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品第七
「尔时梵行长者从本际起。而白佛言。尊者。生义不灭灭义不生。如是如义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则无分别。无分别智分别无穷。无穷之相唯分别灭。如是义相不可思议。不思议中乃无分别。尊者。一切法数无量无边。无边法相一实义性唯住一性。其事云何。佛言。长者。不可思议我说诸法。为迷者故。方便导故。一切法相一实义智。何以故。譬如一市开四大门。是四门中皆归一市。如彼众庶随意所入。种种法味亦复如是。」
尔时梵行长者,从本际起。本际者,真际也,实际也。从本际起者,欲请佛说方便道也。而白佛言,生义不灭,灭义不生。如是如义,即佛菩提。
欲请佛说一实义之先,先赞佛菩提,复明己解佛所说义。
生义不灭,有生则必有灭,今言不灭,当是无生。换句话说,生以无生为义。灭义不生,不生则是无灭。换句话说,灭以无灭为义。
生以无生为义,无生以生为义;灭以无灭为义,无灭以灭为义。于是诸法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灭而无灭,无灭而灭。这种诸法如义,便是佛无上菩提。
既然如是,则菩提之性,无有分别。佛证无分别智,乃能分别一切。无分别智者,实智也。分别一切者,权智也。佛由实智出权智,权智则分别无穷。诸佛权智,不可思议。
无穷之相,唯分别灭。
诸法无穷之相,总归无相,故曰唯分别灭。如是理事性相,言语道断,思虑亦绝,故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之法,乃不可分别也。
梵行长者,仰称佛曰,尊者!一切法数,名相无量无边。这无量无边法数,虽名相无量无边,而皆归一实理性。所以其理,唯住一性。其事云何?求佛分别解说。
佛言,长者!此法性不可思议。我所说诸法,只是为迷惑众生而说,只是方便诱导而已。其实一切法相,皆一实义智耳。一实义智者,同一真如,同一无上觉也。以下以譬喻说明。
譬如一市,开四大门。虽开四门,而四门皆归一市。如彼众生,随种种法门,皆入一实义性,亦复如是。此即所谓归元无二,方便多门也。
「梵行长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应摄一切诸味。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实义如一大海。一切众流无有不入。长者。一切法味犹彼众流。名数虽殊其水不异。若住大海则括众流。住于一味则摄诸味。」
梵行长者言,法若如是者,我住本际一味,应摄一切诸法门。是不是呢?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此一味实义者,如一大海,能括众流。何谓一味实义?一味实义者,佛生一如,性相常住也。
长者!一切法味,犹如一切众流。名数虽异,而其水性不二。譬如住于大海,则总括众流。若住本际一味,则能摄一切法味。
「梵行长者言。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异。佛言。长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异故。深浅殊故。名文别故。水在江中名为江水。水在淮中名为淮水。水在河中名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长者。住一佛道。即达三行。」
梵行长者言,既然诸法皆是一味,为何三乘人得三乘道,其智慧有高下不同呢?若谓诸法皆是一味平等,应该三乘智慧皆是一样才对。
佛用譬喻回答说,譬如江河淮海,其水大小不同。三乘智亦像江河淮海一样,有深浅的不同。
江河淮海,仅是名言文字的差别,其水却是一样的。水在江中,名江水;在淮中名淮水;在河中名河水;江河淮水都在海中时,则名海水。但江河淮海,都是只是一水。
法亦如是,在声闻人中,则名声闻道;在缘觉人中,则名辟支佛道;在菩萨中,则名菩萨道;虽有三乘名字,但入于佛道,同是一味佛道。
长者!住一佛道,即达三行。何为三行,下文自有解释。
「梵行长者言。云何三行。佛言。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长者。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谓入如来藏。入如来藏者。入不入故。」
梵行长者问言,何为三行?
