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真性空品第六

  真性空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薩道。無有名相。叁戒無儀。雲何攝受爲衆生說。願佛慈悲爲我宣說。佛言。善男子。汝今谛聽。爲汝宣說。善男子。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製心一處。衆緣斷滅。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叁用無施。住于如理。六道門杜。四緣如順。叁戒具足。」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尊者!既然修菩薩道,不取著于名相。那麼叁戒無儀,因爲叁戒有儀,便是名相。叁戒者,攝律儀戒,即誓斷諸惡;攝善法戒,即是修諸善;攝衆生戒,即誓度一切衆生。

  

  若叁戒無儀,雲何攝受叁戒,爲衆生說呢?願佛慈悲,爲我宣說。

  

  佛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攝律儀戒,是斷一切不善法;攝善法戒,是修一切善法。然而善法與不善法,都是唯心所造。所以一切善不善境界,及一切身語意業。意言分別者,是身語意叁業略說也。一切境界,及身語意叁業分別,只要製心一處,令不虛妄起心動念,便可衆緣斷滅了。而製心一處,便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

  

  何以故?一本不起,叁用無施。

  

  一本不起者,製心一處,不妄動亂也。叁用無施者,則身口意叁業不妄造作。于是如理而住,不妄施爲,則六道之門杜絕,四緣如順,而叁戒具足。叁戒自然具足,便勿須取叁戒之儀式也。

  

  四緣如順者,四緣如如無違也。下文自有解釋。

  

  「舍利弗言。雲何四緣如順叁戒具足。佛言。四緣者。一謂作擇滅力取緣攝律儀戒。二謂本利淨根力所集起緣攝善法戒。叁謂本慧大悲力緣攝衆生戒。四謂一覺通智力緣順于如住。是謂四緣。善男子。如是四大緣力。不住事相。不無功用。離于一處。則不可求。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攝六行。是佛菩提薩婆若海。」

  

  舍利弗請問何爲四緣如順,叁戒具足?四緣者,一、作擇滅力取緣,二、本利淨根力所集起緣,叁、本慧大悲力緣,四、一覺通智力緣。

  

  擇滅即涅槃也。以揀擇力之選取緣,得滅諸煩惱,是攝律儀戒。以本利清淨之五根、五力所集起緣,成攝諸善法戒。因爲清淨根、力所集起之緣,成就一切功德故。五根者,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者,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如是十法,能成就一切諸善法。

  

  本慧大悲力緣者,具智慧方能起大悲度衆生。故能成攝衆生戒。

  

  一覺通智力緣,得無上一覺地,則具神通智慧力緣。故能如如不動而住。如住者,妙湛總持不動尊也。

  

  善男子!如是四大緣力,不住事相,不無功用,離于一處,則不可求。

  

  如是四大緣力,不取分別事相,如如不動。雖然如如不動,卻不無度衆生之功用。如是四大緣力,從製心一處中求。若離于製心一處,則不可求矣。雲何製心一處?六根不貪著六塵,便可製心一處。

  

  善男子!如是一覺地事,便通攝信、住、行、向、地、等覺六行。是佛無上菩提,是佛薩婆若海。薩婆若者,譯爲一切種智,佛智也。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無功用。是法真空常樂我淨。超于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系。是大力觀。是觀覺中。應具叁十七道品法。佛言。如是。具叁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多名一義。不一不異。以名數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義無文。無文相義。真實空性。空性之義如實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舍利弗言,不住于事相,卻又不無度生之功用。是法真空不住于相。不住有相,則不住于事相。亦複不住空相,故不無度生之功用。常樂我淨是涅槃四德,如是四德,超于人我法我,大般涅槃。「般」者入也,大般涅槃,即入大涅槃也。

  

  其心不系,是大力觀,是觀覺中,應具叁十七道品法。

  

  其心無系者,心無所住也。是大力觀者,是直觀心性也。于此觀覺悟之中,應具足叁十七道品法。叁十七助道品法,修之可至無上道。是無上佛道,因地法行也。

  

  佛言如是!是觀覺中,當具足叁十七道品法。因爲叁十七道品法,雖有多名,而實一義。一義者,唯一佛乘也。

  

  何以故?叁十七道品雖有多名,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雖有多名,而實一義。叁十七法,與一實義,不一不異。不一者,一義而有多名也。不異者,多名皆歸一義也。不一者,但有名字分別耳。不異者,名字無性,無性則不可分別,故法不可得。

  

  不可得法,一義所謂空義。諸法空義,無文無字。無名字文相義者,乃真實空性也。

  

