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實際品第五
「于是如來作如是言。諸菩薩等本利深入可度衆生。若後非時。應如說法時說利。不但順不順說。非同非異。相應如說。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海。無令可衆挹彼虛風。悉令彼庶一味神乳。世間非世間。住非住處。五空出入無有取舍。何以故。諸法空相。性非有無。非無不無。不無不有。無決定性。不住有無。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而能測隱。諸菩薩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
實際者,亦名真際、本際、真如、實相、本覺性地等,一義而有多名也。
如來作如是言,諸菩薩等,既已深入實際,獲得本利。則可度一切衆生矣。
若後非時,應如說法時說利。
正法時期曰時,末法時期曰非時。應如說法時說利,應爲「應如說法時利」。令聞法者,皆獲本利也。
不但順不順說,非同非異,相應如說。
無論順善性易調衆生而說,或逆惡性難調衆生而說。不順說,即是逆說。應不住于同而爲說法,亦不住于異而爲說法,應心無所住,不以我見而爲說法。如果住于同則礙異,如果住于異則礙同,說法有礙,則不能如也。雲何無住說法?雲何無我見說法?雲何無礙說法?若了達一切法性空,則可如如說法了。故曰相應如如而說。《金剛經》雲,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相應如說者,即此義也。
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海。無令可衆,挹彼虛風。
如此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說法,能導衆生情智,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譯曰一切種智,即佛智也。
勿令可衆,「可」爲虛字,勿令衆生也。虛風者,虛妄無明之風。虛妄無明風,能令衆生起惑造業。以惑業因緣,至于受報。勿令衆生挹彼虛風者,勿令衆生妄起無明也。
悉令彼庶,一味神乳。
皆令彼群庶衆生,入于實際,得佛法一味,無上之法乳。
世間非世間,住非住處,五空出入,無有取舍。
世間與出世間,曰世非世間。住處及非住處,住處者善道也,非住處者惡道也。這一切皆是虛妄于五空出入。(五空者,下文自有解釋。)無有取舍,以一切世出世間,善道惡道,其性皆空,故無有取舍。
何以故?因爲諸法空相,悉無自性,故性非有非無。諸法空相者,即諸法實相。
非無不無,不無不有,無決定性,不住有無。
非無,非不無,曰非無、不無。諸法空相,不是無,亦不是有,故曰不無不有。既然如此,故無決定性,不可住也。故曰不住有無。
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而能測隱。
如此一覺智地,不可住著。非彼執有執無凡聖之智,所能測度。測「隱」,應爲測度之誤。
凡夫執有,落入分段生死。小聖執無,落入變易生死。故曰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而能測度。
諸菩薩等,若知如是本利,即得無上菩提。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名曰大力。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尊者。如佛所說。五空出入無有取舍。雲何五空而不取舍。佛言。菩薩五空者。叁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識義是空。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無空相。無相之法。有何取舍。入無取地。則入叁空。」
爾時衆中有一菩薩,名曰大力,具儀請法言,佛說五空出入,無有取舍。雲何五空而不取舍?
佛先答何爲五空,次明五空無取舍之所以。菩薩五空者,一、叁有空,二、六道影空,叁、法相空,四、名相空,五、心識義空。
叁有者,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即叁界受生也。叁界如空華,故曰叁有空。
六道影空,衆生以惑業因緣,而現六道之相。故知六道如影,無有實體。如果六道實有,便不須待惑業因緣而現了。例如家庭以夫婦子女等因緣而有,則知家庭性空無有實體。若有實體者,應離夫婦子女等成員,仍有家庭存在。今離夫婦子女等因緣,不見家庭實體,故知家庭性空。所以六道之現,猶如影現,曰六道影空。
法相空,因爲一切法相,因緣所現。相屬因緣,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知相空。猶如叢林之相,由樹成故,是知叢林相空。
名相空,因相而立名,相空自然名空。例如人之名,非人。山之名,非山。河之名,非河。苦之名,非苦。樂之名,非樂。……故名相空。
心識義空,心若不空,不能造萬法。心隨緣而造萬法,故知心無定性。是知心空,即此空性,名之曰心。故知畢竟空中,建立一切法。與萬法唯心造,同義異說而已,唯識宗所謂,唯識無境,即此義也。
識者了別義。了別必借緣,既以境緣而有了別識,故知心識義空。
