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不容易斷除的。佛陀雖然教人修不淨觀,以對治淫欲,但淫念熾盛的人,如果修習不淨觀也無法對治的話,真是苦惱無窮,且其後患,也是不堪設想。如果受淫欲之念困擾而不能自拔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了。因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蒙受菩薩威德神通力的加被,使令遠離淫欲的毒害。又能夠稱念聖號,恭敬禮拜觀音聖像,自然能澄清心的染汙念頭,而提高理智。理智提高,就可克服欲念了,所以果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的話,由于菩薩神力的加被,和自心理智的提高,就可遠離淫欲之念了。
淫欲之害,輕者損害身體,喪失道德,重者亡軀失命,且會招感來世妻不貞良,眷屬乖離的果報。尤其慘重的是,可能墮地獄受銅柱鐵床,寒冰凍裂的苦報,豈不可怕呢?如果知道怖畏,就得常念恭敬觀音菩薩,以念力而對治淫心,用慧劍來斬除我愛的羅網了。
辛二 能離嗔毒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叁毒的第二是“嗔恚”。“嗔恚”是忿怒的心理,也是一種很不好的心理狀態。
“若多嗔恚”:是如果有一類的衆生,多嗔恚的心。嗔恚心也是人人都有的,但有的人嗔恚心特別大,一言不合,或一眼不順,馬上就發脾氣。所以叫做“多嗔恚”。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常常稱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的意思。
“便得離嗔”:如果是一個多嗔恚的人,能夠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可以遠離嗔恚了。
人之所以會生起嗔恚,有叁種原因:一、順理嗔,二、非理嗔,叁、诤論嗔。一、“順理嗔”,是因爲無端受害,或他人無理欺淩,故意中傷破壞自己的聲譽地位,甚至損傷自己身體,或剝奪所享受之物,所以就大發脾氣。這是他人先找到自己頭上來,會發脾氣是人之常情。因爲發脾氣發得有理,所以名爲“順理嗔”。二、“非理嗔”,他人沒有事先來惹我們,卻無端自發脾氣,或者明知自己不對,而大發雌威,先發製人,就大動肝火,這都是拂乎人情的。因爲發脾氣發得沒有道理,所以名爲“非理嗔”。叁、“诤論嗔”,這是由于言論所起的,或者是起于閑談,或者是起于辯論。在辯論道理的時候,往往看到雙方各各堅持自己的意見,爭執不休,結果弄得大發脾氣,不歡而散。有的在茶余飯後,相對閑談,但聊天到彼此見解不能一致,就會發出相反的言語,于是互相诤論,結果惹起火來了,可能還會大打出手呢?這些由诤論,所起的嗔心,都名爲“诤論嗔”。無論是順理嗔、非理嗔,或者诤論嗔,都是會導致禍害的,如果嗔恚熾盛,無法禁製的話,其所受害輕的會傷感失和,重的會忘掉自身的利害,六親不認,而且會招致來生被人惱害的果報,尤其嚴重的會墮落地獄,備受刀山劍樹,剉刺槌擊的果報,豈不可怕呢?
從前在一個小池裏,有一只烏龜,因爲天氣久旱不雨,水池中的水一日一日的減少,不久就會幹枯了。如果池水幹枯,這只烏龜的生命也就完了,所以這只烏龜,急得像熱鍋蓋上的螞蟻一樣。就在這個時候,飛來兩只雁鳥,烏龜向雁鳥求援了,它要求雁鳥把它帶到有水的地方去。這兩只好心的雁鳥也答應了,它們隨即飛到附近的樹林,檢來一支樹枝,對烏龜說:你用嘴咬著這支樹枝的中央,我們各咬一邊,就可以把你帶到有水的地方去,但有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在飛的時候,你要把嘴咬緊,不能講話。烏龜聽到雁鳥要帶它到有水的地方,真是歡喜極了。它就咬在樹枝的中間,讓兩只雁鳥帶它飛上天空。但當它們飛到一個村莊上空的時侯,被一群小孩看到了。這群小孩大聲的叫道:嗳喲!你們看!那一只烏龜被雁鳥捉去了。烏龜聽了這種話,很是生氣,它想:我是要雁鳥帶我到有水的地方,怎麼說我被雁鳥捉去了呢?于是越想越生氣,它再也不能忍受了,它想如果不和他們辯個明白,豈不白白被他們侮辱了,于是,它開口說話了。但當烏龜開口要說話的時候,嘴巴一松,離開了樹枝,就從天空掉下來,跌得粉身碎骨,一命嗚呼!
