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故庵摩罗识,非为今得,而乃本具。所以实无出入得失,只因觉迷,有见与不见而已。
「善男子。庵摩罗者亦复如是。本无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无。今觉故非入。」
佛言善男子!庵摩罗识,亦与穷子得宝一般。本无出相,今即非入。言出入者,谓无得亦无失也。
纵然众生迷惑,但亦不失,故曰昔迷非无。诸圣虽觉,亦非新得,故曰今觉非入。
「无住菩萨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经五十年。十方游历。贫穷困苦。方始告言。佛言。经五十年者。一念心动。十方游历。远行遍计。无住菩萨言。云何一念心动。佛言。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
无住菩萨言,彼父既知其子迷惑,为何不早令其觉悟,经过五十年以后,十方游历,历尽贫穷困苦,方始告知呢?
换句话说,佛既知声闻人迷惑,为何不早令觉悟?经五十年以后,方始告知呢?
佛言,所谓经五十年者,谓一念心动也。所谓十方游历者,谓远离圆成实,而行遍计执也。
于此可知,庵摩罗识者,与真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成实,义一名异也。
无住菩萨言,云何一念心动,谓经五十年也?
佛言,一念心动者,色受想行识五阴俱生。色受想行识者,法也。此即所谓心生则法生者是。如果心湛寂不动,则五阴皆空。五阴空者,即是法身,即是菩提,即是真如,即是实相。一念才起,则五阴法起,遍计执生,故曰经五十岁。
五阴生中,具五十恶。
若依《法华文句》,或《法华义疏》,皆谓五十者表五道。十表天道,二十表人道,五十者表其余三道。今阅此经,方知佛意,五十者表五阴。五阴中具五十恶,故曰五十。
至于五十恶者何?以未见经文,不敢臆测。不过据元晓大师谓,「五十恶者,识阴有八,即八识是。受想二阴,随识各有八。行阴有九,八是相应,一是不相应。色阴十七,合为五十。色阴十七者,能造四大,所造十三,谓五根五尘,法处所摄有三种色。如《显扬》说,律仪色,不律仪色,定自在所生色。如是五十是真实恶,流转生死违涅槃故。」但此说是否契佛意旨,仅供大众参考。
「无住菩萨言。远行遍计游历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恶。云何令彼众生无生一念。佛言。令彼众生安坐心神。住金刚地静念无起。心常安泰即无一念。」
无住菩萨问言,远行而计着于遍计,游历于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恶。既然如此,怎能令众生,不生一念呢?
佛言,欲令众生一念不生,应令彼众生静室安坐,澄心静虑心神不动。住金刚智地,静其念勿令使起。是则心常安泰,即无一念生了。
「无住菩萨言。不可思议觉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觉利。利无有动常在不无。无有不无。不无不觉。觉知无觉。本利本觉。觉者清净无染无着。不变不易决定性故。不可思议。佛言。如是。」
无住菩萨深领佛旨曰,不可思议也。净觉中一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是本觉利也。本觉利湛然不动,性相常住而不无。
无有不无,不无不觉。
此本觉利,非有亦非无。故曰无有不无。虽然不无,却一念不生,不立觉知。故曰不无不觉。
觉知无觉,本利本觉。
虽然灵明觉知,却一念不生,不立觉知。故曰觉知无觉。如此则是本利本觉也。
如是境界,便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常寂故能常照,以常照故能常寂。
犹如一间静室,空无一物,唯一灯常明。虽然空无一物声息俱无,然光明静照,毫发毕现。虽然光明静照,毫发毕现,却是空无一物声息俱无。
是即所谓「惺惺寂寂是,惺惺散乱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
觉者清净无染无着,不变不易,决定性故。
所谓本觉者,只是心地清净,无染无着,心无所住也。心无所住则一切法空,所以不变不易,无生无灭,决定性故。
最后无住菩萨曰,如是言语道断,心行亦灭,不可思议也。佛印可曰,如是!
「无住菩萨闻是语已。得未曾有。而说偈言
尊者大觉尊 说生无念法 无念无生心 心常生不灭
一觉本觉利 利诸本觉者 如彼得金钱 所得即非得
尔时大众闻说是语。皆得本觉利般若波罗蜜。」
无住菩萨闻法欢喜,而说偈曰:
尊者大觉尊,赞佛也,以下偈颂,赞法也。虽是无念法,却不是无,故曰说生无念法。
无念无生心,心常生不灭。
自性清净心虽然无念无生,却不归断灭,故曰自性清净心常生不灭。是言清净心,虽常寂而常照也。
一觉本觉利,利诸本觉者,如彼得金钱,所得即非得。
《法华》云,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故一觉者,即一觉地,即佛地也。此一觉即是本觉利。
利诸本觉者,即利诸众生也。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是本觉者。
最后半偈,文显易明。即举穷子得宝喻,如彼穷子忽得珍宝。然所得者原是本具,非新得也。众生未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于一觉地,无得亦无失。
尔时大众闻说是语,皆得本觉利,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得智慧度也。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本觉利品第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