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死的省思——從生死的探索到現代生死學建構課題(慧開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精神治療學﹑死亡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以及其它一般科學,乃至文化﹑藝術…等領域之探索成果,是一項跨越時空的巨大任務,實非單靠極少數專家學者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學術工作。

  四﹑現代生死學相關課題之開展

  承上所述,芸芸衆生的生死大事,不但關乎個人層面的心性體認﹑生死自覺與生死超克,還牽涉到整個社會層面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禮儀製度﹑風俗習慣﹑醫療保險﹑社會福祉﹑公共政策﹑法律﹑經濟…等領域,彼此交織成錯綜複雜的立體網絡結構。因此,欲全面論述現代生死學的基本問題,必須兼顧「個體生死學」與「總體生死學」(或「共命生死學」)兩個層面,前者相當于上述之狹義生死學,後者則相當于上述之廣義生死學。

  此外,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開列出「微觀(microscopic)」與「宏觀(macroscopic)」的生死學,宏觀的生死學相當于上述的總體生死學與廣義生死學,但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宇宙的生命探索與研究,佛典中經常出現的「一切衆生」﹑「法界有情」﹑「緣起緣滅」﹑「生死輪轉」…等概念與義理即有此意味;而微觀的生死學則相當于上述的個體生死學與狹義生死學,但範圍可以更爲縮小到細微生命的探索與研究,例如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等學科領域。

  綜合以上所論,今嘗試提出現代生死學之理論建構與其相關課題之開展,而以南華大學人文學院 生死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生死所」)之課程規劃與發展爲例。本所(碩士班及碩士在職專班)整體課程規劃理念,配合及延伸生死學系之課程架構,以哲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爲經,質性與量化之研究方法爲緯,並結合精神醫學﹑精神治療學﹑人類學﹑文學﹑藝術﹑音樂等學科領域。有關哲學之基本相關學門,由哲學研究所提供「中國哲學」﹑「西洋哲學」以及「印度哲學」等哲學基礎學科的訓練;而宗教學之相關學門,則由宗教學研究所提供「宗教哲學」﹑「宗教心理學」﹑「宗教社會學」﹑「宗教人類學」等宗教學方**之訓練。生死所則基于哲學與宗教學研究之基礎,開出「生命倫理學」與「死亡哲學」,並可結合世界宗教與民間宗教之研究而開出「神話象征研究」等課題。

  由心理學與社會學之基礎研究,可開出「生死心理學」與「生死社會學」等整合性學科,進而可發展出著重心理層面的「意義治療學」﹑「臨終精神醫學」,與著重社會層面的「老年學」﹑「自殺學」﹑「醫療社會學」﹑「生命禮儀文化」等整體生死學方面的學科。而在個體生死學的領域,則有兩門重要的學科:「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

  此外,在教育方面有「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或「生死教育」等課題。在養生送死方面,則有「養生技藝」﹑「生死公共議題與政策」﹑「壽險與生死信托」﹑「殡葬管理」﹑「墓葬學」或「墓葬研究」等課題。至于結合文學﹑藝術﹑音樂等領域,可開出「死亡文學」﹑「死亡藝術」與「死亡音樂」等課題。

  實際課程的安排,除了碩士論文之外,分爲四個層次,說明如下:

  (一) 基礎(方**)課程:質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生死學基本問題討論﹑宗教學基本問題討論﹑哲學基本問題討論﹑……等。

  (二) 理論課程:社會生死學﹑心理生死學﹑生命倫理學﹑自殺學﹑老年學﹑醫療社會學﹑墓葬學﹑深層心理學﹑超心理學﹑臨終精神醫學﹑輪回理論研究﹑……等。

  (叁) 應用導向課程:生死教育﹑臨終關懷﹑悲傷輔導﹑養生技藝﹑殡葬管理﹑心理谘商與治療﹑現代風水研究……等。

  (四) 專題研究課程:死亡哲學專題﹑死亡與文學專題﹑死亡與藝術專題﹑死亡與音樂專題﹑意義治療學專題﹑宗教生死學專題﹑生命禮儀研究專題﹑生死神話象征研究﹑醫療公共政策研究﹑環境公共政策研究﹑生死法規研究﹑證照製度研究﹑壽險與生死信托研究﹑……等。

