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分別。如果不染于塵,叁界便轉名法界。以心有染著,方有叁界。以有叁界染著之心,方現叁界分別之境。
如是分別境,皆是虛妄。以有分別,便無自性。如家有父母子女等之分別,故家非實有體性。故曰是境虛妄,從心變化而生。如果心無虛妄,即不現別境了。
「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時。應無叁界。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則無所見。菩薩內無衆生。叁性空寂。則無己衆。亦無他衆。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則無叁界。」
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時,應無叁界。
心生則法生,心若在淨,便無起心動念,于是諸境不生。所以此心淨時,叁界之境自然不生,故曰應無叁界。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菩薩心不生境,不虛妄起心造作也。境不生心,對境不起心也。如是心境如如,心不礙境,境不礙心,平等不動,是爲大覺。
何以故下,說明一切法唯自心現。自心現境,還以自心虛妄取之。如果知道萬法唯心,自心不起幻化,萬法本來清淨。所見一切法,唯是自見心,以萬法唯心現故。若心不幻化,則無所見。
本來一切法,唯因緣假現,無人無法。而自心現有相分,相分者因緣假施設也。凡夫不知,以自心之見分,取著假施設之相分爲實有,于是便成遍計執。
若知諸境,唯心所現,見境即是見心。則心無幻化,便無所見了。
菩薩內無衆生,叁性空寂,則無己衆,亦無他衆。
衆生有二種解釋,一種是所謂六道衆生,此是狹義的解釋。一種是廣義的解釋,衆因緣所生法,皆名衆生。
菩薩內無衆生者,是菩薩不執著因緣所生法也。因爲因緣所生法,皆是假現,皆是無性,皆是有體施設假法。菩薩已離遍計執,故內無衆生想著。
叁性者,善性、惡性、無記性。菩薩既知衆因緣生法是假施設,于是心無計著。以無計著故,所以不住善、不住惡、不住無記。于是叁性空寂。甚至無己衆,無他衆。鸠摩羅什大師譯五陰爲五衆。故己衆者,己之五陰也。他衆者,他之五陰也。色受想行識即身心二法,故無己衆,即不執著己之身心。無他衆,即不分別他之身心。
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則無叁界。
何爲二入?下文自有解釋。
「大力菩薩言。雲何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雲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
大力菩薩請問于佛,何爲二入不生于心?心本不生,雲何有入?因爲心本空寂,無生無滅,雲何有入呢?
佛言,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
「理入者深信衆生不異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谛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金剛心地。堅住不移。寂靜無爲。無有分別。是名理入。」
佛于二入中,先釋理入。理入者,深信衆生不異真性。深信即安住不動,得法忍也。衆生系因緣生,深信因緣生法,不異真性。真性者法性也。衆因緣生法假有,而法性真空。衆生法緣成無性,無性不異真空。真空不歸斷滅,故真性不異衆生。如此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成一真法界。故衆生真性不一不共,不一不共者,不一不二也。衆生之法不礙真性,真性不礙衆生之法。二者互不礙則互存,是曰不一。衆生之法不礙真性,是衆生全是真性,于是真性奪衆生。真性不礙衆生,是真性全是衆生,于是衆生奪真性。以互奪故,所以說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凡夫見有差異而已。妄見差異,便成遍計執。若明互成互奪義,便知諸法依他起。知依他起性者,終歸圓成實。
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谛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
如是之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無住心契無相法,假名入也。
于心粗思名覺,于心細思名觀。故覺觀者,分別心也。凝住覺觀者,心不生分別也。心不生分別,則不來不去。
觀有二種,一者緣觀,二者直觀心性。緣觀者借緣止想,即修住心一緣。直觀心性者,以無住心,契無相法,冥然一真法界也。
谛觀佛性者,即直觀心性也。能觀者不生不滅,所觀者非有非無。心境一如,廓然大淨,名谛觀佛性。故曰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
金剛心地,堅住不移。
畢竟空中,寂靜無爲,寂靜無爲者,不生不滅也。無有分別,此是金剛心地堅住不移。是名理入也。
「行入者心不傾倚。影無流易。于所有處。靜念無求。風鼓不動。猶如大地。捐離心我。救度衆生。無生無相。不取不舍。菩薩心無出入。無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爲入。」
