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雜,就看你哪個造得多,哪個比例重,就哪一種先受報。學佛的人最怕的就是怎樣?謗法,實在講很容易造毀謗叁寶,謗法的業報。是不是有意?不是有意的,是因爲他不了解,他固執、他誤會,自以爲是,這個叫謗法。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所以現在有些大專學生常常來問我,學佛初學應該從哪部經論上入門,從哪裏學起?這很重要。因爲起步錯了,你就會一直錯到底,我們俗話常說先入爲主,你有了成見,以後所接觸的,一定拿最初的成見來比較、來較量。所以我們世出世間法,在過去教學這個啓蒙的老師是關系你一生。世間裏面講尊師重道,這個老師是指誰?就是指啓蒙這個老師。所以你看看古時候,在科舉時代考取了進士、中了狀元,他回來第一樁事情,就是祭祖、拜老師,這是回家第一樁大事情。
拜老師拜什麼老師?是拜他啓蒙的老師,而不是拜以後的老師。就拿現在的話來說,好,你得了博士學位,你回家祭祖、拜老師,不是拜你大學教授,是拜你小學一年級的老師,給你上第一課的老師。這叫什麼?這叫不忘本,你連第一個老師都不忘記,後來老師當然都不忘記。所以在美國,美國的教育他們也等於像工會一樣,教育學會會長是什麼?會長是小學教員,而不是大學教授,外國人對這點也曉得有根本,他不忘本。所以從前父母爲兒女上學,最初選擇的老師非常慎重,這個啓蒙的老師就是給他第一個印象,所以這個老師要最好的老師。臺中大專講座裏頭很注重這個,大專講座裏面第一個課程,就李老師編的《佛學十四講》,這個課程一定他自己教,其余的像《心經》這是般若部門的,唯識,「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這些經論都請別人教。爲什麼?《佛學十四講》是啓蒙的,看起來好像最淺顯,沒什麼了不起,但是非常重要。這個我們要曉得,先入爲主,你要不曉得選擇老師、選擇教材,那就會誤了我們一生。
我現在勸別人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歐陽竟無大師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從這下手,第二種就是《了凡四訓》。如果諸位是精研歐陽大師這篇講稿,你對於佛法會有個正確的認識,你曉得佛法是什麼;換句話說,你這個一生的路子不會走錯。歐陽大師對我們中國近代的佛教影響太大了,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佛教。他是楊仁山的學生,在南京,楊仁山居士過世之後,把他自己住的房子整個捐獻出來,他的産業不少,做刻經處流通經書,做爲刻經處的基金。同時又附帶辦了一個佛學院,支那內學院,辦內學院的時候,楊仁山居士已經過世,已經往生,這個內學院就是歐陽大師主持。民國初年這些大佛學家都是內學院的學生,我們現在所看到許多這些著作,佛門裏面的這些法師比起他們都不如,實在形成了佛法的權威,都是內學院的學生。我們的太虛大師是內學院旁聽生,不是正式生,梁啓超也是內學院的學生。人家學院只辦了兩年出了多少人才,幾乎都是國內外第一流的學者,這是支那內學院所培訓。他這個一篇講演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認真的去研究。
佛法是破執著,執著就不是佛法。你們再想想看,我們在《彌陀經》裏面所講的,《起信論》裏面所講的,佛法求的是什麼?一心,有執著就不會得一心。但是說一心,如果你還再執著有個一心,那又錯了,這個東西要細細去體會。所以佛菩薩教給我們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的心才是真正的一心。我們講一心,好,你執著有個一心,你沒有離,你執著了言說相,又執著文字相,心裏頭又在打妄想一心不亂,全錯了!你的心什麼時候才能清淨?這就是我們學佛法不得其門而入的地方,正是經裏面所講的衆生是處處執著。你執著有,佛講空,你不執著有了又執著空,就是你在換執著,所換的、所執著的在那裏變換,能執著的心永遠不舍。實際上所執著的對象沒有關系,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執著的心舍掉,你就成功。
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好了你又執著一個本來無一物,心裏本來無一物,好,你現在心裏頭有一個本來無一物,你的心不空、不清淨。什麼時候我們自己能一切都不執著?言語文字我們天天用它,可是我們不執著它,活用而不是死用。衆生用的是死用,這個死就是執著的意思,執著在言語、名相之中,在這裏面生起無量無邊的妄想,這是我們不能入門,我們學經不能開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搞到今天生死渺茫,連一點消息都沒有,這個病就在此地。最困難的實在講,就是你找不到病源;病源如果找到,對症下藥就有救。可是佛在一切經論裏頭,處處的給我們啓示,而我們處處都錯過,我們不能說佛不慈悲,真是大慈大悲。所以這個過失是在我們自己不覺悟,我們自己對於佛法是什麼根本就不了解,這才是真正的大病。下面則說出在這品經裏面講的比喻,比喻的意思很深。這段文我念一念,在這個底下最後的這一行第二句開始:
