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入實際品第五▪P5

  ..續本文上一頁說如是之人,應不持戒。如是之人,行不逾矩,不失威儀,故于彼沙門,應不作意敬仰也。于彼沙門,應不敬仰者,非謂輕蔑沙門也。

  

  佛言,因爲說戒者,以有不善故說持戒。而持戒者,于犯戒者則生我慢。故曰因爲彼說戒者,不善慢故。所以如是之人,應不持戒。

  

  海波浪故,猶如波浪雖有起伏,而水性湛然不動。持犯亦複如是,雖有持戒犯戒,而清淨心地,卻無持犯之相。故曰海波浪故。

  

  以下佛便合法而說。如彼清淨心地,亦如水性湛然不動一樣。八識海澄,九識流淨。第八阿賴耶識,性本清淨,猶如水性澄靜不動。第九庵摩羅識,性本清淨,故其流亦淨。僧肇大師雲,江河競注而不流。謂江河之波相雖然競注,而水性則靜止不流。此言諸法萬相紛陳,而法性空寂不動也。故曰八識性海澄靜,九識性空不流也。

  

  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

  

  無明風不能動搖清淨心地,猶如水性不動,不被波浪所起。戒性亦複如是,戒性等于虛空,不可持,亦無犯。若作意持戒者,便是自己迷倒也。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話是于得大成就之人而說的。我輩障重凡夫,不可執著。凡夫修道,應以戒爲師,戒爲叁乘初業。如果凡夫亦執著此說,便有诃戒之罪。故法無高下,對機則妙。

  

  如彼已得清淨心地之人,七六不生諸集。七者第七識,六者前六識。如是之人,第七識及前六識,已不生惑業不造作諸集。

  

  滅定不離叁佛,而發菩提。

  

  雖入寂滅定而不離叁佛。叁佛者,本爲法佛報佛化佛。但此地亦可作正覺解。叁者正也,佛者覺也。雖入滅定,而不離正覺也。故能起大悲,發菩提心。

  

  叁無相中,順心玄入,深敬叁寶,不失威儀,于彼沙門,不無恭敬。

  

  叁無相者,無生死相,無涅槃相,無「無相」。如此離有離無,即無即有,合于中道。于此叁無相,順心玄入。順心者,心無違逆也。玄者幽遠也,深入之意。于叁無相,以無違心深入。如是則契乎中道,不違叁寶,故曰深敬叁寶。

  

  不失威儀,具說應爲律儀,戒律威儀也。以不失威儀故,所以于彼沙門不無恭敬。

  

  彼菩薩仁者,則不住世間動不動法。不住世間動不動法者,不住叁界也。欲界之法,無常迅速,故爲動法。色界無色界之法,曆時長久,名不動法。

  

  入叁空聚,滅叁有心。

  

  叁空者,叁解脫門也。即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叁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滅叁有心者,滅叁界心也。

  

  「大力菩薩言。彼仁者。于果足滿德佛。如來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發菩提心。入叁聚戒。不住其相滅叁界心。不居寂地。不舍可衆。入不調地。不可思議。」

  

  大力菩薩言,彼菩薩仁者,于果足滿德佛,福慧兩足,因圓果滿之佛也。如來藏佛,一切衆生本具佛性,佛性圓顯之法身佛也。形像佛,爲度衆生,隨緣化現形像之佛。又如木雕泥塑,彩畫形像之佛。于如是諸佛所,發無上菩提心,修六度萬行也。六度者,即菩提行。

  

  入叁聚戒,不住其相。

  

  叁聚戒者,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度一切衆生。行叁聚戒,而不住戒相。

  

  滅叁界心,不居寂地。

  

  不居寂地者,不住涅槃也。言如是菩薩,雖不染叁界生死,複不住涅槃寂地。

  

  不舍可衆,入不調地,不可思議。

  

  如是菩薩,以不舍衆生故,入不調地。入不調地者,不取無上菩提,入生死也。如是之人,誠不可思議。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前說偈言

  

  具足波若海  不住涅槃城  如彼妙蓮華  高原非所出

  

  諸佛無量劫  不舍諸煩惱  度世然後得  如泥華所出

  

  如彼六行地  菩薩之所修  如彼叁空聚  菩提之真道

  

  我今住不住  如佛之所說  來所還複來  具足然後出

  

  複令諸衆生  如我一無二  前來後來者  悉令登正覺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議。汝當于後成菩提道。無量衆生超生死苦海。爾時大衆皆悟菩提。諸小衆等入五空海。」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至佛前而說偈言。舍利弗爲佛弟子,智慧第一。

  

  具足波(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如彼妙蓮華,高原非所出。

  

  此一偈贊菩薩行。前半偈贊菩薩行空不證,後半偈以譬喻說,贊菩薩入生死不染。

  

  第二偈頌,贊佛無量劫修菩薩行,不舍煩惱,入世間而救度世間。化緣盡後,方證菩提。猶如妙蓮華,從汙泥中而出,不由高原所出。故諸佛菩提,從衆生煩惱中得。

  

  如彼六行地,菩薩之所修,如彼叁空聚,菩提之真道。

  

  信、住、行、向、地、等覺,此六行地,是菩薩所修。如彼空無相無願,是菩提正真之道。

  

  我今住不住,如佛之所說,來所還複來,具足然後出。

  

  舍利弗是回小向大聲聞,法華會上,佛曾授記作佛。故曰雖住聲聞涅槃,而實不住。以發願度衆生故,如佛之所說也。來所還複來者,謂往來生死,度生之願不息也。功德具足以後,然後出生死也。

  

  複令諸衆生,如我一無二,前來後來者,悉令登正覺。

  

  此偈言令一切衆生,皆如我一樣發無上菩提心。無論前來者或後來者,皆令證無上正等正覺。

  

  佛贊歎舍利弗,發大乘心不可思議。當來成佛時,無量衆生因之得超生死苦海。

  

  舍利弗當來成佛,佛于法華會上,曾予授記。《法華經》〈譬喻品〉說: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昔曾于二萬億佛所,爲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爲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舍利弗!汝于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幹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爲地,有八交道,黃金爲繩,以界其側。

  

  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爲大寶故。……」

  

  此經僅是略說,謂汝當于後成菩提道。佛未予詳說,可知此經于《法華》以後所說。

  

  爾時大衆,皆悟菩提道。諸小乘衆等,入五空海。

  

  五空海,未見解釋。不過參照龍樹菩薩所造《十八空論》中,有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不知契佛意否?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入實際品第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