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入实际品第五▪P4

  ..续本文上一页上觉?

  

  佛先答法,次答心。实际之法,即是无际也。无际之心,即实际之心,亦即是无住之心。若以无住心,契合无际法,心境一如,则入真如实际了。

  

  「大力菩萨言。无际心智。其智无崖。无崖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实际。如彼凡夫。软心众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坚心。得入实际。佛言。菩萨彼心喘者。以内外使。随使流注。滴沥成海。大风鼓浪。大龙惊骇。惊骇之心。故令多喘。菩萨令彼众生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以禅定故。心则无喘。」

  

  大力菩萨言,无际心智。心谓其体,智言其用。其智无崖(应为涯,边涯也)。心无际智亦无际,故曰无际心智。无际心智,是无量无边的。

  

  心既无量无边,于是便无罣碍而得自在。心得自在,智亦必自在。此自在之智,便得入真如实际了。

  

  但是如彼凡夫,软心众生。众生心志无坚,动乱无常,谓之软心。其心多喘。喘者其心粗重无常也。其心惊动不安,六识动乱不停,说名心喘。如是众生,以何法调御,令其心志坚定,无有退转,入于真如实际呢?

  

  佛言,彼等心粗重无常者,因为内根外尘之随逐。末那识内缘第八为自我,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意识缘外境起诸烦恼,是为内外使。「使」者,譬如世间公门之吏使,随逐罪人不相舍离。根尘亦复如是,随逐众生,令众生不得自在,故曰内外使。

  

  因为贪着根尘的原因,于是众生妄识,随根尘而攀缘流注。乃滴沥而成识海,再经无明大风的鼓动,因而波浪翻天,导致其心惊骇,不得安隐之乐。大龙惊骇者,譬喻说也。住地无明,其力最大,住在本识随眠海底,名为大龙。无明违反寂静,增长粗动之心,名惊骇。惊骇之心,失去安隐故,所以动乱无息。

  

  菩萨对于这些众生,须令彼等存三守一,使入如来禅定。以禅定力故,乃能令心无喘矣。

  

  「大力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净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实际。」

  

  大力菩萨问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

  

  佛回答说,存三者,存三解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净如。「如」者,不二不异,平等无碍也。若入如是心地,即入实际。

  

  「大力菩萨言。三解脱法是何等事。理观三昧。从何法入。佛言。三解脱者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理观者心如理净无可不心。」

  

  大力菩萨再问,何谓三解脱法?何谓理观三昧?从何法得入是理观三昧?

  

  佛回答说,三解脱者,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

  

  虚空解脱者,如实知一切法性空,不为法缚,故曰解脱。金刚解脱者,如实知一切法无相,不被法所动摇,故曰解脱。般若解脱者,如实知一切法空不可得,自性清净,故曰解脱。

  

  理观者,心无所住,心不碍境,谓之心如。性理本空,故曰理净。以此无住心、无碍心,契合空、无相、清净之理。不生可与不可之分别心,这便名为理观。

  

  「大力菩萨言。云何存用。云何观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无得失。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菩萨如是之人。不在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虽无法服。而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入布萨。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不住二乘入菩萨道。后当满地成佛菩提。」

  

  大力菩萨请问,云何存用,云何观之?

  

  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

  

  心事不二者,心境不二也。凡有所作,心不碍境,境不碍心。心中无事,事中无心。空空一如,是名存用。

  

  内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无得失,一不一地,净心流入,是名观之。

  

  内行者内根也,外行者外尘也。根尘相接时,六识出于六根,于六尘中,来去自如无罣碍无染着,是谓出入不二。

  

  不住一相者,于一一相皆不住着。换句话说,不取于相也。心不住于相,便无有得失了。

  

  一者同也,不一者异也。一者合于己意也,不一者与己意相违也。对于同异之地,对于和己意相合相违之处,皆以清净心流入,不取相不染心也。如是而行,是名观之。

  

  如果菩萨能如是存用观之,便可不住于分别好恶的二相。如是之人,虽不出家,但亦不住在家。因为虽处世间,不染世间故。

  

  虽无法服,而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入布萨,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

  

  法服者袈裟也。波罗提木叉,译别解脱戒。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皆别解脱戒。谓戒功德别别解脱,持一戒有一戒之解脱功德。如果毁破一戒,余戒功德依然光洁,故名别解脱戒。与定共戒道共戒不同。定共戒道共戒名总解脱戒。如果定退则戒失,道退则戒失,不待别别解脱也。

  