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無空相。
菩薩證如是空性,平等無二,無有分別,一相無相,故曰等空。
以平等無二,一相無相故,所以空不住空。空不住空者,無所住著也。因爲空即無分別,以無分別,故空無空相。既無有相,雲何可住?無取之法,有何取舍?以有取有舍者,住著于相也。如是入無取之地,則入叁空。
「大力菩薩言。雲何叁空。佛言。叁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叁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
空者非是有其空,而是不可得曰空。所以佛言叁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其實此叁種空相,皆是有法,不得謂空。
若謂空相,此空相是有。若謂空空,此空空是有。若謂所空,此所空仍是有。當知一切法悉畢竟空,畢竟空中,無空相可得,無空空可得,亦無所空可得。
若人著于空,便是著于空相。當知空即不可得,故空相亦空。
空其「有」曰空,空其「空」曰空空。然若有空空可得,此「空空」便是有。故曰空空亦空。
以空相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總而言之,凡有所空皆不可得。因爲畢竟空中,更無可空故。所以說所空亦空。
如是等空,不住叁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
空相不可得,空空不可得,所空不可得。即是不可得空,無所有空,畢竟空,第一義空,平等空。如是平等空,不住空相、空空、所空叁相也。
雖然如此,又非斷滅空。所謂有佛無佛,諸法性相常住,故不無真實。雖真實常住,卻是離文字言語相,離心思口議相,文言道斷,不可思議也。
「大力菩薩言。不無真實。是相應有。佛言。無不住無。有不住有。不無不有。不有之法。不即住無。不無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無而诠得理菩薩。無名義相。不可思議。何以故。無名之名。不無于名。無義之義。不無于義。」
大力菩薩言,佛言不無真實,則此真實相應該是有。
佛言,菩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于無不住無相,于有不住有相。這樣便是不無,亦是不有,有與無皆不可得,即畢竟空。
所謂不有之法,即是無住,故不即住于無。不無之相,即是無住,故並非住于有。旨在明乎無住,並非以有無而诠解有所得的道理。並非诠解有時,「有」即有所得,诠解無時,「無」即有所得也。
當知菩薩不住于無名義相,言語道斷,不可思議。何以故?因爲第一義中無名無義。然第一義空則無礙,故不礙世谛以名義流布世間。一切法以世谛流布世間,皆悉緣起無性。即此無性,便是第一義也。故菩薩于無名義相法,以名義相宣說。雖以名義相宣說,而體即緣起無性。故曰無名(第一義谛)之名(世谛),不無于名。言第一義谛不礙世谛也。無義(第一義谛)之義(世谛),不無于義。
菩薩無住,不住第一義谛,于是不礙世流布。不住世谛,故世流布當體即畢竟空。雖曰畢竟空,卻是十法界宛然。十法界宛然,卻是畢竟空湛然。
「大力菩薩言。如是名義。真實如相。如來如相。如不住如。如無如相。相無如故。非不如來。衆生心相。相亦如來。衆生之心。應無別境。佛言。如是。衆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爲叁界。叁界之心。名爲別境。是境虛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境。」
大力菩薩深領佛旨,于是說己心得。
「如」者,不異也,平等也,無礙也。由于如此無名義不礙名義,名義不礙無名義。則知一切法皆不異、平等、無礙。
真實如相。真實者,法性也。謂法性與相,是不異的,平等的,無礙的。
如來如相。如來者,佛之法身。謂法身與相,是不異的,平等的,無礙的。
如不住如。不異、平等、無礙,便是無住。如果住于不異,則非不異。如果住于平等,則非平等。如果住于無礙,則便是礙。
如無如相,相無如故。
所謂不異、平等、無礙,是無相的。如果有相,便是差異,便不平等,便是有礙。所以說,如沒有如相,因爲有相,便非如故。
非不如來,衆生心相,相亦如來。衆生之心,應無別境。
雖然有相便是不如,但是並不是說沒有如來。而是衆生心相,即如來故。
一切相非是真實,而是唯心所現,故曰衆生心相。然衆生心相,皆以緣現,無實自性。衆生心相無性,即是諸佛法身。故曰衆生心相,相亦如來。
漫說衆生心所現諸相不異如來,縱衆生之心,亦無別境。因爲衆生之心,本來空寂,本來無定性,本來隨緣而有,本來無有自性,故衆生之心,無有別境。
如果衆生心有別境,必然有自性。若有自性,必不能具造萬法。故知衆生之心,無有別境。
佛言如是,衆生之心,實無別境。首先允可大力菩薩的說法,接著解釋心無別境的道理。
因爲心本淨故,心本淨者,心本空也。理無穢故。理即心也,理無穢雜,以心本淨故。
以染塵故,名爲叁界,叁界之心,名爲別境。
以染于塵故,方有欲界色界無色界…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入實際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