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心生见,了别自心所现的缘相。当知终无心外法,能与心作缘也。何以故?万法唯是一心造故。
性皆空寂,性无有觉,觉则为觉。
法性皆悉空寂,以性空寂故,所以空性以外,别无有觉。觉则为觉者,谓如是觉,则为觉了。经云:了达于空性,是名为菩提。菩提者,觉也。觉者,了达于空性也。
「善男子。觉知无觉。诸识则入。何以故。金刚智地解脱道断。断已入无住地。无有出入。心处无在决定性地。其地清净如净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觉妙观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诸识不生。」
佛言,善男子!如果觉知空性无觉,诸识便入空性菩提了。因为金刚智地,解脱道断。断已入无住地。
金刚智者,佛智也。谓佛智坚如金刚,不为一切所坏,能坏一切。金刚智地者,佛地也。于佛智地,无解无缚,故曰解脱道断。既然解脱道断,故入无住之地。不住于解,不住于不解。
无有出入,心处无在,决定性地。
心无所住,量等虚空,所以无有出入,无有在处。决定性者,证无上菩提也。无上菩提者,毕竟空也,空即菩提也。
其地清净以下,举譬喻明无上菩提之地。计有四喻,以明四德。清净如净琉璃,明法身德。性常平等如彼大地,明解脱德。觉妙观察如慧日光,明般若德。利成得本如大法雨,明化世德。
净琉璃是一种青色玉石,清净无瑕,用喻法身德。
性常平等,如彼大地。大地其性平等,等载万物。不择净秽,负四种重担,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然大地自在不染,用喻解脱德。
觉妙观察,如慧日光。觉性无住,不住有不住无,谓之觉妙。如慧日之光,无所障碍,用喻般若德。
利成得本,如大法雨,佛利益一切众生,皆令得其本觉。如一雨所润,万物滋生,此明佛化世济物之德也。
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佛智地者,则诸情识不生也。
「无住菩萨言。如来所说。一觉圣力。四弘智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何以故。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无漏。诸善利本。今有欲刺。为未降伏。」
无住菩萨言,若依如来所说之一觉圣力。一觉圣力者,即证无上菩提,入佛智地也。以入佛智地,可成诸大功德,故曰一觉圣「力」。其一觉圣力,即言清净、性常平等、觉妙观察、利成得本。
四弘智地,即上言之四德。亦即清净、性常平等、觉妙观察、利成得本。
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何以故?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
佛之三德,一切众生本来满足。不过于众生位上,未可称佛,仅曰佛性而已。佛之法身德,于众生位上,名正因佛性。众生修正因佛性,便证法身德。佛之解脱德,于众生位上,名缘因佛性。众生修缘因佛性,便证解脱德。佛之般若德,于众生位上,名了因佛性。众生修了因佛性,便证般若德。至于「利成得本」,乃众生本觉性地。故曰即一切众生本根觉利,一切众生,即此身中本来满足。
佛印可曰,如是。一切众生,本具四弘智地。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无漏。诸善利本,本来满足。不过有贪欲为刺,未能降伏,不能自证而已。
今有欲「刺」,刺有害意病意。《中阿含无刺经》有云:「……持戒者以犯戒为刺;护诸根者以严饰身为刺;修习恶露者以净根为刺;修习慈心者以恚为刺;离酒者以饮酒为刺;梵行者以见女色为刺;入初禅者以声为刺;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非想非非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复次有三种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此三刺者,漏尽阿罗诃已断已知,拔绝根本,灭不复生,是为阿罗诃无刺。」
阿罗诃译为应供,佛十号之一。
「无住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利。犹有采集。云何降伏难伏。佛言。若集若独行。分别及以染。回神住空窟。降伏难调伏。解脱魔所缚。超然露地坐。识阴般涅槃。」
无住菩萨言,若有众生,未得本觉之利。犹有采集,谓犹有取着也。取三有生死果报名采,此果报源于烦恼业与心相应名集。如是众生,云何降伏其难降伏之心呢?
