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的省思——从生死的探索到现代生死学建构课题(慧开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的是更为漫长的黑夜与白天。」

  然而当我们实际面临死亡之时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能否善终而有尊严。《尚书.洪范》篇中说人生有五福(也就是「五福临门」这个成语的出处):「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这最后的一福「考终命」即是善终,换言之,也就是死亡的尊严与品质。古哲将善终列为人生五福之一,而且是五福之终极,可见善终对人生的圆满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面对死亡既然是人生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我们就应该及早预作功课的研究与死亡的准备,免得到头来落得「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而措手不及。吾人面对死亡的预备功课,在提升灵性的层面,其内容包括哲理的思惟,宗教的探求,生死观的建立…等等;而在世间人伦与法律层面,则是预立遗嘱,以免身后引起家人或子孙的争端。至于具体的功夫则有平日的养生之道,或是宗教修持,以期能预知时至,潇洒走一回。

  (二) 宗教修持与生死超克

  生死的课题与生死的超克,可说是世界各大宗教的终极关怀与终极目标,然而从宗教的角度来探讨生死超克的方式,就必须要从宗教的教义主轴来切入,因此在讨论之前,须先作个基本的分类。综观东西方各大宗教,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别:「他力拯救型」与「自力解脱型」。

  他力拯救型的宗教,以基督宗教为代表,其分支包括有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与基督新教等一神教。其教义的内容,主要是造物主透过启示(revelation)的方式,由先知们(prophets)代为宣示其意旨于世人。有关人类死亡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违背了上帝的禁诫,因而遭受到上帝的惩罚,死亡就是罪人应付的代价。然而之后又由于上帝的恩典,遣其独子降临尘世,宣扬福音并为所有人类赎罪。世人只要信仰耶稣,并且接受耶稣为神子,为救世主基督,就能获得救赎(salvation),克服死亡,获得永生(eternal life),否则将接受死后的审判而入地狱。

  自力解脱型的宗教,包括佛教与印度教的部份学派,特别是印度教之吠坛多(Vedānta)学派与佛教之禅宗可为代表。至于佛教里的净土宗则是属于「自他相应型」,既不偏于自力,也不偏于他力,但仍然是以发心立愿的自觉为修行的基础。佛教认为死亡乃是生死轮转之一环,而生死轮转是众生的我执与无明烦恼的投射与展现,欲彻底克服死亡,唯有断除我执与烦恼,以超越生死轮转的束缚,而达到涅槃解脱的自在。

  佛教以四圣谛「苦﹑集﹑灭﹑道」为根本教义,阐述世间的流转因果与出世间的解脱因果,以三学(戒﹑定﹑慧)﹑三慧(闻﹑思﹑修)与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修持,断除三毒(贪﹑瞋﹑痴)的烦恼,证得缘起性空,无我我所的涅槃解脱。佛教之实践法门,依众生愿力之大小,又可分为小乘声闻道 与大乘菩萨道,前者以「了生脱死,不受后有」为宗旨,后者以「出生入死,生死一如」为行愿。禅宗强调「顿悟顿修」,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净土宗则强调「信愿往生」,由阿弥陀佛之慈悲大愿,以愿引愿,而感发娑婆世界的众生发愿求生净土。净土者,清净国土之意。净土并非天堂,乃是阿弥陀佛为接引十方众生,而化现成就之清净庄严的世界。众生发愿往生净土,非为享乐,而是为求进修佛道,俟佛道成就之后,仍须回入娑婆世界,普度沉溺苦海中的众生。

  肆﹑现代生死学之建构课题

  一﹑「生死学」之缘起

  生死学的滥觞,可溯源至二十世纪初,1908年之诺贝尔生物化学奖的共同得主之一,俄国生物学家Elie Metchnikoff (1845-1916),他在其1903年所出版的书“The Nature of Man”中,首先提出“Thanatology”(死亡学)的概念。其后,1948年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的诗人与文学批评家艾略特(T.S.Eliot, 1888-1965)率先于1955年倡导:“Death Education”(死亡教育)与性教育是同等地重要与必要。195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Herman Feifel 出版了他所主编的一本书“The Meaning of Death (死亡的意义)”,引起社会各阶层热烈的回响,因此而开启了美国教育界推动「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的契机。1963年,Minnesota大学首先开设了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之后全美各大学相继跟进。时至1974年7月,根据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报导:全美国已经有165所大学校院,开设了以“Death and Dying(死亡与临终)”为主题的通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更将其纳入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开课的历史已达二十年以上。1976年,美国成立了ADEC (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死亡教育与谘商学协会」,推动相关的教育与谘商工作,其每年召开一次的年会,都有五﹑六百位以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与会。