  空性之義,如實如如。

  

  如如者,不二不異,空寂無礙,理無分別。空如之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故曰空性之義,如實如如。諸法名字,雖有差別,然名字性空,空原無礙,故曰如實如如。

  

  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此一實義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一切法性空無礙。一性空則不礙多,多性空則不礙一。如是一不礙一,一不礙多,多不礙一,多不礙多。于是法界緣起,圓融無礙。故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善男子。住如理者。過叁苦海。」

  

  《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空理如如無礙,故過叁苦海。叁苦者,苦苦、壞苦、行苦也。

  

  「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爲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議。今者如來雲何說法。佛言。我說法者。以汝衆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衆生說者。文語非義。非義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于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于二相。中間不中。不中之法離于叁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說。如無無有。無有于無。如無有無。有無于有。如有無不在。說不在說故。不在于如。如不有如。不無如說。」

  

  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是言語文字相。如佛所說,言語文字相皆非實義。如實的道理,是離言語文字相的,是不可言說的。但是佛現今,爲何以言語文字相說法?難道佛所說者,亦無實義嗎?

  

  佛言,我之所以說法者,是因爲汝等衆生,迷于有「生」故說。本來一切法無生,一切法本來涅槃。而汝等衆生迷惑,于無生中執著有生死。爲令汝等覺悟一切法本無生故,所以我爲汝等說法。無生法本是不可說的,我以言語文字相之方便,說不可說法,是故說之。

  

  其實我所說者,是義語非文。汝等衆生所說者,是文語非義。是義語非文者,是有言有實,而非假名相也。是文語非義者,謂僅是假名相,而無實義也。

  

  衆生所說有言無實語者,皆悉空無。無有實義,徒托空言也。這種空無之言,是言不及義的。言不及義者,皆是虛妄之語。

  

  佛所說則不同,佛所說有言有實,是如義之語。如義語者,言不異義,言即是義也。

  

  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于二相,中間不中。

  

  不異于義語者,能實其空與不空。換句話說,如義之語,說空亦是實義,說不空亦是實義,故曰實空不空。空實不實者,凡夫執一切法實與不實,皆無實義。所以如義語者,空凡情所執實與不實。如義語者,離實不實二邊相,複不住于中。中間不中者,不住于中也。此明如義語者,心無所住也,無遍計執也,不取著名相也。

  

  不中之法,離于叁相。

  

  不中之法者,無住之法也。無住之法,離于生住滅叁相。離叁相者,離于有爲也。既然無住,故不見有處所。不見處所者,不見心外有法,不見有所依,于是不異于「如如」而說法。如「如如」說者,謂如義語者,不異「如如」法而說也。

  

  如無無有,無有于無,如無有無,有無于有。

  

  如如之法,一切不住。不住于無,亦不住于有。如無無有者,謂如如之法,不住「無有」也。因爲「無有」者,還同于無。

  

  如無有無者,謂如如之法,亦不住「有無」。因爲「有無」者,還同于有。

  

  如有無不在者,謂如如之法,有與無皆不在(住)也。我今說法,如「如如」而說,故雖有言說,而不在(住)于言說。以不在(住)言說故,所以亦不在(住)于如。

  

  如不有如者,如不是有也。如不是有,亦不是無。以不是無故,所以如如而說。

  

  如如之法,不住有亦不住無。不住有故,說而無說。不住無故,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者,言以顯實也。無說而說者,實借言顯也。如是說法,是爲義語非文。

  

  「舍利弗言。一切衆生。從一闡提。闡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來如來實相。佛言。從闡提心。乃至如來如來實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種子爲妄所翳。舍離妄心。淨心清白。知諸境界意言分別。二者思位。思者。觀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別隨意顯現。所見境界非我本識。知此本識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叁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時。先以智導。排諸障難。出離蓋纏。四者行位。行者。離諸行地。心無取舍。極淨根利。不動心如。決定實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叁藐叁菩提。虛心不證。心無邊際。不見處所。是至如來。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衆生從其本處。」

  

  舍利弗言,一切衆生,從斷信斷善根之一闡提。以其斷信斷善根之闡提心,住何等位,得至如來果位,乃至如來實相法?如來實相者,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佛言從闡提心,至如來果,乃至如來實相法,應住五等位。以下便分別解說。

  

  一者信位。信爲道元功德母,故第一即是起信。闡提者即是斷信,今令起信,是翻闡提向佛道也。

  

  信真如種子者,乃起大乘信。真如種子者,菩提空性也。即此空性,以熏習故,方能增長成一切種。

  

  此真如種…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真性空品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