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P101

  ..續本文上一頁書寫此經,以供養禮拜此經,要恭敬尊重贊歎諸佛如來皆來證明妙法蓮華經。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應;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應。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經典,切勿當面錯過,交臂失之。當知此經乃百千萬劫難遭遇,若無大善根,則難遇此殊勝因緣,學習佛法。

  來佛教講堂聽經的信衆日益增加,現在這佛教講堂恐怕不夠使用,我們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納四、五百人的講堂,大家都誠心地誦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猶如普陀山的普濟寺,它的大雄寶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縱然有一千信衆進這大殿也能容納,甚至有一萬人,這大殿也能容納。就算有十萬人這殿也可容納。可謂不可思議的一個“寶殿”。這回我們誠心念咒,成就一個“寶堂”,此寶堂也是能大能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舍嫉恚慢 谄诳邪僞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懱于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衆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叁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衆所敬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頌: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若欲講說此妙法蓮華經時,應該舍棄嫉妒、嗔恚、傲慢、谄媚、欺诳等邪僞之心,常修行直言直行,所謂“直心是道場”。不輕視他人,亦不戲論法。勿使他人對佛道生疑悔之心。不可說:“你如此懈怠修行,終不能成佛。”這佛子——菩薩摩诃薩所說之法,常柔和能忍辱,即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對一切衆生,即入如來室;勤于說法,不生輕慢怠惰之心。十方大菩薩,因憐憫衆生故行菩薩道。我們應對十方大菩薩生恭敬心,視之爲我等良師。對諸佛世尊,生無上慈悲父想。破除驕傲我慢之心,說法無所障礙,此爲第叁義安樂行。有智慧者應依此法修行,而一心守護此安樂行。無量衆生皆會恭敬如此修行的大菩薩。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爲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妙吉祥)菩薩謂:修行菩薩行的大菩薩,于將來末法時代欲斷滅之時,有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的菩薩,于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人中應生大慈悲心,欲令一切衆生快樂。對不相信佛法的人,甚至毀謗佛法的人皆生大悲心。悲能拔苦,救拔此等造罪的衆生,應作如是想:如是之人,其損失實在太大,如來方便隨宜,觀機逗教爲之說法,遇大乘人說大乘法,遇小乘人說小乘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此等造罪之人不相信佛法,不聞、不聽、不知、不覺、不明白佛法也不請問,不生信心,又不求究竟解釋,所以這類人蒙受其大的損失。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于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虛空諸天。爲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爲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此人既不請問,又不相信亦不了解法華經之妙理。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說:我發願在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不論在何地何時,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接引此不問不信不解之人,令彼等住于妙法之中。文殊師利!此菩薩摩诃薩,在佛滅度後,成就第四種安樂行。當彼說如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及居士等所供養恭敬,並尊重贊歎。虛空諸天都爲聽法故,也常隨侍奉這位菩薩。若在聚落鄉村、城邑,或在空閑林中,有人欲來咨難請問,諸天護法善神爲法而保護菩薩。此菩薩以大乘妙義,答複來問難者,令一切聽法者皆得歡喜。何以故?此經乃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一切諸佛之所擁護,所以一切困難都會消除。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衆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窦。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文殊師利菩薩!很多人于無量劫中連此妙法蓮華經之經名也不得聞。現在有日蓮派(日本),只誦持“南無妙法蓮華經”,可是這並非正法,而是外道,不知經文。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此經的入,更爲希有。 文殊師利菩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德勢力降服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從其命令,此時轉輪聖王便起種種兵以征伐之。轉輪聖王見兵衆作戰有功者,生大歡喜,隨其功勞給予賞賜。或以田地、舍宅、聚落城邑或予衣服、嚴身之具,或給予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及人民等,以作賞賜。

  卍 卍 卍

  這星期天本講堂舉行盂蘭法會,盂蘭是梵語,中譯爲“解倒懸”,意謂使受倒懸之苦的人得到解脫。吾人無量劫以來的祖先及父母曾否立功,皆不得而知。有功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在這世界中得居高位,衣食豐溢。有過者,則會墮畜生、餓鬼、地獄。每年七月十五日乃摩诃目犍連尊者超度其母之紀念日。衆生亦可藉此日超度過去七世生中之父母。你們若是脾氣暴躁,就可能是過去生中之父母未能離苦得樂,使你焦躁不安常發脾氣,欲拖累你也墮地獄。此情況下你應爲祖先們做功德而超度。以往西方國家沒有道場讓你們做功德,如今有此法會,應把握良機,爲過去生之父母做功德以超度彼等離苦得樂。

   卍 卍 卍

   轉輪聖王賞賜有功之兵衆,或予田宅,“田”譬喻叁昧,即定。“宅”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之果位。“城”譬喻叁果之果位。“邑”譬喻四果之果位。“衣服”譬喻忍辱。七寶——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譬喻七覺知善法,又名七菩提分。“象、馬、車乘”都是表示二乘。“奴婢”譬喻神通之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複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叁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于四衆中爲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禅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複賜與涅槃之城上。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爲說是法華經。

  轉輪聖王髻中有一顆寶貴之明珠,但他並不會把明珠犒賞與有功的將軍。爲什麼呢?因爲唯有轉輪聖王髻中才應有此寶珠。若以寶珠贈予將軍和眷屬,他們必然大爲驚異。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說:如來複如是,以不可思議之禅定叁昧智慧,得無上法的國土。于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叁界中作法王。唯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遂令賢聖諸將與之作戰。其中作戰得勝立功者,心便生歡喜。佛亦歡喜爲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說一切經典,或說叁藏教,或說方等教,或說般若教,也就是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八種教。爲大衆說一切諸經,令衆生歡喜,或賜以禅定解脫無漏根力,“根”即五根:信、進、念、定、慧。令五根增長叫做五力。 “又複賜與涅槃之城”:“城”能防禦敵人,“涅槃之城”能抵禦魔王破壞涅槃。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一切衆生皆歡喜。保留妙法蓮華經之妙法,此妙法正如轉輪聖王髻中之寶珠一般珍責,不會隨便爲人演說。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衆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複如是。于叁界中爲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衆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叁毒。出叁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衆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釋迦牟尼佛再稱一聲文殊師利(妙吉祥)!如轉輪聖王一般,見軍隊中衆兵立大功者,心尤其歡喜。遂以此難信寶珠,久藏于發髻中不隨便送給他人,如今亦以之賜與。如來亦複如是,于叁界中爲大法王,以無上妙法教化一切衆生。“見賢聖軍”:見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或二乘緣覺等賢聖軍,與“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每人均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同作戰,戰勝此等魔,滅除貪、嗔、癡叁毒。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破魔王羅網。此時,如來見修二乘或大乘者有所成就,大爲歡喜。此妙法蓮華經,能令衆生到達一切智之地。一切世人多抱怨此經難信。如來以往四十多年從未說此妙法,如今方爲大衆說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說中最爲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于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釋迦牟尼佛再對文殊師利說:“此法華經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第一之說,于一切經典中具無上甚深微妙法。最後賜與一切衆生,如大威大德之轉輪聖王,一向守護著髻中明珠。唯今此人建立大功,故賜與之。 文殊師利!此妙法蓮華經乃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不傳之法,諸經之首,長夜守護,不能隨便對大家講說…

《妙法蓮華經卷淺釋(宣化上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