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受這些刑具的人,有的是觸犯國家法律,罪有應得,但也有無辜受害的;罪有應得的,是今生的惡業所感,無辜被陷害的,是前生所造的惡業所感。但無論罪之有無,只要他能夠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他所檢系在身上的杻械枷鎖,仗著觀音菩薩威德神通的力量,都會斷壞,而得到解脫。
在這裏或者有人會懷疑說,國家製定刑法,是用以懲誡惡人的。沒有罪而被陷害囚系的,菩薩來解救他,固然是很對的,如果菩薩去救那些有罪的人,使其免受刑法之難,這豈不是縱惡而殃累善良嗎?豈不是破壞國家的綱紀,擾亂社會秩序嗎?但應當要知道,彌天的大罪,擋不住一個悔字。雖然有罪而被囚禁,既然能稱念觀音聖號,這個人已經有反悔之心;有悔過之心就是好人,所以他如果因稱念聖號而脫離災難,此後自然可以感化爲善,改往修來了。這樣的話,菩薩是感化罪人改惡爲善,絕對沒有縱惡殃民,壞亂綱紀的道理。
法苑珠林記載:晉朝有一位窦傳者,是河內人。在永和七年,爲高昌步卒呂護所俘虜,同伴七人共系獄中,不久就會被殺了。恰巧有一位道山法師,那時正在呂護的軍營中,道山法師和窦傳相識,他聽說窦傳被禁,就去探視他。窦傳一見道山法師,就哭著說,我的生命在頃刻間,法師能救我嗎?道山法師說:你不必焦急,只要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必定有感應的。窦傳就默念觀音聖號叁晝夜,身上所系的枷鎖自然解開。窦傳想:我的枷鎖雖然脫落了,但同伴的人還是在監禁中,怎麼忍心舍他們而去。于是又求菩薩加被,並勸同伴的人,一心稱念觀音聖號,結果同伴者的刑具也都解開,才得一齊逃離這不幸的遭遇。他們各各回到家裏以後,都很恭敬的信仰觀音菩薩,而成爲虔誠的佛教信徒呢!
以上所說的是有形的枷鎖,但是還有一種是沒有形相的枷鎖。這沒有形相的枷鎖,就是名利恩愛。世間人都是被這些名利恩愛的枷鎖束系得不能自由。常常聽到一般在家學佛的人說:嗳喲!我現在的事業又擴張了,忙得連拜佛的時間都沒有了,這就是被名利的枷鎖所束系了。或者有些老婦人家說,最近家裏的媳婦,生了一個可愛的孫子,爲著要幫忙照顧他,所以就顧不得拜佛聽經了,這就是被恩愛的枷鎖所縏了。可是世間的恩愛,能當做逃過閻王關的護身符嗎?陽世的名利,能夠帶到陰間享受嗎?到頭來,這世間的名利恩愛,一樣也帶不去,唯有業隨其身而已!爲了逃脫無常的生死關,應該要虔誠稱念觀音聖號。念聖號的心懇切,名利恩愛的心就會淡薄,這樣才能脫離無形的杻械枷鎖!
辛四 能脫賊難
若叁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得解脫。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這科的文是說明觀音菩薩,能救脫賊難的文。
“若叁千大千國土”:“若”字是假使的意思。“叁千大千國土”是一佛所教化的區域。這在能脫鬼難科中,已經有詳細的解釋。
“滿中怨賊”:是叁千大千國土之中,充滿著怨賊。害命叫做“怨”,謀財叫做“賊”,既奪取財物。又殺害生命的惡賊,叫做“怨賊”。
“有一商主,將諸商人,赍持重寶,經過險路”:“商主”是做生意的主腦者、好比現在的董事長、總經理或商團的團長之類。“將諸商人”的“將”字是帶領的意思。帶領著很多商人,叫做“將諸商人”。“赍持重寶”是拿著很貴重的寶物,“經過險路”是經過充滿著怨賊的危險道路。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在這許多商人之中,有一個人就很大聲的這樣的說:諸位善信的男子呀!你們不要恐怖了。
“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他們經過了充滿怨賊的道路,真是恐怖極了,爲什麼說不要恐怖呢?其實到這個時候,恐怖也是沒有用的,那末怎麼辦呢?那一個人又說,你們應當要一心一意的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呀!
“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衆生”:“是菩薩”是指這位觀世音菩薩。“無畏”是無畏布施,這是布施的第叁種,有人在受他人欺淩,精神上受著恐怖的時候,能解除他受欺淩的恐怖,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的,就是無畏布施的法門。觀音菩薩能以十四種無畏力,使衆生遠離恐怖的心理,叫做“能以無畏,施于衆生”。這句話是,其中一人,叫大家不要恐怖的所以然。
“汝等若稱名者,于此怨賊,當得解脫”:爲甚麼其中有一人,叫大家要一心稱念觀音聖號呢?他又說:你們如果能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雖然在這怨賊的危險中,也能夠得到解脫的緣故啊!
“衆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衆商人”是那些拿著重寶,經過險路的商人。“俱發聲言”:是大家都發出聲音。因爲他們帶著重寶,經過危險的道路,正在恐怖萬分的時候,其中有一個人高聲唱說:你們要一心念觀音聖號,就能得到解脫。這些商人,都聽到他所高唱的話,于是大家,爲了脫險,都異口同音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稱其名故,即得解脫”:因爲這些商人,都稱念觀音菩薩名號的緣故,所以即時就解脫了怨賊的災難!
