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本覺利品第四▪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心生見,了別自心所現的緣相。當知終無心外法,能與心作緣也。何以故?萬法唯是一心造故。

  

  性皆空寂,性無有覺,覺則爲覺。

  

  法性皆悉空寂,以性空寂故,所以空性以外,別無有覺。覺則爲覺者,謂如是覺,則爲覺了。經雲:了達于空性,是名爲菩提。菩提者,覺也。覺者,了達于空性也。

  

  「善男子。覺知無覺。諸識則入。何以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斷已入無住地。無有出入。心處無在決定性地。其地清淨如淨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覺妙觀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

  

  佛言,善男子!如果覺知空性無覺,諸識便入空性菩提了。因爲金剛智地,解脫道斷。斷已入無住地。

  

  金剛智者,佛智也。謂佛智堅如金剛,不爲一切所壞,能壞一切。金剛智地者,佛地也。于佛智地,無解無縛,故曰解脫道斷。既然解脫道斷,故入無住之地。不住于解,不住于不解。

  

  無有出入,心處無在,決定性地。

  

  心無所住,量等虛空,所以無有出入,無有在處。決定性者,證無上菩提也。無上菩提者,畢竟空也,空即菩提也。

  

  其地清淨以下,舉譬喻明無上菩提之地。計有四喻,以明四德。清淨如淨琉璃,明法身德。性常平等如彼大地,明解脫德。覺妙觀察如慧日光,明般若德。利成得本如大法雨,明化世德。

  

  淨琉璃是一種青色玉石,清淨無瑕,用喻法身德。

  

  性常平等,如彼大地。大地其性平等,等載萬物。不擇淨穢,負四種重擔,一者大海,二者諸山,叁者草木,四者衆生。然大地自在不染,用喻解脫德。

  

  覺妙觀察,如慧日光。覺性無住,不住有不住無,謂之覺妙。如慧日之光,無所障礙,用喻般若德。

  

  利成得本,如大法雨,佛利益一切衆生,皆令得其本覺。如一雨所潤,萬物滋生,此明佛化世濟物之德也。

  

  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佛智地者,則諸情識不生也。

  

  「無住菩薩言。如來所說。一覺聖力。四弘智地。即一切衆生本根覺利。何以故。一切衆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衆生。本來無漏。諸善利本。今有欲刺。爲未降伏。」

  

  無住菩薩言,若依如來所說之一覺聖力。一覺聖力者,即證無上菩提,入佛智地也。以入佛智地,可成諸大功德,故曰一覺聖「力」。其一覺聖力,即言清淨、性常平等、覺妙觀察、利成得本。

  

  四弘智地,即上言之四德。亦即清淨、性常平等、覺妙觀察、利成得本。

  

  即一切衆生本根覺利。何以故?一切衆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

  

  佛之叁德,一切衆生本來滿足。不過于衆生位上,未可稱佛,僅曰佛性而已。佛之法身德,于衆生位上,名正因佛性。衆生修正因佛性,便證法身德。佛之解脫德,于衆生位上,名緣因佛性。衆生修緣因佛性,便證解脫德。佛之般若德,于衆生位上,名了因佛性。衆生修了因佛性,便證般若德。至于「利成得本」,乃衆生本覺性地。故曰即一切衆生本根覺利,一切衆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

  

  佛印可曰,如是。一切衆生,本具四弘智地。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本來無漏。諸善利本,本來滿足。不過有貪欲爲刺,未能降伏,不能自證而已。

  

  今有欲「刺」,刺有害意病意。《中阿含無刺經》有雲:「……持戒者以犯戒爲刺;護諸根者以嚴飾身爲刺;修習惡露者以淨根爲刺;修習慈心者以恚爲刺;離酒者以飲酒爲刺;梵行者以見女色爲刺;入初禅者以聲爲刺;入第二禅者以覺觀爲刺;入第叁禅者以喜爲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爲刺;入空處者以色想爲刺;入識處者以空處想爲刺;入無所有處者以識處想爲刺;入非想非非想處者以無所有處想爲刺;入想知滅定者以想知爲刺。複次有叁種刺,欲刺恚刺愚癡之刺。此叁刺者,漏盡阿羅诃已斷已知,拔絕根本,滅不複生,是爲阿羅诃無刺。」

  

  阿羅诃譯爲應供,佛十號之一。

  

  「無住菩薩言。若有衆生未得本利。猶有采集。雲何降伏難伏。佛言。若集若獨行。分別及以染。回神住空窟。降伏難調伏。解脫魔所縛。超然露地坐。識陰般涅槃。」

  

  無住菩薩言,若有衆生,未得本覺之利。猶有采集,謂猶有取著也。取叁有生死果報名采,此果報源于煩惱業與心相應名集。如是衆生,雲何降伏其難降伏之心呢?