佛回答说,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
随事取行者,知一切事相皆假,犹如空华。虽随顺而起行,但知其为假,而不住生死,不起烦恼。
随识取行者,知一切如幻事相,皆心所造。一切事相,唯识所现。修学佛道,唯在净心,别无他事。一心清净,则一切法净,佛道成矣。故修行人,不应徒滞空寂,但应自净其意。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此乃随识取行。
随如取行者,心无住也,法无碍也。一切无住,自然一切无碍。理不碍事,事不碍理,事事各不相碍。心不碍境,境不碍心。何以故?心中无事,事中无心也。
长者!如是三行,总摄众门。一切法门,无不入此三行。入此三行者,便不住着空相。以其行如如无碍,事理圆融故。如是入三行者,可谓入如来藏。
《不增不减经》,分别说如来藏有三种。一、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二、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三、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
一者,此法如实,不虚妄不离不脱,智慧清净,真如法界不思议法。无始本际来,有此清净相应法体。舍利弗!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为众生故,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
二者,此本际来离脱不相应烦恼所缠不清净法,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舍利弗!我为众生故,说为客尘烦恼所染,自性清净心不可思议法。
三者,即一切诸法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离不脱,真实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摄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归依,不可思议清凉法界,说名众生。
《佛性论》解释如来藏说,藏有三种。一、所摄藏,约自性佛性,一切众性为如如境所摄。换句话说,即如来藏众生。二、隐覆藏,如来性被烦恼隐覆。即是众生藏如来。三、能摄藏,果地一切功德住应得性时,摄之以尽。第一句是以实摄妄,第二句是以妄摄实,第三句是以实摄实。
据义而论,如来藏本际相应体及清净法,即所摄藏。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即隐覆藏。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即能摄藏。故真谛三藏亦说,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者,一心之体,遍于三际也。
如来藏即是法身。法身被烦恼所覆,便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烦恼缠,便名法身。而法身非身非非身,不可得无有边际,故入如来藏者,入无所入也。
「梵行长者言。不可思议。入如来藏。如苗成实。无有入处。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实际。其智几何。佛言。其智无穷。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为四。一者定智。所谓随如。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破病。三者涅槃智。所谓除电觉际。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佛道。长者。如是四大事用。过去诸佛所说。是大桥梁。是大津济。若化众生。应用是智。」
梵行长者赞叹言,诚不可思议,入如来藏者,如禾苗结成果实,而其果实,无有入处。虽无入处,而果实不谬。犹如来藏,法身虽无入处,而法身不谬。
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实际,其智几何?
由此本际真如根利之力,利成则得本际真如。请问如来,得本实际,究竟其智慧有多少?
佛言如果广说,其智慧无穷。略而言之,其智慧有四。以下分别解说。
一者定智。所谓随如。定智者不变也,随如者无碍也。此言菩萨智慧,随缘不变。
二者不定智。所谓方便破病。不定智者,方便随缘。菩萨为除众生之病,不变而能随缘。
三者涅槃智。所谓除电觉际。电觉际者,其觉有间断也,不常住也。犹如电光,暂时一现。菩萨有三昧,名电光三昧。菩萨住是三昧,于无始世来所失之道,还复能得,如电光之暂现。究竟涅槃智则不如是,涅槃智常住不失,故曰除电觉际。
四者究竟智。所谓入实具足佛道。入实具足佛道者,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总而言之,前二智是他受用,后二智是自受用。于他受用,则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于自受用,则是断德圆,智德满。涅槃智者,断德圆也;究竟智者,智德满也。
长者!如是四大事用。佛出现于世,以一大事因缘故。一大事者,实相也,无上佛道也。实相无相,无二无别故曰「一」。实相一切相,无所不是,赅无不尽,故曰「大」。如来出世,以佛事度生,故曰「事」。众生皆有佛性是其因心。诸佛大悲为怀,导引众生得究竟乐,是其缘力。一大事因缘者,为令一切众生入实相也,为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也。
而此四智,则是成就一大事因缘之妙用。过去诸佛皆说此四智,我今亦为菩萨宣说。此四智者,是度众生的大桥梁,大津济。大津济者,大舟航也。
菩萨若欲度化众生,应用此四智。
「长者。用是大用。复有三大事。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三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则不能流入彼四智海。为诸大魔所得其便。长者。汝等大众。乃至成佛。常当修习勿令暂失。」
佛告梵行长者,以此四智之大用,还有三件大事须要注意。一者于三三昧,内外不相夺。二者于大义科随道择灭。三者于如慧定,以悲俱利。
三三昧者,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内者自度,外者化他。不以自度而废化他,不以化他而失自度。不以自度而废化他者,不变而能随缘也;不以化他而失自度者,随缘而能不变也。是之谓内外不相夺。
大义科下文有解释。择灭者,择即拣择,灭即寂灭。谓声闻人,以智慧拣择,离见思惑,证寂灭涅槃也。此处所谓择灭者,意在以真智慧力,择灭四大三科之相。
三者于如如无碍慧…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如来藏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