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入實際品第五▪P4

  ..續本文上一頁上覺?

  

  佛先答法,次答心。實際之法,即是無際也。無際之心,即實際之心,亦即是無住之心。若以無住心,契合無際法,心境一如,則入真如實際了。

  

  「大力菩薩言。無際心智。其智無崖。無崖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實際。如彼凡夫。軟心衆生。其心多喘以何法禦。令得堅心。得入實際。佛言。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滴瀝成海。大風鼓浪。大龍驚駭。驚駭之心。故令多喘。菩薩令彼衆生存叁守一入如來禅。以禅定故。心則無喘。」

  

  大力菩薩言,無際心智。心謂其體,智言其用。其智無崖(應爲涯,邊涯也)。心無際智亦無際,故曰無際心智。無際心智,是無量無邊的。

  

  心既無量無邊,于是便無罣礙而得自在。心得自在,智亦必自在。此自在之智,便得入真如實際了。

  

  但是如彼凡夫,軟心衆生。衆生心志無堅,動亂無常,謂之軟心。其心多喘。喘者其心粗重無常也。其心驚動不安,六識動亂不停,說名心喘。如是衆生,以何法調禦,令其心志堅定,無有退轉,入于真如實際呢?

  

  佛言,彼等心粗重無常者,因爲內根外塵之隨逐。末那識內緣第八爲自我,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種煩惱,意識緣外境起諸煩惱,是爲內外使。「使」者,譬如世間公門之吏使,隨逐罪人不相舍離。根塵亦複如是,隨逐衆生,令衆生不得自在,故曰內外使。

  

  因爲貪著根塵的原因,于是衆生妄識,隨根塵而攀緣流注。乃滴瀝而成識海,再經無明大風的鼓動,因而波浪翻天,導致其心驚駭,不得安隱之樂。大龍驚駭者,譬喻說也。住地無明,其力最大,住在本識隨眠海底,名爲大龍。無明違反寂靜,增長粗動之心,名驚駭。驚駭之心,失去安隱故,所以動亂無息。

  

  菩薩對于這些衆生,須令彼等存叁守一,使入如來禅定。以禅定力故,乃能令心無喘矣。

  

  「大力菩薩言。何謂存叁守一入如來禅。佛言。存叁者。存叁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禅者理觀心淨如。入如是心地。即入實際。」

  

  大力菩薩問言,何謂存叁守一,入如來禅。

  

  佛回答說,存叁者,存叁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禅者,理觀心淨如。「如」者,不二不異,平等無礙也。若入如是心地,即入實際。

  

  「大力菩薩言。叁解脫法是何等事。理觀叁昧。從何法入。佛言。叁解脫者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理觀者心如理淨無可不心。」

  

  大力菩薩再問,何謂叁解脫法?何謂理觀叁昧?從何法得入是理觀叁昧?

  

  佛回答說,叁解脫者,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

  

  虛空解脫者,如實知一切法性空,不爲法縛,故曰解脫。金剛解脫者,如實知一切法無相,不被法所動搖,故曰解脫。般若解脫者,如實知一切法空不可得,自性清淨,故曰解脫。

  

  理觀者,心無所住,心不礙境,謂之心如。性理本空,故曰理淨。以此無住心、無礙心,契合空、無相、清淨之理。不生可與不可之分別心,這便名爲理觀。

  

  「大力菩薩言。雲何存用。雲何觀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之。菩薩如是之人。不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雖無法服。而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爲自恣。而獲聖果。不住二乘入菩薩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

  

  大力菩薩請問,雲何存用,雲何觀之?

  

  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

  

  心事不二者,心境不二也。凡有所作,心不礙境,境不礙心。心中無事,事中無心。空空一如,是名存用。

  

  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之。

  

  內行者內根也,外行者外塵也。根塵相接時,六識出于六根,于六塵中,來去自如無罣礙無染著,是謂出入不二。

  

  不住一相者,于一一相皆不住著。換句話說,不取于相也。心不住于相,便無有得失了。

  

  一者同也,不一者異也。一者合于己意也,不一者與己意相違也。對于同異之地,對于和己意相合相違之處,皆以清淨心流入,不取相不染心也。如是而行,是名觀之。

  

  如果菩薩能如是存用觀之,便可不住于分別好惡的二相。如是之人,雖不出家,但亦不住在家。因爲雖處世間,不染世間故。

  

  雖無法服,而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爲自恣,而獲聖果。

  

  法服者袈裟也。波羅提木叉,譯別解脫戒。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皆別解脫戒。謂戒功德別別解脫,持一戒有一戒之解脫功德。如果毀破一戒,余戒功德依然光潔,故名別解脫戒。與定共戒道共戒不同。定共戒道共戒名總解脫戒。如果定退則戒失,道退則戒失,不待別別解脫也。