總而言之,行入者心無所住,不取不舍也。心不偏倚,影無流易。淨心無住,等同虛空。不偏不著,無所依倚。心不偏倚者,不生我見,無所住著也。猶如月印清池,池月分明,卻是水中無月。雖然水中無月,卻是池月分明。故曰心不傾倚。
影無流易。影者六塵緣影也。衆生心本清淨,但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後,心中留下六塵的印象,稱爲六塵緣影。六塵緣影,亦稱爲妄識。心中若留下六塵的印象,于是妄識便擾亂清淨心。六塵緣影便流動變易不停,令衆生心不得靜止。如果心不傾倚,六塵緣影便無流易了。
于所有處,靜念無求。于色聲香味觸法諸所有處,知是因緣假現,無有實體。知六塵無有實體,皆是自心所現。既知一切法唯是心現,如幻如化,自然便能靜止妄念,而不起願求了。
風鼓不動,猶如大地。猶如大地安住不動,不被風所鼓動。風者,用喻無明風也。
捐離心我,救度衆生。捐棄遠離住著心,及與我執見。只爲救度一切衆生。此是菩薩行無緣大悲也。
無生無相,不取不舍。菩薩行無緣大悲,于內不生心動念,心無所住故。于境無取無舍,無有分別,平等而行,知諸法無相故。
菩薩行無緣大悲,以心無所住,心不傾倚。所以心無出入,無有生滅,無有增減,無有愛憎。
菩薩如此行道,心無傾倚,不取不舍,無出入心。證入此不出不入故,假名爲行入也。
換句話說,入于無入,假名爲入。住于無住,假名爲住。《金剛經》雲,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又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即是說菩薩但應安住于無住也。意思與「入不入故,故名爲入」相同。
以上分別說明何爲理入,何爲行入。
「菩薩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虛棄。何以故。不無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爾清淨。」
菩薩如是入于法性,法相不空。菩薩如是無所住入于法性,則一切法無礙。雖入有而不住有,不住于有,則有不礙空。雖入空而不住空,不住于空,則空不礙有。如是方入實相,方入第一義。如果入礙空之有,此有即是定性有,定性有則落常邊。如果入礙有之空,此空即是斷滅空,斷滅空則落斷邊。常斷二邊,不入中道。入中道者,不落斷常二邊,不住空有。菩薩不住于空,于是以悲導智,法身不動而普度十方。菩薩不住于有,于是以智導悲,雖入生死而法身不動。所謂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也。
菩薩以悲導智,行乎于俗谛,成諸功德,故法相不空。菩薩以智導悲,證乎于真谛,成就法身,故法性不失。如果行于俗谛而無真谛,便是凡夫。如果行于真谛而無俗谛,便是二乘。菩薩行乎中道,故雖入法性,而法相不空。
不空之法,法不虛棄。佛法所謂空者,即橫遍豎窮也。以橫遍豎窮,不可分別,無有能所,無有能得所得。不得謂有,故名曰空。然橫遍豎窮,亦不得謂空。以橫遍豎窮者,無法不赅,無法不是。故曰不空之法,法不虛棄。
何以故?不無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爾清淨。
不無之法,即不空之法。不空之法橫遍豎窮,能成就一切法,故曰具足無量功德。
是知空者法性也,不空者緣起也。緣起性空,則泯一切;性空緣成,則成就一切。故曰空即無量,無量即空,此是中道義。
非心非影,法爾清淨,下文自有解釋。
「大力菩薩言。雲何非心非影法爾清淨。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識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爲不相應法。非心無爲。是相應法。非所現影。非所顯示。非自性。非差別。非名非相非義。何以故。義無如故。無如之法。亦無無如。無有無如。非無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離諸诤論。不見其相。菩薩如是淨法。非生之所生生。非滅之所滅滅。」
大力菩薩問言,雲何是非心非影,法爾清淨呢?
佛回答說,空如之法,非心識法,非心使所有。
一切法性空,以性空故能隨緣幻現諸法。法隨緣現,故其性空寂。既然其性空寂,故無法不空。猶如水隨緣現波,而波全是水。雖然波有差別,水原不二。以水望波,則波波不同。以波望水,則波波無礙。法亦如是,緣起諸法,無性空寂。諸法性空,則法法無礙。無礙之法,謂之如如。故曰空如之法。
諸法一相所謂無相,是其理性。諸法差別,法法不同,是其事相。無相之理,借事而現。以理收事,則無法不空。既然理借事現,所以事全是理,見事即是見理。事以理融,則相無不盡。相盡理融,故法法皆如。所以說空如之法也。
空如之法,無有實體,皆因緣所現。既是因緣所現,故其性皆空其相皆如。性空相如,故非實有,只是心識變現之幻相。非是心識所生實有之法也,故曰非心識法,非心使其爲實有也。
然心識亦非實有,心識者即是空性,空性即是緣起。若心識不空,便不能變現諸法了。既能變現一切法,故知心識無有定性。無定性故法空,由空變現之相,皆空華相,故法法皆如。如是空如之法,非心識所生,非…
《金剛叁昧經一波記 入實際品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