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總統對他很尊敬,再一打聽他是四大喇嘛之一,這個大概是不假。跟他見見面,跟他談談話,我們這個心自然就折服了。所以他給我們講的東西我相信,我那個時候對佛法真是一竅不通,接觸佛法才一個月,他叫我看破,叫我放下,叫我布施,我就真做,真肯幹,這是什麼?這是你對老師信得過。你要是信不過,老師教你布施你不肯幹,聽起來好事,是,點點頭可是做不到。所以我們再讀經論裏面所講的,「信爲道元功德母」,你才曉得這個信,佛說這句話的義趣。不信做不到,說了也是枉然,說了就是說種種善根而已!說個好聽的話,所謂「一曆耳根永爲道種」,這一世不能開花結果,不起作用。好,我們下課。
妙法蓮華 經大意 (第叁十六集) 1981/7 臺灣圓覺寺 檔名:08-02-36
實際上衆生的煩惱,佛在經論上都給我們說得很詳細、很明白,而我們聽了之後,確實把它當作耳邊風,也就是空過了。譬如在《唯識論》裏給我們分析的,八識五十一心所,雖然是從綱領上來說,但是也已經相當詳細。我們就拿最簡單的,所謂說大乘入門的,這個入門剛才講是相當重要,譬如在唯識裏頭百法是入門,我們幾個人會用百法?百法學了不過是學習名相而已,不能把百法運用在我們生活上,怎麼叫學佛?學了之後就要運用在生活上,就像我們每天穿衣吃飯一樣,根本少不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裏一起心、一動念,就曉得哪一個心所,這就不迷了,曉得哪個心所起作用,這個心所是善、是惡。善與惡都沒有關系,爲什麼?因爲那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問題就是你要覺,你不能迷,覺了叫佛菩薩,迷了是凡夫。覺了心清淨,不爲煩惱所動;迷了的時候,你就被煩惱所轉。覺心是清淨的,迷心是不清淨的,是染汙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自己就是常常要檢點自己,實際上這早晚課誦,早晚課就是檢點自己,這才真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
每個人的煩惱可以說統統都具足,但是對於煩惱的輕重各人不一樣,譬如說有人貪心重,有人瞋恚心重,有人愚癡重,這不相同。我們要對治,佛法開頭就是講對治,對治要撿重的先治,哪一條最重先治哪一條。貪心最重的人,我們先對治它,則用布施;瞋恚心如果最重的時候,那就先對治瞋恚,修慈悲、修忍辱。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從哪裏來的?從八萬四千煩惱而來,沒有煩惱不需要對治,法門也沒有!因爲有煩惱,所以佛才建立法門。由此可知,法門是屬於方便法,以方便法來對治有爲法,有爲的煩惱消除、沒有了,方便法也不要,不需要對治那也沒有建立,這時候心才清淨,這叫真正修行。如果我們的煩惱習氣隨它增長,並不想方法來對治它,不覺悟,這在佛法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功夫,都沒有成就。換句話說,你這個病不治,你不醫不治它,你的病永遠存在,怎麼樣強打精神你的病不會好的。所以一定先要對治習氣煩惱,能治煩惱這是第一個條件,你不治你就無從對治,先要治,先要能夠辨別。
【叁乘五性皆佛之子。故曰多諸子息。】
『多諸子息』是比喻,經裏面講「多諸子息」,大夫有許多的兒女,這是比喻佛有許多弟子。『叁乘』是聲聞、緣覺、菩薩,如果把人天合進去有五乘。『五性』,這是講菩薩種性,聲聞種性就是二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是說這個五種性。我們自己要曉得,「叁乘」裏面,我們屬於哪一乘;「五性」裏面,我們屬於哪一種性,但是可以培養的。當然我們在五性裏頭,哪個不希望我們最好能夠具足菩薩種性,唯有菩薩種性才能夠當生成佛,其余的種性這一生都辦不到。「叁乘五性」,我們每個人統統具足,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換句話講,我們哪個種性現前。正如同十法界,十法界的種子我們哪個人沒有,也統統具足。佛在《華嚴經》裏面講「一現九隱」,我們現前十法界,阿賴耶識十法界種子,我們現在現的是人法界,其余的九法界不現,一現九隱。我們爲什麼不現佛法界,而現的人法界?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著眼、去追究,把這個事情真相搞明白了,那真是在這個十法界裏面,無盡的時空裏面,我們是隱現自在,那跟佛菩薩有什麼兩樣!
