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杂,就看你哪个造得多,哪个比例重,就哪一种先受报。学佛的人最怕的就是怎样?谤法,实在讲很容易造毁谤三宝,谤法的业报。是不是有意?不是有意的,是因为他不了解,他固执、他误会,自以为是,这个叫谤法。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所以现在有些大专学生常常来问我,学佛初学应该从哪部经论上入门,从哪里学起?这很重要。因为起步错了,你就会一直错到底,我们俗话常说先入为主,你有了成见,以后所接触的,一定拿最初的成见来比较、来较量。所以我们世出世间法,在过去教学这个启蒙的老师是关系你一生。世间里面讲尊师重道,这个老师是指谁?就是指启蒙这个老师。所以你看看古时候,在科举时代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他回来第一桩事情,就是祭祖、拜老师,这是回家第一桩大事情。
拜老师拜什么老师?是拜他启蒙的老师,而不是拜以后的老师。就拿现在的话来说,好,你得了博士学位,你回家祭祖、拜老师,不是拜你大学教授,是拜你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给你上第一课的老师。这叫什么?这叫不忘本,你连第一个老师都不忘记,后来老师当然都不忘记。所以在美国,美国的教育他们也等於像工会一样,教育学会会长是什么?会长是小学教员,而不是大学教授,外国人对这点也晓得有根本,他不忘本。所以从前父母为儿女上学,最初选择的老师非常慎重,这个启蒙的老师就是给他第一个印象,所以这个老师要最好的老师。台中大专讲座里头很注重这个,大专讲座里面第一个课程,就李老师编的《佛学十四讲》,这个课程一定他自己教,其余的像《心经》这是般若部门的,唯识,「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这些经论都请别人教。为什么?《佛学十四讲》是启蒙的,看起来好像最浅显,没什么了不起,但是非常重要。这个我们要晓得,先入为主,你要不晓得选择老师、选择教材,那就会误了我们一生。
我现在劝别人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欧阳竟无大师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从这下手,第二种就是《了凡四训》。如果诸位是精研欧阳大师这篇讲稿,你对於佛法会有个正确的认识,你晓得佛法是什么;换句话说,你这个一生的路子不会走错。欧阳大师对我们中国近代的佛教影响太大了,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佛教。他是杨仁山的学生,在南京,杨仁山居士过世之后,把他自己住的房子整个捐献出来,他的产业不少,做刻经处流通经书,做为刻经处的基金。同时又附带办了一个佛学院,支那内学院,办内学院的时候,杨仁山居士已经过世,已经往生,这个内学院就是欧阳大师主持。民国初年这些大佛学家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现在所看到许多这些著作,佛门里面的这些法师比起他们都不如,实在形成了佛法的权威,都是内学院的学生。我们的太虚大师是内学院旁听生,不是正式生,梁启超也是内学院的学生。人家学院只办了两年出了多少人才,几乎都是国内外第一流的学者,这是支那内学院所培训。他这个一篇讲演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的去研究。
佛法是破执著,执著就不是佛法。你们再想想看,我们在《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佛法求的是什么?一心,有执著就不会得一心。但是说一心,如果你还再执著有个一心,那又错了,这个东西要细细去体会。所以佛菩萨教给我们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你的心才是真正的一心。我们讲一心,好,你执著有个一心,你没有离,你执著了言说相,又执著文字相,心里头又在打妄想一心不乱,全错了!你的心什么时候才能清净?这就是我们学佛法不得其门而入的地方,正是经里面所讲的众生是处处执著。你执著有,佛讲空,你不执著有了又执著空,就是你在换执著,所换的、所执著的在那里变换,能执著的心永远不舍。实际上所执著的对象没有关系,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执著的心舍掉,你就成功。
我们读《六祖坛经》,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了你又执著一个本来无一物,心里本来无一物,好,你现在心里头有一个本来无一物,你的心不空、不清净。什么时候我们自己能一切都不执著?言语文字我们天天用它,可是我们不执著它,活用而不是死用。众生用的是死用,这个死就是执著的意思,执著在言语、名相之中,在这里面生起无量无边的妄想,这是我们不能入门,我们学经不能开悟,念佛不能得一心,搞到今天生死渺茫,连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个病就在此地。最困难的实在讲,就是你找不到病源;病源如果找到,对症下药就有救。可是佛在一切经论里头,处处的给我们启示,而我们处处都错过,我们不能说佛不慈悲,真是大慈大悲。所以这个过失是在我们自己不觉悟,我们自己对於佛法是什么根本就不了解,这才是真正的大病。下面则说出在这品经里面讲的比喻,比喻的意思很深。这段文我念一念,在这个底下最后的这一行第二句开始:
