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不容易断除的。佛陀虽然教人修不净观,以对治淫欲,但淫念炽盛的人,如果修习不净观也无法对治的话,真是苦恼无穷,且其后患,也是不堪设想。如果受淫欲之念困扰而不能自拔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了。因为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能蒙受菩萨威德神通力的加被,使令远离淫欲的毒害。又能够称念圣号,恭敬礼拜观音圣像,自然能澄清心的染污念头,而提高理智。理智提高,就可克服欲念了,所以果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话,由于菩萨神力的加被,和自心理智的提高,就可远离淫欲之念了。
淫欲之害,轻者损害身体,丧失道德,重者亡躯失命,且会招感来世妻不贞良,眷属乖离的果报。尤其惨重的是,可能堕地狱受铜柱铁床,寒冰冻裂的苦报,岂不可怕呢?如果知道怖畏,就得常念恭敬观音菩萨,以念力而对治淫心,用慧剑来斩除我爱的罗网了。
辛二 能离嗔毒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
三毒的第二是“嗔恚”。“嗔恚”是忿怒的心理,也是一种很不好的心理状态。
“若多嗔恚”:是如果有一类的众生,多嗔恚的心。嗔恚心也是人人都有的,但有的人嗔恚心特别大,一言不合,或一眼不顺,马上就发脾气。所以叫做“多嗔恚”。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常常称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意思。
“便得离嗔”:如果是一个多嗔恚的人,能够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就可以远离嗔恚了。
人之所以会生起嗔恚,有三种原因:一、顺理嗔,二、非理嗔,三、诤论嗔。一、“顺理嗔”,是因为无端受害,或他人无理欺凌,故意中伤破坏自己的声誉地位,甚至损伤自己身体,或剥夺所享受之物,所以就大发脾气。这是他人先找到自己头上来,会发脾气是人之常情。因为发脾气发得有理,所以名为“顺理嗔”。二、“非理嗔”,他人没有事先来惹我们,却无端自发脾气,或者明知自己不对,而大发雌威,先发制人,就大动肝火,这都是拂乎人情的。因为发脾气发得没有道理,所以名为“非理嗔”。三、“诤论嗔”,这是由于言论所起的,或者是起于闲谈,或者是起于辩论。在辩论道理的时候,往往看到双方各各坚持自己的意见,争执不休,结果弄得大发脾气,不欢而散。有的在茶余饭后,相对闲谈,但聊天到彼此见解不能一致,就会发出相反的言语,于是互相诤论,结果惹起火来了,可能还会大打出手呢?这些由诤论,所起的嗔心,都名为“诤论嗔”。无论是顺理嗔、非理嗔,或者诤论嗔,都是会导致祸害的,如果嗔恚炽盛,无法禁制的话,其所受害轻的会伤感失和,重的会忘掉自身的利害,六亲不认,而且会招致来生被人恼害的果报,尤其严重的会堕落地狱,备受刀山剑树,剉刺槌击的果报,岂不可怕呢?
从前在一个小池里,有一只乌龟,因为天气久旱不雨,水池中的水一日一日的减少,不久就会干枯了。如果池水干枯,这只乌龟的生命也就完了,所以这只乌龟,急得像热锅盖上的蚂蚁一样。就在这个时候,飞来两只雁鸟,乌龟向雁鸟求援了,它要求雁鸟把它带到有水的地方去。这两只好心的雁鸟也答应了,它们随即飞到附近的树林,检来一支树枝,对乌龟说:你用嘴咬著这支树枝的中央,我们各咬一边,就可以把你带到有水的地方去,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我们在飞的时候,你要把嘴咬紧,不能讲话。乌龟听到雁鸟要带它到有水的地方,真是欢喜极了。它就咬在树枝的中间,让两只雁鸟带它飞上天空。但当它们飞到一个村庄上空的时侯,被一群小孩看到了。这群小孩大声的叫道:嗳哟!你们看!那一只乌龟被雁鸟捉去了。乌龟听了这种话,很是生气,它想:我是要雁鸟带我到有水的地方,怎么说我被雁鸟捉去了呢?于是越想越生气,它再也不能忍受了,它想如果不和他们辩个明白,岂不白白被他们侮辱了,于是,它开口说话了。但当乌龟开口要说话的时候,嘴巴一松,离开了树枝,就从天空掉下来,跌得粉身碎骨,一命呜呼!