  

  布薩譯淨住。佛製比丘比丘尼,半月半月說戒。各各檢討砥砺忏悔,名曰布薩。入布薩者,須是受具戒的比丘比丘尼。簡別白衣,及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前言出家,此言受具。初爲沙彌是出家,受具足戒名受具。受具以後,方爲比丘比丘尼。

  

  能以自心無爲自恣。佛製比丘結夏圓滿日,任人舉過,以便對衆忏悔,名爲自恣。此處自心無爲自恣,有隨意無犯之義。以自心清淨,故隨意無犯。任運無爲,而獲聖果也。

  

  不住二乘,入菩薩道。起化他行,度衆生也。後當滿地,成佛菩提。滿地者,十地滿足也。十地滿足,即當成佛。

  

  爲何不住二乘,入菩薩道度衆生,即能十地滿足,成就佛道呢?因爲度衆生,即是淨己法身。法身清淨,即證菩提。何以故?因爲衆生者,緣生無性。即此無性,便是法身。所以度衆生,即是清淨己之法身也。法身清淨不二,故佛與衆生,同一法性身。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宜應敬養。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越叁界。著如來衣。入法空處。坐菩提座。登正覺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大力菩薩贊歎言,不可思議也,如是之人。如是之人,非是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如是之人,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

  

  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見于《法華經》〈法師品〉。不過《法華經》所說,與本經,略有小異。《法華經》〈法師品〉說:「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爲四衆說是《法華經》者,雲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時乃應爲四衆廣說斯經。」

  

  入如來室者,即入涅槃宅。坐如來座者,即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宜應敬養。沙門者,出家修道人也。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何以故?因爲入涅槃宅者,心越叁界。心越叁界者,其心已解脫生死也。著如來衣者,入法空處,心無所礙也。坐菩提座者,登如來正覺地。

  

  《法華經》〈法師品〉則曰:「如來室者,一切衆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爲諸菩薩及四衆,廣說是法華經。」

  

  于一乘佛法中,其文雖略有小異,而其義則一。于一切衆生中起大慈悲心,即是入生死不住生死,度叁界而不染叁界。故與心越叁界義同。柔和忍辱者,其心無礙也。故與心入法空處義同。一切法空者,空二我也。即空人我法我,唯佛如來究竟空二我,故與登如來正覺地義同。

  

  如是之人心超二我,超二我者佛也。空二我││人我法我。除二障││煩惱障所知障。了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如是之人,稱之曰佛。故心超二我者,佛也,故與登正覺地義同。所以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大力菩薩言。如彼一地及與空海。二乘之人爲不見也。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著叁昧。得叁昧身于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數劫猶不得覺。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後得佛身。如彼人者。從舍闡提。即入六行。于行地所。一念淨心。決定明白。金剛智力。阿鞞跋致。度脫衆生。慈悲無盡。」

  

  如彼一地者,佛一覺地也。空海者,菩提海也。畢竟空性,謂之菩提,故空海者菩提海也。如是一地空海,二乘人爲不能見嗎?

  

  佛言如是,二乘人爲不能見。因爲二乘人味著叁昧,得叁昧身。味著者,貪著也。叁昧者,定也。二乘人貪著于定,所以于彼空海一地,不能得見。

  

  如得酒病,是譬喻說。如人醉酒,惛醉不醒。二乘人亦複如是,乃至數劫,猶不能覺悟。酒消以後,始能覺悟。覺悟以後,方能修此菩薩六行,然後乃得佛身。

  

  從舍闡提,即入六行。一闡提譯爲斷善根,斷信。總之,無成佛之性者,名一闡提。見《大般涅槃經》,有多解釋。斷善根之惡人,不得成佛者,名一闡提。菩薩起大悲心,普度一切衆生,衆生不盡誓不成佛者,亦名一闡提。定性二乘,唯重禅定不起化道,不得成佛者,亦名一闡提。二乘人如能舍彼闡提,起化道,入菩薩六行,度化衆生,方能成佛也。

  

  于是于菩薩行地,一念淨心不味著禅定,其心決定,其心明白。金剛智力,佛智也。阿鞞跋致譯爲不退轉。于佛金剛智力,便不退轉了。且能度脫一切衆生,慈悲無盡。

  

  「大力菩薩言。如是之人應不持戒。于彼沙門應不敬仰。佛言。爲說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諸集。滅定不離叁佛。而發菩提。叁無相中。順心玄入。深敬叁寶。不失威儀。于彼沙門不無恭敬。菩薩彼仁者。不住世間動不動法。入叁空聚滅叁有心。」

  

  如是之人,應不持戒。因爲持戒猶有修行,彼清淨心地,已過修行境界,無持戒無不持戒,無功用道故。所以…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入實際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