菩薩種性,我給他們幾個人寫了八個字,現在算命的風氣很盛,算命要看八字,我也提了八個字,菩薩的八字。如果你們具足這八個字,你就是菩薩菩薩種性,第一個是誠敬,誠於中,敬表現在外一切恭敬。我們打開《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佛法裏頭的一切恭敬。誠是真誠,絕不是虛僞的,是真誠的恭敬,十大願王裏面你們看看,第一個「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從這學起,「廣修供養,忏除業障」,這個四條才把自己變成爲菩薩,變成爲法器,有資格修學一乘大法,要具備這四個條件。所以十大願王前面四個條件是根本,根本條件。我給諸位說的,第一個是誠敬,第二個是平等,第叁個是清淨,第四個是慈悲,如果你能夠具足這八個字,你是菩薩種性。這八個字都是我們自己的性德,可是如果我們沒有修德,我們的性德不能夠顯現,統統是我們本性裏頭有的。我們修什麼?就修這八個字,我們修誠、修敬、修平等、修清淨、修慈悲。在家庭、在團體、在社會,與一切大衆相處我們就修這八個字,這個叫修菩薩道。下面兩句:
【此方機息他土緣熟。故曰以有事緣遠至余國。】
這個兩句就是這個意思,諸佛菩薩應現在世間沒有來去,隱現自在。佛菩薩住世是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如果你真正具足了菩薩種性,再給諸位說,這種應現的機緣從來沒有止息過。我們講晝夜二十四小時,佛菩薩都在你的周邊,從來沒有一分一秒離開過你。你要是心到清淨相當一個程度,你自己就看出來,你就覺察到,無時無刻不在!我們之所以不能夠覺察,實在講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不曉得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從來沒有離開我們過。到你自己明白,你對於佛菩薩的恩德才真正體會到,這個恩德太大了,父母之恩、老師之恩沒有辦法相比,不能比,無始劫來從來都沒離開過。我們今天不知道,不知道他也在,不是說不知道他就離開了,不是的,知道他在,不知道他還在。就正如好像空氣一樣、虛空一樣,空氣我們什麼時候離開過它!一旦覺悟那就是念念覺,六祖所說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這不假,念念覺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有不覺。可是迷人不曉得事實的真相,見到佛菩薩有的時候出世,又滅度了,這個示現的出世、滅度,是就衆生顯著的機緣。
所以佛示現在教化衆生有兩類的形象,一類叫顯應,一類叫密應,密是不顯,是你自己清淨心當中才能夠覺察,才能夠感應。這個顯應那不一定要清淨心,比如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哪一個人看到佛來了,你心不清淨也看到佛來,這叫顯應。密應從來沒有離開,但是你自己不能覺察,心地清淨到相當程度的人他知道、他覺察,覺察佛在自己身邊,覺察佛在每個衆生的身邊,他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段是講的顯應,這個地方衆生機緣息了,就是在現階段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的這些人,佛都接觸到,都把這些理論方法教給他們,沒有住世的必要,他走了,爲什麼?他再住世間的時候也沒人跟他學;他方機緣成熟了,他就到那個地方又去現身。是不是此地滅了他方出生?不是的,不生不滅。這個道理《楞嚴經》裏面說得很清楚,「隨心應量」,這理實在是相當深,可是雖然深不是不能懂,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底下幾句話很要緊,我在此地念一念,諸位要好好的記住。
【佛既去世。】
這個我們從迹象上來講,佛菩薩離開世間,示現的滅度。
【衆生禀受邪教。故曰飲他毒藥。】
這個經文裏面講『飲他毒藥』,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的情形就是這樣的,佛不住世,正法沒有人弘揚,邪法熾盛在世間,衆生接受的是邪教!
【既受邪教。增長執見。流轉生死。故曰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這不就是我們今天社會的寫實嗎?可是諸位要特別記住,邪與正不容易辨別。爲什麼?邪教拿著佛像、拿著佛經,做他們傳播邪知邪見的工具,所以你看到這是佛法、這是佛經,他講錯了。你仔細聽聽他也講得不錯,給諸位說,如果他不教你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相,怎麼講都是錯的。爲什麼?教你念《法華經》,你就執著在《法華經》上那錯了!那正如法達禅師遇到六祖一樣,沒有遇六祖之前,他被《法華》轉那就錯了,那就是邪知邪見。這種叫門內外,門外外道容易看得出來,門內外看不出,這真正要慧眼。遇到六祖大師再給他一開示,恍然大悟,從今以後他轉《法華》,爲什麼?不執著了。所以一些如果說是法師大德來給你講經,講的是名相,分別名相,執著名相,這都是增長執著知見,知見就是邪見。你看《楞嚴經》裏頭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不是邪見是什麼?所以我勸大家研究歐陽大師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他一語就道破,佛法是破執著的,絕不是叫你增長執著的,你增長執著、邪見這錯了,所以門內外可怕。
我當年親近李老師,一跟他見面,他就提醒我要注意,他說門外的外道,像基督教甚至於一貫道,你很容易辨別,那是外道。門內外不容易辨別,而且門內外的又多,《楞嚴》裏頭第六卷末尾,「四種清淨明誨」裏面,佛說得很清楚,在末法時期魔王派他這些子孫,魔子魔孫都在我們佛門裏面出家,都披上了袈裟住在寺院裏頭來弘法利生,弘的全是魔外,魔道、外道,我們怎麼能認識?我們怎麼能夠辨別?這就是滲透進來,而且人數之多,佛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所以在這個時代,你要是遇到正法,遇到一個真正善知識,你想想看,若不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遇不到,真正遇不到。而且正法道場,再給諸位說,時間大概都不長,爲什麼?時間一長魔進來了,給你破壞、擾亂,魔是專來破壞道場的。所以正法道場往往都是昙花一現,但是這個一現,要是有緣…
《妙法蓮華經大意(淨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