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如來藏品第七

  如來藏品第七  

  

  「爾時梵行長者從本際起。而白佛言。尊者。生義不滅滅義不生。如是如義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尊者。一切法數無量無邊。無邊法相一實義性唯住一性。其事雲何。佛言。長者。不可思議我說諸法。爲迷者故。方便導故。一切法相一實義智。何以故。譬如一市開四大門。是四門中皆歸一市。如彼衆庶隨意所入。種種法味亦複如是。」

  

  爾時梵行長者,從本際起。本際者,真際也,實際也。從本際起者,欲請佛說方便道也。而白佛言,生義不滅,滅義不生。如是如義,即佛菩提。

  

  欲請佛說一實義之先,先贊佛菩提,複明己解佛所說義。

  

  生義不滅,有生則必有滅,今言不滅,當是無生。換句話說,生以無生爲義。滅義不生,不生則是無滅。換句話說,滅以無滅爲義。

  

  

  生以無生爲義,無生以生爲義;滅以無滅爲義,無滅以滅爲義。于是諸法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滅而無滅,無滅而滅。這種諸法如義,便是佛無上菩提。

  

  既然如是,則菩提之性,無有分別。佛證無分別智,乃能分別一切。無分別智者,實智也。分別一切者,權智也。佛由實智出權智,權智則分別無窮。諸佛權智,不可思議。

  

  無窮之相,唯分別滅。

  

  諸法無窮之相,總歸無相,故曰唯分別滅。如是理事性相,言語道斷,思慮亦絕,故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之法,乃不可分別也。

  

  梵行長者,仰稱佛曰,尊者!一切法數,名相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法數,雖名相無量無邊,而皆歸一實理性。所以其理,唯住一性。其事雲何?求佛分別解說。

  

  佛言,長者!此法性不可思議。我所說諸法,只是爲迷惑衆生而說,只是方便誘導而已。其實一切法相,皆一實義智耳。一實義智者,同一真如,同一無上覺也。以下以譬喻說明。

  

  譬如一市,開四大門。雖開四門,而四門皆歸一市。如彼衆生,隨種種法門,皆入一實義性,亦複如是。此即所謂歸元無二,方便多門也。

  

  「梵行長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應攝一切諸味。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實義如一大海。一切衆流無有不入。長者。一切法味猶彼衆流。名數雖殊其水不異。若住大海則括衆流。住于一味則攝諸味。」

  

  梵行長者言,法若如是者,我住本際一味,應攝一切諸法門。是不是呢?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此一味實義者,如一大海,能括衆流。何謂一味實義?一味實義者,佛生一如,性相常住也。

  

  長者!一切法味,猶如一切衆流。名數雖異,而其水性不二。譬如住于大海,則總括衆流。若住本際一味,則能攝一切法味。

  

  「梵行長者言。諸法一味。雲何叁乘道。其智有異。佛言。長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異故。深淺殊故。名文別故。水在江中名爲江水。水在淮中名爲淮水。水在河中名爲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長者。住一佛道。即達叁行。」

  

  梵行長者言,既然諸法皆是一味,爲何叁乘人得叁乘道,其智慧有高下不同呢?若謂諸法皆是一味平等,應該叁乘智慧皆是一樣才對。

  

  佛用譬喻回答說,譬如江河淮海,其水大小不同。叁乘智亦像江河淮海一樣,有深淺的不同。

  

  江河淮海,僅是名言文字的差別,其水卻是一樣的。水在江中,名江水;在淮中名淮水;在河中名河水;江河淮水都在海中時,則名海水。但江河淮海,都是只是一水。

  

  法亦如是,在聲聞人中,則名聲聞道;在緣覺人中,則名辟支佛道;在菩薩中,則名菩薩道;雖有叁乘名字,但入于佛道,同是一味佛道。

  

  長者!住一佛道,即達叁行。何爲叁行,下文自有解釋。

  

  「梵行長者言。雲何叁行。佛言。一隨事取行。二隨識取行。叁隨如取行。長者。如是叁行總攝衆門。一切法門無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謂入如來藏。入如來藏者。入不入故。」

  

  梵行長者問言,何爲叁行?