  国内生死学的研究,则是由已故知名学者傅伟勋教授自美国引进而肇其端,在其于1993年出版的大作《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一书中,他首先引介美国「死亡学」的研究与「死亡教育」的发展,并且更进一步结合「生」与「死」的探索课题,而提出「生死学」(Life-and-Death Studies)一词,作为新的学科名称,不但掀起国内各界探讨生死学的热潮,更促使各大学校院(从台湾大学开始)相继开设生死学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

  二﹑「现代生死学」之建立

  先师傅伟勋教授(1933~1996)在其生命之作《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一书中,首先提出从科际整合的立场建立「现代生死学」此一研究课题 。傅教授以「现代人的死亡问题」为开端,引介美国的「死亡学(Thanatology)」与「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等课程发展,以及他本身在天普大学教授「死亡与临终(Death and Dying)」此一课程十余年的教学经验。接着以「死亡的尊严」为主题,先从自杀与安乐死的问题切入,讨论「死亡的尊严」与「死亡品质」,进而介绍库布乐.罗丝解释末期患者之精神状态的「五阶段」模型论﹑托尔斯泰小说名著《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启蒙意义﹑名导演黑泽明电影巨作『活下去』的生命启示﹑以及海伦.聂尔宁在她的《美好人生的挚爱与告别》一书中,再面对生命与死亡时所作的反思。接着再扣紧「生死问题与宗教探索」此一主题,分别讨论基督宗教﹑印度教﹑传统佛教与儒﹑道二家的生死观。然后带入「现代生死学」之建立课题,其着眼点主要在于协助末期患者,令其精神状态有所改善,并且让他们能自然而安宁地面对生命的落幕,保持死亡的尊严。因此,傅教授以面临死亡的末期患者之(正负面)精神状态——尤其是负面的精神状态,为主要考察对象,并以心理学﹑宗教学﹑文学﹑艺术﹑音乐等等结合起来,作为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死亡学」的科技整合进路,以提供现代社会有效的临终精神治疗法。他接着介绍两种分别代表东西方文化的治疗法:(一)第三维也纳精神治疗学派开创者,傅朗克(Viktor E. Frankl)的「意义治疗法(Logotherapy)」与(二)日本精神医学专家森田正马(1874~1938)于一九二一年左右所创的「森田治疗法」,后者虽然也受到西方当时流行的心理分析﹑精神医学与治疗的一些影响,但是其根本思惟资粮是源自大乘佛学与日本传统文化,尤其是禅的思想与文化,对此一治疗法的影响格外深刻。傅教授最后以中国儒﹑道﹑佛三家的生死探索与生死智能之共同基底,亦即强调「本心本性的自我体认」,作为试图建立「心性体认本位」的「现代生死学」此一课题的总结。在书末结语一章,傅教授叙述自己从一九九一年九月底,因发现罹患淋巴腺癌而住院﹑手术﹑电疗(钴60放射线照射),一年多来与癌症病魔搏斗的亲身生死体验,作为该书学理之外的生命见证实例。

  在此之前,国内从未有过「死亡学」﹑「死亡教育」与「生死学(Life-and Death Studies)」的专题探讨,而傅教授的大作问世,可说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不但掀起国内各界探讨生死学的热潮,更促使各大学校院相继开设生死学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俨然成为当代显学。除了开风气之先,从科际整合的立场,揭橥「现代生死学」的理论建构课题之外,傅教授更着手推动生死学的教学与研究,并基于其多年的治学理念与探索心得,亲手擘画「生死学研究所」之设立,这是一项国内教育史上划时代的创见与构想。

  三﹑广狭二义之现代生死学

  根据傅教授的构想,他所提倡的「现代生死学」又可区分为广狭二义 。狭义之现代生死学,乃是单就每一个有情个体所面临的个别生死问题,予以探索参究,并提供哲理性的启发与导引,旨在帮助每一个体培养更为健全成熟的生死智能,建立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以展现生命的尊严。而且,即使到了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也能够自在安然地面对与接受死亡,维持死亡的尊严,为生命画下完美的句点。

  至于广义之现代生死学,其所关注的生死问题则是总体而全面性的,超越了实存个体单独面对其个别生死问题时,所衍生的价值取向﹑自我抉择……等等问题。它涵盖社会与文化层面,必须建立在科技整合的现代学科理论基础上面,很有系统地综合哲学﹑宗教学﹑精神医学…

《生死的省思——从生死的探索到现代生死学建构课题(慧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