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故庵摩羅識,非爲今得,而乃本具。所以實無出入得失,只因覺迷,有見與不見而已。
「善男子。庵摩羅者亦複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佛言善男子!庵摩羅識,亦與窮子得寶一般。本無出相,今即非入。言出入者,謂無得亦無失也。
縱然衆生迷惑,但亦不失,故曰昔迷非無。諸聖雖覺,亦非新得,故曰今覺非入。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雲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曆。貧窮困苦。方始告言。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曆。遠行遍計。無住菩薩言。雲何一念心動。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無住菩薩言,彼父既知其子迷惑,爲何不早令其覺悟,經過五十年以後,十方遊曆,曆盡貧窮困苦,方始告知呢?
換句話說,佛既知聲聞人迷惑,爲何不早令覺悟?經五十年以後,方始告知呢?
佛言,所謂經五十年者,謂一念心動也。所謂十方遊曆者,謂遠離圓成實,而行遍計執也。
于此可知,庵摩羅識者,與真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圓成實,義一名異也。
無住菩薩言,雲何一念心動,謂經五十年也?
佛言,一念心動者,色受想行識五陰俱生。色受想行識者,法也。此即所謂心生則法生者是。如果心湛寂不動,則五陰皆空。五陰空者,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即是真如,即是實相。一念才起,則五陰法起,遍計執生,故曰經五十歲。
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若依《法華文句》,或《法華義疏》,皆謂五十者表五道。十表天道,二十表人道,五十者表其余叁道。今閱此經,方知佛意,五十者表五陰。五陰中具五十惡,故曰五十。
至于五十惡者何?以未見經文,不敢臆測。不過據元曉大師謂,「五十惡者,識陰有八,即八識是。受想二陰,隨識各有八。行陰有九,八是相應,一是不相應。色陰十七,合爲五十。色陰十七者,能造四大,所造十叁,謂五根五塵,法處所攝有叁種色。如《顯揚》說,律儀色,不律儀色,定自在所生色。如是五十是真實惡,流轉生死違涅槃故。」但此說是否契佛意旨,僅供大衆參考。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曆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雲何令彼衆生無生一念。佛言。令彼衆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一念。」
無住菩薩問言,遠行而計著于遍計,遊曆于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既然如此,怎能令衆生,不生一念呢?
佛言,欲令衆生一念不生,應令彼衆生靜室安坐,澄心靜慮心神不動。住金剛智地,靜其念勿令使起。是則心常安泰,即無一念生了。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淨無染無著。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佛言。如是。」
無住菩薩深領佛旨曰,不可思議也。淨覺中一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是本覺利也。本覺利湛然不動,性相常住而不無。
無有不無,不無不覺。
此本覺利,非有亦非無。故曰無有不無。雖然不無,卻一念不生,不立覺知。故曰不無不覺。
覺知無覺,本利本覺。
雖然靈明覺知,卻一念不生,不立覺知。故曰覺知無覺。如此則是本利本覺也。
如是境界,便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常寂故能常照,以常照故能常寂。
猶如一間靜室,空無一物,唯一燈常明。雖然空無一物聲息俱無,然光明靜照,毫發畢現。雖然光明靜照,毫發畢現,卻是空無一物聲息俱無。
是即所謂「惺惺寂寂是,惺惺散亂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
覺者清淨無染無著,不變不易,決定性故。
所謂本覺者,只是心地清淨,無染無著,心無所住也。心無所住則一切法空,所以不變不易,無生無滅,決定性故。
最後無住菩薩曰,如是言語道斷,心行亦滅,不可思議也。佛印可曰,如是!
「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覺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 如彼得金錢 所得即非得
爾時大衆聞說是語。皆得本覺利般若波羅蜜。」
無住菩薩聞法歡喜,而說偈曰:
尊者大覺尊,贊佛也,以下偈頌,贊法也。雖是無念法,卻不是無,故曰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心常生不滅。
自性清淨心雖然無念無生,卻不歸斷滅,故曰自性清淨心常生不滅。是言清淨心,雖常寂而常照也。
一覺本覺利,利諸本覺者,如彼得金錢,所得即非得。
《法華》雲,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故一覺者,即一覺地,即佛地也。此一覺即是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即利諸衆生也。一切衆生,皆具佛性,故是本覺者。
最後半偈,文顯易明。即舉窮子得寶喻,如彼窮子忽得珍寶。然所得者原是本具,非新得也。衆生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于一覺地,無得亦無失。
爾時大衆聞說是語,皆得本覺利,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得智慧度也。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本覺利品第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