,財富的積累要通過非暴力和合法的手段。但是,佛教認爲,一旦財富超出其基本需求便無意義。因爲,不管男人、女人、窮人、富人、白人、黑人,終免不了一死。死,毀滅,是一切生物的結局。也許有人認爲有了錢便有了一切,但他們錯了。他們可用財富延長生命嗎?可以阻止死亡嗎?佛陀說:財富不能隨著死亡走,當人死亡進,不能攜財物同行。我們也常說:錢可買到床,但買不到睡眠;錢可買到書,但買不到智慧;錢可買到山珍海味;但買不到好胃口;錢可買到飾物,但買不到美麗;錢可買到房子,但未必是家;錢可買到豪華,但不是舒服;錢可買到滿足,但未必是幸福;可買到宗教聖典,但不是解脫。所以佛陀警告人們不要成爲財物的奴隸。要知道,人不是爲了財物而活,不是純經濟的動物。財物遠遠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是沒有意義的。人最終的目標是發展人的精神世界。人的貴賤不決定于出生,同樣,也不由財物的多寡而決定。在南傳佛教文典《Esutari Sutta》中,佛陀就說:“婆羅門,我沒有宣稱人的高貴是由于擁有大財富”,“之所以高貴,是擁有純潔的人生。”所以,在另一部叫《Vaddhi Sutta》的經典中,佛陀教導我們必須跟從五咱品德,即博愛、修持、智慧、純潔、信仰。根據佛教,以上五種品德勝于財富,是人生真正的財富。總之,物質生活是被佛教強調的,但不是目的。強調財物是爲了人類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不是全依賴佛陀,而是靠我們自己。佛陀說,他只是導師,引導我們走路,指導我們方向。路還得靠我們自己行。決定我們自己命運的還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睜開眼睛,不邁開步子走路,不能到達目標。我們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佛陀拯救自救者。

   以上就是佛教經濟學面貌之大概。佛教認爲,如能以此佛教經濟學治理經濟,那麼,人們就會“過著道德的生活,男人、女人各務其事,國家事業蒸蒸日上,安甯、和平、百姓幸福,家庭安樂,載歌載舞,夜不閉戶。”(信息來源:鳳凰佛教網)

  

  

《佛教反對貧窮 不排斥佛教經濟》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1 學忍辱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