从这则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嗔恚不能忍辱的害处是何等的严重!经上说:一念嗔恚火,焚烧功德林。嗔恚之火,确实是修学佛法的大敌。但只要我们时时刻刻称念恭敬观音菩萨,就可以念力来制伏嗔心,仗著菩萨的慈风,来消除我人心中的嗔恚热恼,而得远离嗔恚了。
辛三 能离痴毒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能消除众生的愚痴的道理。
“若多愚痴”:“愚痴”是愚蠢痴呆,心地昏暗,不明事理的意思。这愚痴就是无明烦恼。无明有迷事的无明和迷理的无明。迷事的无明,是由于事相而起的迷惑。诸如: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颠倒因果是非邪正,障碍真谛妙理,这就是迷事的无明。迷理的无明,是由于理性而起的迷惑。诸如:不识真心,不明自性,不达中道,障碍中道实相真理的,就是迷理的无明。无论是迷理无明和迷事无明,都是一切忧患的根本。贪和嗔的烦恼,乃至其他的枝末烦恼,都是由无明所起。它是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以在十二因缘中无明排在第一支。要灭除苦恼,就得从苦的根源——无明——断除,这才是斩草除根的办法。愚痴的无明,是人人都有的,但有的愚痴心特别重,所以叫做“多愚痴”。
“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如果多愚痴的人,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话,就能够远离愚痴了。
多愚痴的人,迷了正知见,起邪分别,事理错乱,邪正颠倒,就好像迷失了指南针的船只,在大海中摸索,将有触礁沉舟的灾难。又好像瞎子行路,不能辨识道路的好坏,将有堕坑落堑的灾殃,岂不危险!本来佛教有因缘观是对治愚痴的,但愈是愚痴,愈是不能修观,那就只好专心一意称念观音圣号了。如果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的话,一方面由菩萨威神力的加庇,一方面由自己的正念来敌破邪执,由正念的慧日照耀心地的时侯,心中的迷云,就能消散了。
传说从前有一个小沙弥,非常的愚蠢,他的师父教他的经典,他不但不能了解经中的道理,连字音都没有办法记著,他的师父也想不出好办法来教化这个愚痴的徒弟,后来就教他称念和礼拜观世音菩萨。每天晚上,以一支香的时间为限,并且到时间,要听到他师父摇铃的声音,才能休息。这个小沙弥,人虽然很愚痴,却也很忠直。他就依照师父所限定的,每天不断的礼拜观音菩萨。就这样的拜了三年,有一天晚上,他的师父竟忘记了摇铃,但说来奇怪,当小沙弥礼念一支香的时候,铃子不摇自响,小沙弥以为是师父摇铃叫他休息,他就去休息了。次日早晨,他的师父一觉醒来,想起昨夜忘记摇铃,小沙弥可能还在那里拜菩萨呢?于是赶快跑到大殿一看,却没有看到小沙弥在拜,就到小沙弥的寮房,责备小沙弥不应该没有听到摇铃声,擅自去睡觉。小沙弥辩解说:师父昨夜也和平常一样摇了铃,我才去睡觉呀!这位师父觉得很奇怪,于是,那一天晚上故意不摇铃,到时候注意其动静,果然铃会自响。这是小沙弥礼念观音圣号,精诚所感。自是以后,这位小沙弥,大开智慧,凡所有一切经典,不教自通,且一旦看过的经文,都不会忘记。由此可知,观音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庚二 总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这段文是说明,称念观音圣号,能离三毒之后,作一个结束,显示观音菩萨的神通妙用,并劝勉众生,应该要常念恭敬观音菩萨。
“无尽意”:是世尊说法说到这里,再招呼无尽意菩萨一声,以唤起他的注意。
“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如是”是指上面所说,观音菩萨能离众生贪嗔痴三毒烦恼的不思议妙用。“等”是等及其他——包括上面的三灾四难,以及所有的灾难等等。“威神力”是威德神通的力量。菩萨的威德势力,是能降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屈挠。菩萨的神通妙用,是不可测度的,所以叫做“大威神力”。观音菩萨,有像上面所说,能拔众生贪嗔痴的根本烦恼。你看,他的威德神通的力量,是何等的伟大呢!
“多所饶益”:“饶益”是礼饶利益。“多所饶益”是很多的利益的意思。观音菩萨的威德神通力量,能拔众生三毒深根,能除众生的三灾、四难。其对众生的利益,既能够解脱众生现生的灾难,又能使众生,远离未来生死的苦报。其对众生的利益,真是太多了。
“是故众生,常应心念”:“是故”是因为观音菩萨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于众生的缘故。“众生”,近指六道中的众生,远赅九法界的众生。“常应心念”,是常常应该在内心称念观音圣号,“是故”与“常应”是劝勉之词,“心念”二字是称念的工夫。称念观音圣号,必须发自内心,如果像小沙弥念经一样“有口无心”,那是不能得到感应的。
世尊讲到这里,又呼一声无尽意,接著说:因为观音菩萨,有像上面所说的大威德神通的力量,对于众生的利益很多,所以众生,常常应该发出虔诚的心,一心专意,称念观音圣号呀!
己四 能应二求,分二
庚一 别明应求,分二
辛一 求男得男
上面将观音菩萨,“能离三毒”文中的意义解释好了,现在接著要解释“能应二求”文中的意义。“能应二求”下,又分二科:一、“别明应求”,二、“总结神力”。“别明应求”下,又分为二科:一、“求男得男”,二、“求女得女”。兹解释第一科“求男得男”文中的意义。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不但能救济众生的三灾、四难和三毒的苦恼,而且也能使祈求子息的妇女,满其所愿。
“若有女人”:“若有”是如果有的意思。“女人”是指已经出阁的妇女。
“设欲求男”:“设欲”是假设想要的意思。“求男”是希求有个男孩子。世间的妇女,如果没有生育男孩的,就希求能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净心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