  布萨译净住。佛制比丘比丘尼,半月半月说戒。各各检讨砥砺忏悔,名曰布萨。入布萨者,须是受具戒的比丘比丘尼。简别白衣,及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前言出家,此言受具。初为沙弥是出家,受具足戒名受具。受具以后,方为比丘比丘尼。

  

  能以自心无为自恣。佛制比丘结夏圆满日,任人举过,以便对众忏悔,名为自恣。此处自心无为自恣,有随意无犯之义。以自心清净,故随意无犯。任运无为,而获圣果也。

  

  不住二乘,入菩萨道。起化他行,度众生也。后当满地,成佛菩提。满地者,十地满足也。十地满足,即当成佛。

  

  为何不住二乘,入菩萨道度众生,即能十地满足,成就佛道呢?因为度众生,即是净己法身。法身清净,即证菩提。何以故?因为众生者,缘生无性。即此无性,便是法身。所以度众生,即是清净己之法身也。法身清净不二,故佛与众生,同一法性身。

  

  「大力菩萨言。不可思议。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着如来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门宜应敬养。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越三界。着如来衣。入法空处。坐菩提座。登正觉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况沙门而不敬养。」

  

  大力菩萨赞叹言,不可思议也,如是之人。如是之人,非是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如是之人,入涅槃宅,着如来衣,坐菩提座。

  

  入涅槃宅,着如来衣,坐菩提座,见于《法华经》〈法师品〉。不过《法华经》所说,与本经,略有小异。《法华经》〈法师品〉说:「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时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

  

  入如来室者,即入涅槃宅。坐如来座者,即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门,宜应敬养。沙门者,出家修道人也。

  

  佛言如是,如汝所说。何以故?因为入涅槃宅者,心越三界。心越三界者,其心已解脱生死也。着如来衣者,入法空处,心无所碍也。坐菩提座者,登如来正觉地。

  

  《法华经》〈法师品〉则曰:「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于一乘佛法中,其文虽略有小异,而其义则一。于一切众生中起大慈悲心,即是入生死不住生死,度三界而不染三界。故与心越三界义同。柔和忍辱者,其心无碍也。故与心入法空处义同。一切法空者,空二我也。即空人我法我,唯佛如来究竟空二我,故与登如来正觉地义同。

  

  如是之人心超二我,超二我者佛也。空二我││人我法我。除二障││烦恼障所知障。了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如是之人,称之曰佛。故心超二我者,佛也,故与登正觉地义同。所以何况沙门而不敬养?

  

  「大力菩萨言。如彼一地及与空海。二乘之人为不见也。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着三昧。得三昧身于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数劫犹不得觉。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后得佛身。如彼人者。从舍阐提。即入六行。于行地所。一念净心。决定明白。金刚智力。阿鞞跋致。度脱众生。慈悲无尽。」

  

  如彼一地者,佛一觉地也。空海者,菩提海也。毕竟空性,谓之菩提,故空海者菩提海也。如是一地空海,二乘人为不能见吗?

  

  佛言如是,二乘人为不能见。因为二乘人味着三昧,得三昧身。味著者,贪着也。三昧者,定也。二乘人贪着于定,所以于彼空海一地,不能得见。

  

  如得酒病,是譬喻说。如人醉酒,惛醉不醒。二乘人亦复如是,乃至数劫,犹不能觉悟。酒消以后,始能觉悟。觉悟以后,方能修此菩萨六行,然后乃得佛身。

  

  从舍阐提,即入六行。一阐提译为断善根,断信。总之,无成佛之性者,名一阐提。见《大般涅槃经》,有多解释。断善根之恶人,不得成佛者,名一阐提。菩萨起大悲心,普度一切众生,众生不尽誓不成佛者,亦名一阐提。定性二乘,唯重禅定不起化道,不得成佛者,亦名一阐提。二乘人如能舍彼阐提,起化道,入菩萨六行,度化众生,方能成佛也。

  

  于是于菩萨行地,一念净心不味着禅定,其心决定,其心明白。金刚智力,佛智也。阿鞞跋致译为不退转。于佛金刚智力,便不退转了。且能度脱一切众生,慈悲无尽。

  

  「大力菩萨言。如是之人应不持戒。于彼沙门应不敬仰。佛言。为说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诸集。灭定不离三佛。而发菩提。三无相中。顺心玄入。深敬三宝。不失威仪。于彼沙门不无恭敬。菩萨彼仁者。不住世间动不动法。入三空聚灭三有心。」

  

  如是之人,应不持戒。因为持戒犹有修行,彼清净心地,已过修行境界,无持戒无不持戒,无功用道故。所以…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入实际品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