  

  佛回答說,一、隨事取行,二、隨識取行,叁、隨如取行。

  

  隨事取行者,知一切事相皆假,猶如空華。雖隨順而起行,但知其爲假,而不住生死,不起煩惱。

  

  隨識取行者,知一切如幻事相,皆心所造。一切事相,唯識所現。修學佛道,唯在淨心,別無他事。一心清淨,則一切法淨,佛道成矣。故修行人,不應徒滯空寂,但應自淨其意。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此乃隨識取行。

  

  隨如取行者,心無住也,法無礙也。一切無住,自然一切無礙。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事事各不相礙。心不礙境,境不礙心。何以故?心中無事,事中無心也。

  

  長者!如是叁行,總攝衆門。一切法門,無不入此叁行。入此叁行者,便不住著空相。以其行如如無礙,事理圓融故。如是入叁行者,可謂入如來藏。

  

  《不增不減經》,分別說如來藏有叁種。一、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二、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叁、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

  

  一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舍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爲衆生故,說爲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

  

  二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舍利弗!我爲衆生故,說爲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叁者,即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恒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涼法界,說名衆生。

  

  《佛性論》解釋如來藏說,藏有叁種。一、所攝藏,約自性佛性,一切衆性爲如如境所攝。換句話說,即如來藏衆生。二、隱覆藏,如來性被煩惱隱覆。即是衆生藏如來。叁、能攝藏,果地一切功德住應得性時,攝之以盡。第一句是以實攝妄,第二句是以妄攝實,第叁句是以實攝實。

  

  據義而論,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即所攝藏。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即隱覆藏。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即能攝藏。故真谛叁藏亦說,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者,一心之體,遍于叁際也。

  

  如來藏即是法身。法身被煩惱所覆,便名如來藏。如來藏出煩惱纏,便名法身。而法身非身非非身,不可得無有邊際,故入如來藏者,入無所入也。

  

  「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入如來藏。如苗成實。無有入處。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實際。其智幾何。佛言。其智無窮。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爲四。一者定智。所謂隨如。二者不定智。所謂方便破病。叁者涅槃智。所謂除電覺際。四者究竟智。所謂入實具足佛道。長者。如是四大事用。過去諸佛所說。是大橋梁。是大津濟。若化衆生。應用是智。」

  

  梵行長者贊歎言,誠不可思議,入如來藏者,如禾苗結成果實,而其果實,無有入處。雖無入處,而果實不謬。猶如來藏,法身雖無入處,而法身不謬。

  

  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實際,其智幾何?

  

  由此本際真如根利之力,利成則得本際真如。請問如來,得本實際,究竟其智慧有多少?

  

  佛言如果廣說,其智慧無窮。略而言之,其智慧有四。以下分別解說。

  

  一者定智。所謂隨如。定智者不變也,隨如者無礙也。此言菩薩智慧,隨緣不變。

  

  二者不定智。所謂方便破病。不定智者,方便隨緣。菩薩爲除衆生之病,不變而能隨緣。

  

  叁者涅槃智。所謂除電覺際。電覺際者,其覺有間斷也,不常住也。猶如電光,暫時一現。菩薩有叁昧,名電光叁昧。菩薩住是叁昧,于無始世來所失之道,還複能得,如電光之暫現。究竟涅槃智則不如是,涅槃智常住不失,故曰除電覺際。

  

  四者究竟智。所謂入實具足佛道。入實具足佛道者,究竟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總而言之,前二智是他受用,後二智是自受用。于他受用,則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于自受用,則是斷德圓,智德滿。涅槃智者,斷德圓也;究竟智者,智德滿也。

  

  長者!如是四大事用。佛出現于世,以一大事因緣故。一大事者,實相也,無上佛道也。實相無相,無二無別故曰「一」。實相一切相,無所不是,赅無不盡,故曰「大」。如來出世,以佛事度生,故曰「事」。衆生皆有佛性是其因心。諸佛大悲爲懷,導引衆生得究竟樂,是其緣力。一大事因緣者,爲令一切衆生入實相也,爲令一切衆生皆成佛道也。

  

  而此四智,則是成就一大事因緣之妙用。過去諸佛皆說此四智,我今亦爲菩薩宣說。此四智者,是度衆生的大橋梁,大津濟。大津濟者,大舟航也。

  

  菩薩若欲度化衆生,應用此四智。

  

  「長者。用是大用。複有叁大事。一者于叁叁昧內外不相奪。二者于大義科隨道擇滅。叁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如是叁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則不能流入彼四智海。爲諸大魔所得其便。長者。汝等大衆。乃至成佛。常當修習勿令暫失。」

  

  佛告梵行長者,以此四智之大用,還有叁件大事須要注意。一者于叁叁昧,內外不相奪。二者于大義科隨道擇滅。叁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

  

  叁叁昧者,空叁昧、無相叁昧、無作叁昧。內者自度,外者化他。不以自度而廢化他,不以化他而失自度。不以自度而廢化他者,不變而能隨緣也;不以化他而失自度者,隨緣而能不變也。是之謂內外不相奪。

  

  大義科下文有解釋。擇滅者,擇即揀擇,滅即寂滅。謂聲聞人,以智慧揀擇,離見思惑,證寂滅涅槃也。此處所謂擇滅者,意在以真智慧力,擇滅四大叁科之相。

  

  叁者于如如無礙慧…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如來藏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