  至于生死學系(大學部)之課程規劃,則以培養下列叁方面的人才爲主:(1)生命哲理之基本研究人才﹑生死教育之專業師資與改善生死禮俗之文化工作者﹑(2)醫療與生死之公共政策及法規的基本研究人才與推動者﹑非營利組織的基本幹部﹑(3)生死相關服務事業之實務規劃﹑經營與管理人才。因此課程之設計采取科際整合的進路,並依照本系的整體規劃理念分爲叁個學群:(1)生命哲理與生死禮俗文化學群﹑(2)生死政策與非營利組織學群﹑(3)生死服務事業管理學群,每一學群均包含6學分之必修課程與相關之選修課程。其內容涵蓋生死學﹑宗教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律﹑文化人類學﹑生命倫理學與管理學等各方面的相關學科(于此不再詳述),作爲本系學生的基礎養成教育與專業訓練課程。此外,課程的整體設計除了強調理論與實務面的結合,更著重其整合性﹑前瞻性與開創性,以期能培育推動提升生死文化所需的人才,朝向未來生死相關服務事業的法製化﹑專業化與製度化而努力。

  國內生死學之研究,因爲才剛萌芽,尚在建構的階段,因此還是一個開放的學門,仍須不斷地探索﹑開展與修正,以上僅就個人之思惟與學力所及,提出一些初步的構想,就教于教界大德﹑學界先進與海內方家。

  伍﹑結語

  筆者個人因曾在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從學于傅偉勳教授多年,所獲之啓迪甚多,禀承傅教授開創生死學研究之理念與願景,加上近五年來,在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與宗教研究所任教及與學生互動的教學經驗,以及經常與校內諸位同仁研討切磋所獲之共識,對現代生死學之建立與相關課題之開展,有一些獻曝野人之淺見,藉此機緣 ,不揣淺陋地提出,以期能收拋磚引玉之效,推廣國內生死學之教學與研究,引導社會大衆重新建立積極健康的生死態度,不但提升生命與生活的品質,同時也更加重視死亡的尊嚴與品質。

  海德格在其經典之著《存在與時間 (Being and Time)》一書中,對死亡作實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而提出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此一概念,揭示「死亡」是吾人「存在」的一部份。海德格的實存分析,是建立在一世生命的角度與觀點而論的,死亡對人生而言是具有絕對意義的「全程終點」,所以說人是「向死」的存在。然而,從佛教叁世論的立場與觀點,死亡只不過是衆生之一期生命中,帶有相對意義的「分段終點」,或者是銜接前後世的「轉折點」,是故,在此意義之下,人已不再只是「向死」的存在,更是「朝向生生不已」的存在。

  面對生死,吾人可以有種種不同觀點與層次的生死態度﹑生死思惟與生死悟境。對普世之芸芸衆生而言,生者,快樂而可欣,死者,恐怖而可厭,死亡是「存在」的夢魇與對生命的威脅。對哲學家而言,生是負擔,未必可喜,死乃回歸,未必可悲,死亡是思惟的課題與參究的公案;對他力拯救型的宗教徒而言,生是恩典,死乃懲罰,死亡是信仰的動力與救贖的緣由;對自力解脫型的宗教行者而言,生是緣起,死乃緣滅,死亡是發心的動力與解脫的契機。

  生死大事終究是人生無法回避的必修課題,最後借用大乘佛教的論點,以總結不同層次的生死態度與生死境界:

  凡夫 因貪生怕死﹑煩惱叢生而醉生夢死;

  二乘 因厭離生死﹑斷除煩惱而了生脫死;

  菩薩 因無畏生死﹑慈悲大願而出生入死;

  諸佛 因證得不生不滅﹑功德圓滿而涅槃寂靜。

  

  

《生死的省思——從生死的探索到現代生死學建構課題(慧開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