從這則故事,我們就可以知道,嗔恚不能忍辱的害處是何等的嚴重!經上說:一念嗔恚火,焚燒功德林。嗔恚之火,確實是修學佛法的大敵。但只要我們時時刻刻稱念恭敬觀音菩薩,就可以念力來製伏嗔心,仗著菩薩的慈風,來消除我人心中的嗔恚熱惱,而得遠離嗔恚了。
辛叁 能離癡毒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這段文是說明觀世音菩薩,能消除衆生的愚癡的道理。
“若多愚癡”:“愚癡”是愚蠢癡呆,心地昏暗,不明事理的意思。這愚癡就是無明煩惱。無明有迷事的無明和迷理的無明。迷事的無明,是由于事相而起的迷惑。諸如:以苦爲樂,以無常爲常,以無我爲我,以不淨爲淨,顛倒因果是非邪正,障礙真谛妙理,這就是迷事的無明。迷理的無明,是由于理性而起的迷惑。諸如:不識真心,不明自性,不達中道,障礙中道實相真理的,就是迷理的無明。無論是迷理無明和迷事無明,都是一切憂患的根本。貪和嗔的煩惱,乃至其他的枝末煩惱,都是由無明所起。它是一切煩惱,一切生死,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以在十二因緣中無明排在第一支。要滅除苦惱,就得從苦的根源——無明——斷除,這才是斬草除根的辦法。愚癡的無明,是人人都有的,但有的愚癡心特別重,所以叫做“多愚癡”。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如果多愚癡的人,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的話,就能夠遠離愚癡了。
多愚癡的人,迷了正知見,起邪分別,事理錯亂,邪正顛倒,就好像迷失了指南針的船只,在大海中摸索,將有觸礁沈舟的災難。又好像瞎子行路,不能辨識道路的好壞,將有墮坑落塹的災殃,豈不危險!本來佛教有因緣觀是對治愚癡的,但愈是愚癡,愈是不能修觀,那就只好專心一意稱念觀音聖號了。如果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的話,一方面由菩薩威神力的加庇,一方面由自己的正念來敵破邪執,由正念的慧日照耀心地的時侯,心中的迷雲,就能消散了。
傳說從前有一個小沙彌,非常的愚蠢,他的師父教他的經典,他不但不能了解經中的道理,連字音都沒有辦法記著,他的師父也想不出好辦法來教化這個愚癡的徒弟,後來就教他稱念和禮拜觀世音菩薩。每天晚上,以一支香的時間爲限,並且到時間,要聽到他師父搖鈴的聲音,才能休息。這個小沙彌,人雖然很愚癡,卻也很忠直。他就依照師父所限定的,每天不斷的禮拜觀音菩薩。就這樣的拜了叁年,有一天晚上,他的師父竟忘記了搖鈴,但說來奇怪,當小沙彌禮念一支香的時候,鈴子不搖自響,小沙彌以爲是師父搖鈴叫他休息,他就去休息了。次日早晨,他的師父一覺醒來,想起昨夜忘記搖鈴,小沙彌可能還在那裏拜菩薩呢?于是趕快跑到大殿一看,卻沒有看到小沙彌在拜,就到小沙彌的寮房,責備小沙彌不應該沒有聽到搖鈴聲,擅自去睡覺。小沙彌辯解說:師父昨夜也和平常一樣搖了鈴,我才去睡覺呀!這位師父覺得很奇怪,于是,那一天晚上故意不搖鈴,到時候注意其動靜,果然鈴會自響。這是小沙彌禮念觀音聖號,精誠所感。自是以後,這位小沙彌,大開智慧,凡所有一切經典,不教自通,且一旦看過的經文,都不會忘記。由此可知,觀音菩薩威德神通的力量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庚二 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這段文是說明,稱念觀音聖號,能離叁毒之後,作一個結束,顯示觀音菩薩的神通妙用,並勸勉衆生,應該要常念恭敬觀音菩薩。
“無盡意”:是世尊說法說到這裏,再招呼無盡意菩薩一聲,以喚起他的注意。
“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如是”是指上面所說,觀音菩薩能離衆生貪嗔癡叁毒煩惱的不思議妙用。“等”是等及其他——包括上面的叁災四難,以及所有的災難等等。“威神力”是威德神通的力量。菩薩的威德勢力,是能降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屈撓。菩薩的神通妙用,是不可測度的,所以叫做“大威神力”。觀音菩薩,有像上面所說,能拔衆生貪嗔癡的根本煩惱。你看,他的威德神通的力量,是何等的偉大呢!
“多所饒益”:“饒益”是禮饒利益。“多所饒益”是很多的利益的意思。觀音菩薩的威德神通力量,能拔衆生叁毒深根,能除衆生的叁災、四難。其對衆生的利益,既能夠解脫衆生現生的災難,又能使衆生,遠離未來生死的苦報。其對衆生的利益,真是太多了。
“是故衆生,常應心念”:“是故”是因爲觀音菩薩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于衆生的緣故。“衆生”,近指六道中的衆生,遠赅九法界的衆生。“常應心念”,是常常應該在內心稱念觀音聖號,“是故”與“常應”是勸勉之詞,“心念”二字是稱念的工夫。稱念觀音聖號,必須發自內心,如果像小沙彌念經一樣“有口無心”,那是不能得到感應的。
世尊講到這裏,又呼一聲無盡意,接著說:因爲觀音菩薩,有像上面所說的大威德神通的力量,對于衆生的利益很多,所以衆生,常常應該發出虔誠的心,一心專意,稱念觀音聖號呀!
己四 能應二求,分二
庚一 別明應求,分二
辛一 求男得男
上面將觀音菩薩,“能離叁毒”文中的意義解釋好了,現在接著要解釋“能應二求”文中的意義。“能應二求”下,又分二科:一、“別明應求”,二、“總結神力”。“別明應求”下,又分爲二科:一、“求男得男”,二、“求女得女”。茲解釋第一科“求男得男”文中的意義。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這段文是說明觀世音菩薩,不但能救濟衆生的叁災、四難和叁毒的苦惱,而且也能使祈求子息的婦女,滿其所願。
“若有女人”:“若有”是如果有的意思。“女人”是指已經出閣的婦女。
“設欲求男”:“設欲”是假設想要的意思。“求男”是希求有個男孩子。世間的婦女,如果沒有生育男孩的,就希求能生…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淨心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