【如來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聰達。】
『智慧聰達』是比喻,比喻的什麼?就是『如來具足四智』。「四智」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佛用四智。我們衆生用八識,四智就是八識,八識就是四智,是一不是二。悟了就叫四智,迷了就叫八識,千萬不要以爲,真有個八識、真有個四智,又錯了,迷悟換換名字。換句話說,四智就是覺悟的八識,八識就是迷惑的四智,就這個意思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們衆生分上,我們的四智有沒有失去?沒失去。爲什麼?八識就是四智,哪裏失去!相應與不相應的心所法,那就是四智的作用,起作用。
【善知教典差別之相。故曰明練方藥。】
這是把佛比作一個醫生,比作一個大夫,他有智慧。這個地方這句裏頭的『善』字很有味道,他不僅僅『知』,「善知」,善知就是什麼?他有善巧,就是運用的方法巧妙之極。『教』本來沒有差別,在無差別裏面建立差別,這差別就是無差別;果真有了差別,那就不能入道!正因爲這個差別即是無差別,所以一切衆生各個都能入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第一,爲什麼?門門都可以入道,這是善巧之極。所以你自己要不證得一心,善巧你看不出來。教相無量無邊,爲的什麼?爲了對治衆生無量無邊的煩惱,能解衆生一切煩惱。
【故曰善治衆病。】
十法界一切衆生,所謂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都曉得、都知道。他要不知道就沒法子對治;換句話說,沒法子救你!佛曉得,曉得他有方法。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接受?我們不敢接受那沒有法子。譬如那個大夫非常高明,我們現在有重病,他有良藥,他給我們說你吃了我這個藥,你病就會好。可是我們不相信,我們看他那個藥不放心,不敢吃,那就沒有辦法了。所以信心是第一個條件,「信爲道元功德母」!你相不相信?古人所講的「師資道合」,學生與老師那個緣分,緣分從哪裏看?就看你對於哪個老師有信心,你信得過,這個老師教你,就有成就。你對這個老師信不過,老師再高明,對你沒有用處;就是他開的藥方你不相信,你不肯吃他的藥,那有什麼法子?我們看看禅宗這些語錄,處處都能看到學人,參學的人到這個地方去拜訪這個老師,說了幾句話,老師說你的因緣不在我這個地方,你的因緣在某個地方,某人那個地方你到他那裏去。他怎麼知道?諸位要曉得,古人的文字簡潔,不麻煩,不是像現在,把所說的東西一句一句統統記下來,一句不漏。
你們想想看,六祖大師在曹溪南華寺,弘法利生叁十七年,天天在那裏講開示,記錄下來就是不到兩萬字的一部《壇經》,那是叁十七年的教材!叁十七年只說兩萬字嗎?兩萬字諸位《壇經》要拿來,你不到幾個鍾點從頭到尾就念完了,叁十七年!所以記錄下來的都是綱要。你要曉得那個人見了法師之後,至少也要談上幾個鍾頭,都問問清楚,老師一定曉得說你所聞名的,你見過面的有哪些人,你對於哪個最佩服,對於哪個最尊敬。一打聽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你去跟他,你的因緣就在他那裏。爲什麼?他教給你東西,你相信,我給你講的你要懷疑,你不相信,那我教你沒有用處,不能成就你,耽誤了你的時間。古人的心都是成就人,不拉信徒,絕對不會說「我也不比他差,你跟我就好了,你何必到他那去?」不會說這個話的,決定沒有一點私心,心都是成就衆生。還有門庭施設不一樣,你的志趣在某部經論上,我這個地方不是專講這個經,某個地方他專講這個東西,某個法師對這個專長,專門弘揚這個東西,那你去跟他去。會把這個人介紹給另外道場,另外一個法師,那個人到那裏去沒有幾年果然大徹大悟,回來還要向這個老師來道謝,爲什麼?是他指路的。
沒有他的指引他的信心不能堅固,他指引去的,必定對那個法師、對那個道場要加以贊歎,堅固他的信心,堅固他的恭敬心,幫助他成就。不像今人,今人一提起道場只有我的道場好,別的都不如我這裏,這是我們比不上古人的地方。這些大德們他確實知道衆生病根的所在,說了不相信,或者信了,信了不敢做。不敢做跟諸位說,還是不相信,信得不深、不徹底,所以不敢做。我開始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對於方東美先生很敬重,雖然過去跟他不認識,可是我們曉得他是國際上知名的學者,確實是有學問,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說的,大家公認的,所以他說的話我們敢相信。同樣的話別人說,別人說我不相信,他說的我們相信,這世俗裏頭所謂是「人微言輕」,雖然說的話是真理,可是你自己不夠分量,人家不相信。他給我說佛法好,我才相信佛法好;我們遇到一個法師給我說佛法好,不相信。爲什麼?頭一個就瞧不起你,你沒有學問,你怎麼贊歎佛法好,我也不相信。所以你自己真正敬重、佩服的人他說好,你相信不懷疑。
接觸到佛法之後,這也是個很巧的因緣,認識章嘉大師,跟章嘉大師也是素昧生平,可是章嘉大師的聲望確實很了不起,那值得我們尊敬。我們從哪裏知道…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