在這個充滿著怨賊的危險環境裏,有一個富有的巨商,率領著很多商人,並且帶著一大批貴重的東西,要經過一段很危險的道路。在這種情形之下,難免被怨賊謀財害命的,真是太危險了。當衆商人正在萬分恐怖的時候,其中如果有一個平日有信仰觀音菩薩的人,對大衆高聲的說:諸位不要恐懼,大家應當一心稱念觀音聖號。這位菩薩能以無畏,布施給我們,你們如果能稱念觀音名號,在遭遇怨賊時就能得到解脫,而能安然經過這危險的道路啊!當時這些商人,都聽他的話,真的大家都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因爲他們都念觀音名號,蒙受菩薩無畏施的神力感應,果然都解脫怨賊之難了。
谛閑大師的普門品講義記載:民國十七年二月廿八日夜,上海天潼路蔡仁茂玻璃店的主人蔡仁初,被土匪綁去。因爲他是觀音菩薩的信仰者,所以就默念觀音聖號,祈求免除災難。果然得到菩薩的冥中加被,起初是土匪汽車的輪胎爆破,繼即汽油發火。土匪恐怕事情暴露,就要逃走,但不能達成劫奪的目的,心恨蔡仁初,就開槍打蔡仁初,可是打了叁槍,仁初恰好跳了叁次,所以都沒有受傷。結果土匪逃走,仁初安然回家。這就是證明一心稱念聖號的效力是迅速而確實的!
上面所說的是外來怨賊的侵擾,可是還有內在無形的怨賊。內在無形的怨賊,就是內心的煩惱。這內在的煩惱賊,比外來的怨賊,更利害更可怕。因爲外來的怨賊,只是劫奪身外的財物,傷害假合的色身生命,其所受害,只是今生一世。可是煩惱賊,不但會劫奪我們的功德法財,更會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使我們生生世世沈淪生死苦海,永劫受苦,其所受害,是累生累世的。可是,當煩惱的怨賊侵擾我們的時候,也不必害怕,只要能一心稱念觀音聖號,就可把內在的煩惱賊消滅了。
庚二 總結神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诃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這科是總結以上叁災四難,以顯示觀音菩薩威德神通的力量,所以科名爲“總結神力”。
“無盡意”:是世尊再呼無盡意菩薩一聲,以喚起他的注意。
“觀世音菩薩摩诃薩”:“摩诃薩”是大菩薩的意思。這正是顯示觀世音菩薩,不是普通的苦薩,乃是一位具有大道心、大願力、大慈悲、大行門、大無畏、大功德、大神通、大妙用,能夠應化無窮,施無畏于衆生,時時處處爲衆生作依怙的大慈悲聖者,所以稱爲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威神之力,巍巍如是”:這是顯示菩薩的功德妙用。“威神之力”,是威德神通的力量。“巍巍”是高聳之貌。觀音菩薩的神通妙用,和解救衆生的種種苦難,施與衆生的恩惠,深似海,高如山,所以叫做“巍巍”。“如是”,指上面的叁災四難。觀音菩薩給與衆生,救苦救難的恩惠,從甚麼地方可以表現出來呢?像上面所說的,菩薩能救叁災四難的大無畏施就是了,所以說:“巍巍如是”。
己叁 能離叁毒,分二
庚一 別明離毒,分叁
辛一 能離貪毒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現在要解釋的是,稱念觀世音菩薩,能遠離叁毒的文。衆生爲甚麼會從無始劫以來,受生死的輪回,而有叁災四難的痛苦呢?追究他的原因,都是因爲有貪嗔癡叁種根本煩惱的緣故。因爲貪嗔癡的叁根本煩惱,會毒死吾人的法身慧命,所以叫做叁毒。
這“能離叁毒”的文,分爲二科:一、“別明離毒”,二、“總結神力”。“別明離毒”下,又分爲叁科:一、“能離貪毒”,二、“能離嗔毒”,叁、“能離癡毒”。茲解釋第一科、“能離貪毒”的文義。
衆生的貪欲有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等等,種類很多。但所有貪欲之中,以淫欲爲最強盛而難斷,所以就拿淫欲來代表其他的貪欲。意思就是說,最強盛而難斷的淫欲,尚可因觀音菩薩的威神之力來消滅他,何況其他的欲念呢?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這句話是,假若有一類的衆生,淫欲的心特別強盛的意思。雖然一切衆生,都是以淫欲而正生命,所有衆生都有淫欲的貪念,但因各人的業感不同,可能有的淫欲心特別強盛,所以說:“若有衆生,多于淫欲”。
“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常念”是時刻不斷的稱念。“恭敬”是身體的禮貌叫做“恭”,心理的尊重叫做“敬”。常常稱念觀音聖號,而且身常禮拜聖像,心常存著敬重之意,叫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欲”:“便得”是就能夠的意思。多淫欲的人,如果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就能夠遠離淫欲之念,所以說:“便得離欲”。
男女的性欲是生死輪回的根本,學佛修行想要了生死的人,必須先斷生死根本的淫欲,但淫欲是衆生與生俱有,根深蒂固…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說(淨心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