【如来具足四智。故曰智慧聪达。】
『智慧聪达』是比喻,比喻的什么?就是『如来具足四智』。「四智」就是转八识成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用四智。我们众生用八识,四智就是八识,八识就是四智,是一不是二。悟了就叫四智,迷了就叫八识,千万不要以为,真有个八识、真有个四智,又错了,迷悟换换名字。换句话说,四智就是觉悟的八识,八识就是迷惑的四智,就这个意思是一不是二。所以在我们众生分上,我们的四智有没有失去?没失去。为什么?八识就是四智,哪里失去!相应与不相应的心所法,那就是四智的作用,起作用。
【善知教典差别之相。故曰明练方药。】
这是把佛比作一个医生,比作一个大夫,他有智慧。这个地方这句里头的『善』字很有味道,他不仅仅『知』,「善知」,善知就是什么?他有善巧,就是运用的方法巧妙之极。『教』本来没有差别,在无差别里面建立差别,这差别就是无差别;果真有了差别,那就不能入道!正因为这个差别即是无差别,所以一切众生各个都能入门,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第一,为什么?门门都可以入道,这是善巧之极。所以你自己要不证得一心,善巧你看不出来。教相无量无边,为的什么?为了对治众生无量无边的烦恼,能解众生一切烦恼。
【故曰善治众病。】
十法界一切众生,所谓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都晓得、都知道。他要不知道就没法子对治;换句话说,没法子救你!佛晓得,晓得他有方法。现在问题就是我们肯不肯接受?我们不敢接受那没有法子。譬如那个大夫非常高明,我们现在有重病,他有良药,他给我们说你吃了我这个药,你病就会好。可是我们不相信,我们看他那个药不放心,不敢吃,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信心是第一个条件,「信为道元功德母」!你相不相信?古人所讲的「师资道合」,学生与老师那个缘分,缘分从哪里看?就看你对於哪个老师有信心,你信得过,这个老师教你,就有成就。你对这个老师信不过,老师再高明,对你没有用处;就是他开的药方你不相信,你不肯吃他的药,那有什么法子?我们看看禅宗这些语录,处处都能看到学人,参学的人到这个地方去拜访这个老师,说了几句话,老师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你的因缘在某个地方,某人那个地方你到他那里去。他怎么知道?诸位要晓得,古人的文字简洁,不麻烦,不是像现在,把所说的东西一句一句统统记下来,一句不漏。
你们想想看,六祖大师在曹溪南华寺,弘法利生三十七年,天天在那里讲开示,记录下来就是不到两万字的一部《坛经》,那是三十七年的教材!三十七年只说两万字吗?两万字诸位《坛经》要拿来,你不到几个钟点从头到尾就念完了,三十七年!所以记录下来的都是纲要。你要晓得那个人见了法师之后,至少也要谈上几个钟头,都问问清楚,老师一定晓得说你所闻名的,你见过面的有哪些人,你对於哪个最佩服,对於哪个最尊敬。一打听你最尊敬、最佩服的你去跟他,你的因缘就在他那里。为什么?他教给你东西,你相信,我给你讲的你要怀疑,你不相信,那我教你没有用处,不能成就你,耽误了你的时间。古人的心都是成就人,不拉信徒,绝对不会说「我也不比他差,你跟我就好了,你何必到他那去?」不会说这个话的,决定没有一点私心,心都是成就众生。还有门庭施设不一样,你的志趣在某部经论上,我这个地方不是专讲这个经,某个地方他专讲这个东西,某个法师对这个专长,专门弘扬这个东西,那你去跟他去。会把这个人介绍给另外道场,另外一个法师,那个人到那里去没有几年果然大彻大悟,回来还要向这个老师来道谢,为什么?是他指路的。
没有他的指引他的信心不能坚固,他指引去的,必定对那个法师、对那个道场要加以赞叹,坚固他的信心,坚固他的恭敬心,帮助他成就。不像今人,今人一提起道场只有我的道场好,别的都不如我这里,这是我们比不上古人的地方。这些大德们他确实知道众生病根的所在,说了不相信,或者信了,信了不敢做。不敢做跟诸位说,还是不相信,信得不深、不彻底,所以不敢做。我开始学佛的时候,那个时候对於方东美先生很敬重,虽然过去跟他不认识,可是我们晓得他是国际上知名的学者,确实是有学问,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的,大家公认的,所以他说的话我们敢相信。同样的话别人说,别人说我不相信,他说的我们相信,这世俗里头所谓是「人微言轻」,虽然说的话是真理,可是你自己不够分量,人家不相信。他给我说佛法好,我才相信佛法好;我们遇到一个法师给我说佛法好,不相信。为什么?头一个就瞧不起你,你没有学问,你怎么赞叹佛法好,我也不相信。所以你自己真正敬重、佩服的人他说好,你相信不怀疑。
接触到佛法之后,这也是个很巧的因缘,认识章嘉大师,跟章嘉大师也是素昧生平,可是章嘉大师的声望确实很了不起,那值得我们尊敬。我们从哪里知道…
《妙法莲华经大意(净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