佛回答说,如是众生,若于大众集会,或是独行。起分别心,及以染着心。或者回其情识,住着于断灭空窟。若欲降伏其难调伏之心,令其解脱魔之所缚,应令其超然露地坐。超然者无所住、无所系缚也。露地坐是阿兰若行、头陀戒行、无欲贪行、无罣碍行。如是则其识阴般涅槃。其情识寂灭,入于法性也。
「无住菩萨言。心得涅槃独一无伴。常住涅槃。应当解脱。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缚。何以故。涅槃本觉利。利本觉涅槃。涅槃觉分即本觉分。觉性不异涅槃无异。觉本无生涅槃无生。觉本无灭涅槃无灭。涅槃觉本无异故。无得涅槃。涅槃无得。云何有住。」
无住菩萨言,如果心得涅槃,不生不灭,入此不生不灭的境界,则独一无伴。以无变异故曰独一无伴。如果常住这种涅槃境界,应当便是解脱了。
无住菩萨以为有涅槃可得,有涅槃可住。却不知无得无住,正是涅槃。
佛直接呵破说,如果常住涅槃,便是被涅槃所缚。
当知若人心无所住,不住有涅槃,不住无涅槃,名曰解脱。若人心有所住,住于无涅槃固是法缚;住于有涅槃,亦是法缚。所以解脱不在涅槃其法,而是在于自心。心无所住,则解脱矣。所以佛说,常住涅槃,是涅槃缚。
因为这种道理,所以龙树菩萨偈曰:「若人知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知般若,是亦被法缚。若人知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知般若,是亦得解脱。」
何故知般若与不知般若,皆被法缚呢?因为心住于知,或住于不知,皆被法缚。何故知般若与不知般若,皆得解脱呢?因为心不住于知,亦不住于不知,所以皆得解脱。
故佛解释说,涅槃本觉利,利本觉涅槃(应为觉利本涅槃)。觉利者,无上菩提也。无上菩提者,心无所住也。以无上菩提,有自利利人之功,故曰觉利。心无所住,则尽烦恼障。烦恼障尽,名究竟涅槃。心无所住,则尽所知障。所知障尽,名无上菩提。所以究竟涅槃,与无上菩提,一皆无所住也。故曰涅槃本觉利,觉利本涅槃。
涅槃觉分,即本觉分。
「分」者因也。谓涅槃之因,即本觉之因。本觉者,无上菩提也。
觉性不异,涅槃无异。觉本无生,涅槃无生。觉本无灭,涅槃无灭。
无上觉性无分别无差异,涅槃性亦无分别无差异。以其性皆空故。
无上觉本,无生无灭。究竟涅槃亦无生无灭。以二者生灭,皆不可得故。
因为涅槃与觉本,无差异故。所以不可得于涅槃,涅槃本不可得。既然涅槃不可得,云何有住于涅槃?
「善男子。觉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觉本无寂。离涅槃动。住如是地心无所住。无有出入。入庵摩罗识。」
善男子!凡证无上菩提者,不住涅槃。何以故?因为无上觉者,即是无生。是知入无生法忍,即分证无上菩提也。离众生垢,众生者众因缘生也。众因缘生法,虽有生灭,然假有其相而无实性。其所现假相,称众生垢。入无生忍,证无上觉者,知众生无性,故曰离众生垢。
觉本无寂,离涅槃动。
证无上觉者,心无所住,不住寂灭。如实知毕竟空中,无有寂灭,故曰觉本无寂。离涅槃动,似应为离涅槃「静」。
觉本无生,离众生垢,言证无上觉者,不住生死也。觉本无寂,离涅槃动(静)。言证无上觉者,不住涅槃也。
住如是智地,心无所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无出生死入涅槃。远离生死涅槃二见,是入庵摩罗识也。
当知佛出现于世,非为度众生出生死入涅槃。而是欲令一切众生,远离生死涅槃二见也。
「无住菩萨言。庵摩罗识。是有入处。处有所得。是得法也。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专事求索。而以养身。而不充足。其父见子有如是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取用。随意所须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钱。心大欢喜。而谓得钱。其父谓言。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钱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无住菩萨言,庵摩罗识是有入处吗?如果是有入处者,应当其处是有所得。莫非庵摩罗识,是有得法吗?
佛言,不是的。譬如迷子,手执金钱以下,是譬喻说。说明庵摩罗识,本自具足,非是新得。只怪众生,迷惑散走,不自知耳。贫子喻,见于《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声闻人少得解脱,自谓已得涅槃。闻佛说《法华》,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深生庆幸,方知将来得佛。故声闻人,未闻《法华》以前,不知自己当来作佛。闻《法华》后,方知当来作佛。故深自庆幸,得大善利,自谓无量珍宝,不求自得。其实无上菩提,非是新得,乃本具耳。于是须菩提、迦旃延、迦叶、目犍连等,举譬喻以表欣悦之性。
略引《妙法莲华经》譬喻如下: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遥见其父,有大力势。恐见逼迫,舍父而去……
其父大富,财宝无量。……长者见子便识,即遣傍人,急追其子将还。……
长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勿令漏失……
是时穷子闻…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本觉利品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