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被妄想煩惱所翳蔽,是爲在纏如來藏。如果能棄舍妄心斷諸煩惱,便令如來藏智圓顯,于是心淨清白。以智藏顯現故,便能知諸境界,一切意言分別,皆唯識所現,而無實體了。
二者思位。思者知心外無諸境界,諸意識境界,只是言語文字假相,而無實體。隨意言之分別,如幻顯現。所見之境界,皆是妄見,皆是假相,故曰非我本識。應知本識,性本空寂,無有可得。所以非法非義,非有所取,非有能取。皆是妄心取幻境,妄見有境界及言語文字相。《般若經》雲,世人分別諸法,唯是分別言語文字相。因爲法性空寂,不可分別故。
叁者修位。修者起修也。發起無上菩提心,修菩提道。發無上菩提心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修菩提道者,修六度萬行也。如是常起能起無上菩提之心,發心與修行同時。先以正智慧爲前導,排除諸障難。所謂慧解立行,慧啓于始,行滿其終。故曰慧爲前導。障難有二,一、煩惱障,二、所知障。出離蓋纏,蓋纏總說皆是煩惱,分別說爲五蓋十纏。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十纏者,無慚、無愧、嫉、悭、悔、睡眠、掉舉、昏沈、瞋忿、覆。
四者行位。行者,離諸行地,心無取舍。謂心無住著,以無住心,契無相法,是謂行位。故曰離諸行地,心無取舍。如是行位,是無功用道。如是而行,則極淨根利,其心如如不動。以如實空心,契如實空法,決定于真實性。這便是大般涅槃的境界,大般涅槃的境界,便是唯性空大。大者橫遍豎窮,唯性空大者,唯畢竟空性也。于六大中││地水火風空識,唯是性空大也。
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以正智流出變易功用,而成就諸功德。以平等心,起大悲行,平等如如之相,廣興教化,普度一切。即此如如相亦複不住。
叁藐叁菩提,虛心不證。
叁藐叁菩提者,正等覺也。何爲菩提?所謂了達于空性,是名爲菩提。所以叁藐叁菩提者,空性也。既是空性,故不可證,唯有以空心契合。故曰虛心不證。
心無邊際,不見處所,是至如來。
心空無迹,故莫得其邊際。一切外境,皆悉空無,無所依處,故不見處所。度盡一切衆生,不取衆生相。諸佛如來不思議,普化世間無所依。此是至如來位。
于此五位中,信位乃是十信位菩薩,信中道也。思位乃是住、行、向,叁賢位菩薩,思惟中道也。修位乃初地以至七地菩薩,少分行中道,故名修位。行位乃八地以上菩薩,于無相海任運而轉。舍位乃究竟至如來位。
《十地論》說,初地至六地,名爲少行。以其于一行中,修一切行,所行不廣,故謂少行。第七地名大行,因爲第七地雖然亦如前六地,但能以即空方便智,發起叁有中之殊勝行,故立大行名。若對八地以上,均名修位。八地以上,名爲廣行,于一切行中,修一切行。以空心遊無相海,任運而轉,故立行位。
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衆生,從其本處。
如是五位,皆歸一覺地。皆歸實相也,中道也。從自覺本利而入。故如是五位,皆須由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而入。發無上菩提心,遠離二乘見,即菩薩本利處也。所以菩薩若欲度化一切衆生,應從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本處作起。心無所住,不取于相。
「舍利弗言。雲何從其本處。佛言。本來無本。處于無處。空際入實。發菩提心。而滿成聖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執彼空。不得非不得。」
舍利弗問言,雲何從其本處呢?何爲本處呢?
佛言,所謂本者,無本也。處者,即無處也。如是者,畢竟空也。這樣畢竟空,橫遍豎窮,無邊無際無量,便入實際。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因而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者,發空心也。發空心者,發無所住心,不取相心,平等心,清淨心,無量廣大心也。于是便可普度衆生,終成佛道了。
何以故?善男子!好象以手執捉虛空,非是得,亦非是不得。非是得者,諸法性空也。非不得者,性空隨緣成諸法也。
所以本處者,畢竟空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
「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等覺叁地。妙覺叁身。于九識中晈然明淨。無有諸影。」
舍利弗言,如佛所說,五位一覺,從本利入。故知在入五位事之先,須先取以本利。而本利是念寂滅。念寂滅者,一念不生也。
念既寂滅,寂滅則無分別。無分別則不二不異,故寂滅是如。寂滅如如,便無虛妄,故能持真不失,持妄不生,而總持諸德。于是該羅萬法,該羅萬法者,法界緣起也。畢竟空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皆畢竟空。是以空與緣起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空與緣起,皆離四句,故不可思議。因爲性空方能隨緣而成諸法,諸法隨緣而成,故是性空。所以法離四句。一、離空,以空即緣故。二、離緣,以緣即空故。叁、離亦空亦緣,以空即緣,故離亦空;以緣即空,故離亦緣。四、離非空非緣,以緣即空,故離非空;以空即緣,故離非緣。如是之法,不可思議。
舍利弗贊歎說,當知是法,即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因爲摩诃般若波羅蜜,即離四句,不可思議也。若能一念不生,則般若生。
此摩诃般若波羅蜜不可測,故曰大神咒。無暗不破,無惑不除,故曰大明咒。豎窮叁際而無高蓋,故曰無上咒。橫遍十方而無俦似,故曰無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此法在因地,便名摩诃般若波羅蜜。若在果位,便名薩婆若。
此法是真如法性,而真如即是性空。如此性空,方是智慧火,如是智火,能燒滅一切結使煩惱,知一切法平等平等。平等平等者,一切法無性也。
等覺叁地,妙覺叁身。
大乘階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稱曰等覺。是菩薩因地之極位,又名一生補處菩薩。別教菩薩斷十一品無明,圓教菩薩斷四十一品無明,稱等覺菩薩。如是菩薩入金剛喻定,一念打破無始無明,即成妙覺。