  

  佛回答說,如是衆生,若于大衆集會,或是獨行。起分別心,及以染著心。或者回其情識,住著于斷滅空窟。若欲降伏其難調伏之心,令其解脫魔之所縛,應令其超然露地坐。超然者無所住、無所系縛也。露地坐是阿蘭若行、頭陀戒行、無欲貪行、無罣礙行。如是則其識陰般涅槃。其情識寂滅,入于法性也。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何以故。涅槃本覺利。利本覺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覺本無異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雲何有住。」

  

  無住菩薩言,如果心得涅槃,不生不滅,入此不生不滅的境界,則獨一無伴。以無變異故曰獨一無伴。如果常住這種涅槃境界,應當便是解脫了。

  

  無住菩薩以爲有涅槃可得,有涅槃可住。卻不知無得無住,正是涅槃。

  

  佛直接呵破說,如果常住涅槃,便是被涅槃所縛。

  

  當知若人心無所住,不住有涅槃,不住無涅槃,名曰解脫。若人心有所住,住于無涅槃固是法縛;住于有涅槃,亦是法縛。所以解脫不在涅槃其法,而是在于自心。心無所住,則解脫矣。所以佛說,常住涅槃,是涅槃縛。

  

  因爲這種道理,所以龍樹菩薩偈曰:「若人知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知般若,是亦被法縛。若人知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知般若,是亦得解脫。」

  

  何故知般若與不知般若,皆被法縛呢?因爲心住于知,或住于不知,皆被法縛。何故知般若與不知般若,皆得解脫呢?因爲心不住于知,亦不住于不知,所以皆得解脫。

  

  故佛解釋說,涅槃本覺利,利本覺涅槃(應爲覺利本涅槃)。覺利者,無上菩提也。無上菩提者,心無所住也。以無上菩提,有自利利人之功,故曰覺利。心無所住,則盡煩惱障。煩惱障盡,名究竟涅槃。心無所住,則盡所知障。所知障盡,名無上菩提。所以究竟涅槃,與無上菩提,一皆無所住也。故曰涅槃本覺利,覺利本涅槃。

  

  涅槃覺分,即本覺分。

  

  「分」者因也。謂涅槃之因,即本覺之因。本覺者,無上菩提也。

  

  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

  

  無上覺性無分別無差異,涅槃性亦無分別無差異。以其性皆空故。

  

  無上覺本,無生無滅。究竟涅槃亦無生無滅。以二者生滅,皆不可得故。

  

  因爲涅槃與覺本,無差異故。所以不可得于涅槃,涅槃本不可得。既然涅槃不可得,雲何有住于涅槃?

  

  「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衆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庵摩羅識。」

  

  善男子!凡證無上菩提者,不住涅槃。何以故?因爲無上覺者,即是無生。是知入無生法忍,即分證無上菩提也。離衆生垢,衆生者衆因緣生也。衆因緣生法,雖有生滅,然假有其相而無實性。其所現假相,稱衆生垢。入無生忍,證無上覺者,知衆生無性,故曰離衆生垢。

  

  覺本無寂,離涅槃動。

  

  證無上覺者,心無所住,不住寂滅。如實知畢竟空中,無有寂滅,故曰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似應爲離涅槃「靜」。

  

  覺本無生,離衆生垢,言證無上覺者,不住生死也。覺本無寂,離涅槃動(靜)。言證無上覺者,不住涅槃也。

  

  住如是智地,心無所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無出生死入涅槃。遠離生死涅槃二見,是入庵摩羅識也。

  

  當知佛出現于世,非爲度衆生出生死入涅槃。而是欲令一切衆生,遠離生死涅槃二見也。

  

  「無住菩薩言。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怿。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雲何可喜。」

  

  無住菩薩言,庵摩羅識是有入處嗎?如果是有入處者,應當其處是有所得。莫非庵摩羅識,是有得法嗎?

  

  佛言,不是的。譬如迷子,手執金錢以下,是譬喻說。說明庵摩羅識,本自具足,非是新得。只怪衆生,迷惑散走,不自知耳。貧子喻,見于《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聲聞人少得解脫,自謂已得涅槃。聞佛說《法華》,授舍利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深生慶幸,方知將來得佛。故聲聞人,未聞《法華》以前,不知自己當來作佛。聞《法華》後,方知當來作佛。故深自慶幸,得大善利,自謂無量珍寶,不求自得。其實無上菩提,非是新得,乃本具耳。于是須菩提、迦旃延、迦葉、目犍連等,舉譬喻以表欣悅之性。

  

  略引《妙法蓮華經》譬喻如下: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遙見其父,有大力勢。恐見逼迫,舍父而去……

  

  其父大富,財寶無量。……長者見子便識,即遣傍人,急追其子將還。……

  

  長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今我與汝,便爲不異,宜加用心,勿令漏失……

  

  是時窮子聞…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本覺利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