「等覺叁地」,元曉大師引經雲,一者百劫位,二者千劫位,叁者萬劫位。如《本業經》雲:「佛子!摩尼璎珞字者,等覺性中一人,其名金剛慧菩薩。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叁昧已,入金剛叁昧,同一切法性,二谛一谛一合相。複住壽千劫,學佛威儀,乃至入佛行處,坐佛道場,超度叁魔。複住壽萬劫,化現成佛,乃至現同古昔諸佛,常行中道,大樂無爲,而生滅爲異故。」是謂等覺叁地。
于九識中,皎然明淨。第九庵摩羅識,即真如也,自性清淨心也。皎然明淨,無有諸影者,自性清淨無有虛妄也。
「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非動非靜。用性空故。義非有無。空相空故。善男子。若化衆生。令彼衆生觀入是義。入是義者是見如來。」
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
一切法皆因緣生,何故謂是法非因非緣呢?因爲因緣所生法,無性皆空。以性空故,所以說非因非緣。由于此空智自體之用,而現諸法故。
非動非靜,用性空故。
因爲緣起用性是空,如是空性,無動無靜。
義非有無,空相空故。
以「有」空,故非有。以「空」亦空,故非無。故曰義非有無。
善男子!若欲度化衆生,令彼衆生觀入是畢竟空義。入是義者,便是見佛法身也。
「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應離四禅而超有頂。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禅亦如是。若見如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處。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善男子。如彼諸禅觀。皆爲想空定。是如非複彼。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相已寂滅。寂滅即如義。如彼想禅定。是動非是禅。何以故。禅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本利義故。善男子。如是觀定。乃名爲禅。」
舍利弗贊歎言,如來所說義觀,已超出叁界,不住諸流。有四流,一、見流,叁界之見惑。二、欲流,除去叁界見惑及叁界之無明惑,其余欲界之惑。叁、有流,上二界一切惑,除去見流及無明流,其余上二界一切惑。四、無明流,叁界之無明。此四法漂流衆生不出生死,故名曰流。如此諸流,不出叁界,而如來義觀,超出叁界,故不住諸流。
應離四禅,而超有頂。
四禅與有頂,均爲色界天。四禅有九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而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等五天,乃叁果聖人所居,又曰五不還天。
而超有頂,有頂者有頂之天,即色究竟天。因居有形世界之頂,故曰有頂。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禅亦如是。
佛言一切法皆是名數,名數者,名相也。有二種數,一、數量數,如一多等數。二、色心有爲數,如陰界入等。四禅亦如是者,四禅亦有爲法攝也。
若見如來者,如來者無來無去,是佛法身。法身無礙,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處,滅一切相也,與滅受想定不同。以滅一切相,畢竟空故,所以不出不入,內外平等。內外平等者,出定入定,皆一如也。
善男子下,反釋諸禅取相者,與是空如之法不同。譬如彼諸禅觀,皆爲想空定。想空定者,取空相之定也。是如非複彼,此空如之法,與想空定不同也。
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相已寂滅。寂滅即如義。
如者不二也,以不二觀不二,則無分能觀與所觀。實不見觀者,實無能見能觀也。不二相之諸相,其相亦皆寂滅,是無所觀也。無能無所,一切相皆寂滅,而此寂滅,便是如如義也。
往往聞參禅者曰,我已開悟。睹斯經文,方知凡所有悟,皆是出入也,內外也,取相也,有爲也。本來無一物,不知汝所悟何事?
如彼想禅定。诃斥想空禅定之非。想空禅定者,是動非是禅,直斥其非也。動者,有生住滅相,是法不空也。
何以故?禅性離諸生住滅相,非是有爲非是無爲。雲何非有爲?不住生死故。雲何非無爲?不住涅槃故。一切不住,便是大禅定。禅性離諸動,非能染,非所染。非法非非法,亦非法影也。因爲禅性離諸分別,乃本覺利故。若如是起觀修定,方名爲禅也。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衆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衆生乃可修之。鈍根衆生難以措意。雲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谛。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谛。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偈中。舍利弗言。雲何一四句偈。願爲說之。于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爾時大衆。聞說是偈。佥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舍利弗言,誠不可思議也!如來常以如實而化衆生。如實者,二谛也,如來常以二谛說法度化衆生。真谛者,不生不滅,實也。俗谛者,不二不異,如也。
如是二谛實義,多文廣義,文繁而義理深廣也。利根的衆生,方可聞熏修習。鈍根的衆生,難以留意修習。佛有何方便,令鈍根人,亦能入是谛理呢?
佛言今有一四句偈,少文而廣義。能令鈍根人不耐廣尋經義者,而入谛理。于是佛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
因緣所生法,其道理是空寂的。既是空寂,所以因緣所生義,即是無生義。故曰是義滅非生,此言緣起即性空也。
如是因緣所生的道理,滅一切生滅相。滅生相則非有爲,滅滅相則非無爲。是義生非滅,如是一切寂滅的道理,是一切法實性,非是斷滅也。亦可謂性空即緣起也。
爾時大衆聞說此偈,皆大歡喜。皆滅生滅,滅生滅者,皆得無生法忍也。生于般若性空智海,因爲一念不生般若生,故生于般若性空智海。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真性空品第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